从南到北中轴线70
前门大街上的交通
本节目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现如今的前门大街,是一条旅游商业街,也是一条步行街,虽然有复建的铛铛车时不常往来其间,但只是起到旅游景观作用,并不是真正的车用交通通道。可在老北京,前门大街可是繁华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石质御路,火车、电车、汽车、人力车、骡车、马车,甚至是骆驼队,都在这条大街上行走穿梭。因此,要说前门大街,前门大街的交通不得不说。
您现在听到的就是本节目制作人小强,专门到前门大街采制的铛铛车录音。
听到这个录音,咱们就得说说铛铛车这三个字的发音问题了。其实,我们听到的这个录音对于铛铛车的读音,是需要商榷的。现在啊,这个字写出来,是一个金字边,一个当时的当,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呢,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饼铛的铛[chēng],一个是铃铛的铛[dāng],但这两个读音在这里都不适用。所以,就有了我们之前听到的那段录音中的读法。其实,在老北京居民的嘴里,有轨电车被称为铛铛车,发音为“diāngdiāng”,尾缀是北京土话的儿化音。两个字不能都是重读。因为老北京的街道狭窄,有轨电车又多在繁华商市区行驶,轨道上有时经常有身挑肩扛的人占道走路,站立驾车的司机,不断地用脚底踩动铃铛,发出铛铛声,以提醒行人和其他车辆避让。铜铃的响声就如同当今的汽车喇叭的作用。老百姓以声取意,众口一词,终至约定俗成,相沿成习,便用铛铛车当做有轨电车的代名词了。所以1936年出版的《国语词典》中,专门列出“铛铛车儿”词条,正式的解释即“电车之俗称”;1985年出版的《北京方言词典》里,也还保留了这个词条和释义。
现在北京城人们热议的主要有两个问题,“有轨电车”的那个著名的俗称应该怎么写,怎么念。
咱们先来说铛铛车应该怎么念:有很多年轻人认为,这个字怎么写就应该怎么念,就是根据汉字的读音,说成“当当车”就行,可是,对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顺序来说,这可是完全颠倒了。不能因为没有合适的汉字代表这个声音,我们就将错就错,以现有的汉字读音,代替原本历史上的真正读音,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曾经住在西城区西绒线胡同的已故民俗学家翟鸿起老先生当年是这么认为的,这仨字在这个老北京嘴里吐出,抑扬顿挫——diangdiangche(第一个字读二声,第二个字读轻声);一直住在前门的老居民也认为应该这么读。可是,同样是老居民,这三个字还有不同叫法,那就是第一个字读一声,第二个字读四声。不过,我们倾向于老先生传下来的第一种,diangdiangche(第一个字读二声,第二个字读轻声),这个也更合乎北京人的说话习惯。再说说这个字怎么写,现在,大家基本约定俗成,都写成了“铛铛车”,当年最早使用这个字,也是因为铃铛是金属的,应该是这个“铛铛”车。但是,也有人质疑,这不是家里烙饼的“饼铛”的“铛”(cheng)字吗?万一有人念铛铛[chēng]车怎么办?不过这种看法就有点教条,认死理了。也有人说,就用当时的当,写成是当当车,但是,这个当字,只是表示了一个相近的读音,并没有在意义上有所传达,所以,很多人并不认可。当然,还有人提出了第三种说法,那就是既然这个词是当年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产物,那就是应该写成一个口字边,一个当然的当字,就是车,并且,这可以说是大多数老北京的看法。但是,不管怎么读,这个字在一般的电脑字库里都没有,还得自己造。既然现在约定俗成,写成了“铛铛车”,不妨就这样传承下去,只是在官方词典中,应该讲北京方言的读音列出,也许这样,就皆大欢喜,有了官方的正式读音和汉字写法了。
关于前门的交通,老北京曾说北京前门不仅是全城的交通中心,也是全国铁路的枢纽。
北京在明、清时期,一般的大街小胡同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所以,晴天刮风,满天风沙,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这就是老北京常说的:“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北京的各主要大道,像崇文门内外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东单、东四、西单、西四等大街都是用鹅卵石铺成的。唯有前门大街是用大青条石铺成的,大道两旁有泄水沟,这条大街在当时可以说是最上等的。
由于前门是北京城的南正门,商业繁盛,行人众多,各种车辆、兽类往来极为频繁。明清时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驴、马、骆驼、轿子、轿车、马车等。骆驼不仅运煤,而且人也用它代步,一些官员上下衙署,也都骑骆驼。据《清稗类钞》记载:“京朝官多有策驼而入署者,后易骆驼为马,最后易马为车”。由此看出,骆驼、马、车和轿子等是官员和富有者的交通工具。前门各店铺前,都建有拴马桩,备顾客拴牲口用。当时,前门桥头和珠市口处,经常聚集着很多“赶脚的”,拉着毛驴招揽乘客。在众多赶脚的当中,有一种“对槽驴”,乘客在前门桥头骑上,赶脚的不需跟着,乘客付了脚钱,自己赶着驴走,到了目的地,自有人接驴。这种对槽驴,是赶脚的驯养好的,把这条路走熟了,不会出差错。一次,一个骑对槽驴的乘客居心不良,在途中想把驴弄走。他把驴往大道下赶,驴就是不走。他连打带赶,驴怎么也不下大道。最后,还是驴挣脱缰绳跑掉,回到了主人跟前。
清末,人力车从国外传进北京,首先在前门大街出现,人们看着很新奇,叫它“洋车”。随后有欧洲中世纪流行的马车,也在前门大街上跑来跑去。这种马车,车厢满镶玻璃,车内明亮,不仅比中国旧式轿车漂亮,而且坐着也舒适,一些官僚、大户人家坐着马车快跑飞驰,有时撞倒人也不停车。正像《京华慷慨竹枝词》上写的:“驷马高车意气横,飘风暴雨路中行。从来权势都如此,倾轧苍生总不停。”
前门不仅是北京车马最多、交通繁忙的地方,同时也是全国交通的中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建成的前门东站(京奉火车站),是北京至辽宁沈阳的起始站。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建成的前门西站(京汉火 车站),是北京至汉口的起始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决定要修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以便加强首都同祖国西北各地的联系。当时,帝俄和英国都争着抢夺这条铁路的筑路权。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吵不休,最后形成僵局。中国人民为了争这口气,工程师詹天佑毅然承担起修筑这条铁路的艰巨任务。他跋山涉水,亲自勘测地形线路,带领科技人员和工人,克服种种困难,经过四年功夫,终于在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全线完工,车站设在西直门。六年后,民国四年(1915年)十二月,从西直门经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到前门东站的线路完工,京张路同京奉路接轨。
通向东北方向的京奉路与联系江南的京汉路和沟通西北的京张路汇集在前门,就更加强了前门地位的重要性。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的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忙于战争,对中国的侵略放松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此时,有人在北京筹建有轨电车公司。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最终于1924年告成通车。通车典礼在天安门前举行,当时,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就是以前门为起始站,经司法部街、西单牌楼、 西四牌楼、新街口,直达终点站西直门。全长约九公里,共有十辆有轨电车往返运营。在正式通车时,在前门曾发生几千名人力车工人卧轨,阻止电车运行的事。后经北洋军阀政府用武力威胁,有轨电车公司出金钱收买,这次人力车工人阻止有轨电车运营事件才算结束。
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北京站的建立,前门火车站也完成了历史使命。现保留的“京奉铁路正阳门车站”还在原址上,成为老北京的一处景观。目前有地铁及近30条公交线路通过前门或前门大街通往京城的四面八方。
铛铛车是20世纪早期北京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为这种车开起来时会发出有节奏的“铛铛”声,老百姓就亲切地称它为铛铛车,其实它的本名叫有轨电车。当时的北京街头,只要是繁华的街区,就可以看到铛铛车庞大的身影。此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北京的铛铛车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消失了……1921年,北京电车公司成立。次年,电车公司从法国汤姆逊好斯敦公司订购钢轨及附件,接着从法国电气制造公司订购车辆。当时,电车公司购入法国制造的有轨电车90辆,而后租赁了西总布胡同11号作为公司的办公地点。1923年,电车公司与益昌公司签订合同,由这家公司铺设轨道,修筑路基。一切准备就绪后,1924年12月17日,电车公司在前门举行了隆重的开车典礼,次日正式通车。
前门大街1924年就通铛铛车了,那当年穿越城区的铛铛车是什么样子的?按照电车公司的最初设计,有轨电车的机车和拖车的车身在国内制造,由裕信营造厂承办,车盘向法国公司购买,车身与车盘在国内组装成成品车。北京有轨电车使用的法国车辆型号是21E型,标准定员52人,拖车标准定员47人。这种车型从1924年到1950年底,一直是北京有轨电车的主要车型。
52式8轮有轨电车
最初,有轨电车车身是棕色的。从1936年开始,逐步将车身改为绿色。新中国成立后,除8轮有轨电车外,其他的车身都改为上部米黄色,下部棕色。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52式8轮有轨电车的车身颜色上部为米黄色,下部为深红色。色彩鲜艳的有轨电车伴随着“铛铛”声,穿梭在大街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过马三立先生著名的传统相声《卖挂票》?其实,剧场里卖挂票那是演绎,但铛铛车,确实在历史上有特有的“挂票”现象。因为铛铛车车速快,成为普通居民出行的首选工具。最初,乘客上下车并无次序,同时拥上拥下,由于乘坐的人多,结果导致车门常常阻塞,车很久不能起站。于是1937年规定了先上后下,后来又改为前门下、后门上的办法,就像现在我们的无人售票车一样。不过,由于上车的人多了,常常出现“挂票”的现象。有一张珍贵的老图片,显示的就是1948年,行驶中的有轨电车,当时,乘客攀附在拖车尾部,这种现象就叫挂票。
果真是“挂票”
另外,也许您想象不到,当年的电车公司,就已经多种经营,推出了季票和月票了。有1925年4月1日,电车公司首次发行的贰等季票票样显示,当年大洋九元,就是二等季票的价格,而后来发行的二等月票,票价是大洋肆元。
1925年4月1日,电车公司首次发行的贰等季票票样而在1938年至1942年,电车公司发行的小学通学月票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售价是壹元贰角。在这张民国29年6月,也就是1940年6月的小学通学月票中,我们可以看到里面还有姓名、岁数、学年生、学校名和住所等需要填写的内容,虽然没有照片,但拥有如此详细的信息,可以想见当年的老北京人,把个人诚信还是看得非常重的,。
1938年至1942年,电车公司发行的小学通学月票
有轨电车是历史的产物,也终究要被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所淘汰,那您知道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停驶是在哪一年吗?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管会正式接管电车公司,贾庭三同志担任第一任经理。此后,电车公司不断研制新型电车,开辟新的路线,有轨电车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由于有轨电车存在许多不易克服的缺点,特别是它的轨道大部分铺设在市中心的繁华街道上,严重影响了旧城改造。从1958年开始,相继停驶有轨电车。至1966年5月6日,有轨电车在北京运行了42年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0年前门大街开街,又将消失了多年的铛铛车请回到前门(编者注:2014年9月28日,北京首条仿古'铛铛车'为形式的旅游观光线开通运营)。修复后的前门铛铛车南起珠市口西大街(编者注:应为珠市口),北至新建的前门五牌楼下,全长约800米(实为840米)。铛铛车的制造方案是建造部门到北京市档案馆查阅了相关档案后,按照档案中记载的1924年北京最早引进的法式铛铛车的样式设计、制造的。古老的铛铛车穿越历史又回到了我们身边,虽然现在的铛铛车只是作为观赏和怀旧的,但是给我们带来了一段鲜活的历史。不过,上面的这段文字中,具体的一些年份、地点和数字有所偏差,据本节目制作人小强考证, 自2007年5月9日开始,前门大街开始了大规模修缮整治工程。2008年8月7日,整修一新的前门大街正式开街。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前门大街。这条前门大街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珠市口,全长840米。2014年9月28日,北京首条仿古'铛铛车'为形式的旅游观光线开通运营。当时的线路执行单一票制,票价十元,一卡通刷卡有效,线路开通初期刷卡乘车五折优惠。那现在前门大街铛铛车的票价,是单程50元。
参考资料:
《前门史话》 王永斌著 中华书局
《穿越历史而来的铛铛车》 作者:鹿璐 《北京档案》杂志(节选)北京市档案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