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漫议
张德明
一
散文诗不是散文的诗化或者诗的散文化,而是诗与散文的双重超越。一方面,散文诗没有诗的分行但要表达出诗的情绪节奏和意义跳跃,这使得它必须比诗歌更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句式的架构;另一方面,散文诗没有散文的文体自由性和表达灵活度,因为它时刻受到“诗”的艺术约束,但它又要像散文那样做到随心所欲,自然灵动,形散神聚,这使得它必须想方设法让散文的叙述语式中时刻流溢诗性之美,从而以诗的意象和气息将散漫的话语蓦然照亮。
由此可见,散文诗表面看来很好操作,很易上手,其实是最难写好的。一首优秀的散文诗,往往是鲜明的文体意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思想底蕴三者相互拥抱而生成的艺术成果。这也难怪近百年中国散文诗史上,再也没有另一部散文诗作能与鲁迅的《野草》比肩了。
二
散文诗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情是散文诗的血肉,理是散文诗的骨骼。有情无理,散文诗会显得绵软无力;有理无情,散文诗会显得死板生硬。情理相融,散文诗才显得气韵生动,丰满而强健。在此方面,泰戈尔的《飞鸟集》、纪伯伦的《沙与沫》堪称典范。
三
散文诗的语言形态是独特的,它既不是诗歌的那种纯诗化语言,也不是散文的那种散漫型描述语言,而是一种准诗化或者说泛诗化语言。对于一章散文诗来说,如果所用的语言太过诗化,那么可能会因诗意过于绵密而导致与读者对话空间的流失;如若语言太过散漫自由,散文诗的诗意浓度就会显得不够充足,其艺术成色就将大打折扣。
四
散文诗的篇幅宜短不宜长。篇幅过长,情绪就将变得松散,意味也会被稀释,最后很可能被人当作并不合格的散文来看待。篇幅不长,诗人就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字句中把情感与思想最为有效地表达出来。
在我看来,散文诗的篇幅一般应控制在150到500字之间为宜。
五
散文诗的结构丰富多样,平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散点式,絮片式,等等。不同的结构选择,依赖于诗人所要处理的情绪的多寡和思想含量的浅深。有时候,一章散文诗可能只有一种结构形式;有时候,一章散文诗会容纳多种结构形式。在散文诗中,单一的结构形式体现着诗人情感的单纯与明了,复杂的结构形式则反射着诗人情绪的繁复和诗歌题旨的多重。
六
必须重视散文诗的“野草”传统。这种传统包含这几方面内容:其一,鲁迅先生的《野草》代表了近百年中国散文诗的最高峰,鲁迅在《野草》中的形式创新、技法使用、语言架构和思想彰显,构成了散文诗最为重要的美学传统,构成了今人从事散文诗创作时重要的习学范本;其二,散文诗虽然是一种“舶来品”,是从外国文学中移植过来的,但它也一直深烙着中国古典文学如晚明小品的传统印记,因此,这种文体也如同“野草”一样有着宽厚而肥沃的传统文化基地;其三,散文诗虽然在文学大家族中身份并不显赫,地位比较卑微,如同“野草”一样,但它自由,灵活,生命力强大,也一如“野草”一样。
刊载于《诗潮》
作者简介 张德明,文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
诗和散文的语言区别
功之
文学语言有两种:散文的和诗的。诗歌和散文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精炼美、节奏感及韵律美方面,重要的是:语言的表现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诗的语言重表现,散文的语言靠描绘。“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语言是“表现”,它表现一种流放被赦的欢快心情。如果把这两句诗写成散文的语句——“早晨辞别了彩云间的白帝城,一天就回到了千里远的江陵”,那语言就是“叙述”兼“描写”。诗人施施然的“黄昏向身后退去。日落 / 向身后退去。一张张脸 / 向身后退去”,是表现;罗伯特·勃莱的“从远远的无遮的湖泊中心/潜鸟的鸣叫升起来”是表现。如果说“黄昏退到身后去”,“从远远地无遮的湖泊中心/升起来潜鸟的鸣叫”,那语言就是叙述兼描写。
最近在博客里读到一首诗,诗的开头几行写道:“背着母亲上高山,让她看看 / 她困顿了一生的地盘,真的,那只是 / 一块弹丸之地,在几株白杨树之间 / 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 / 命是小命,我是她的小儿子,小如虚空”。——这样的语言,不管怎样分行,它只能是散文的,或可以说是有节奏感的散文语言。庞德说:“把文章拆成一行一行,企图以此来偷偷回避优秀散文里的难言之苦,这种办法休想瞒过任何聪明人”。或许,有人以有无诗意来划分诗与散文,那样的话,也可以把朱自清的《春》分成行了,就恐怕朱自清先生难以认同。
词语的虚、实性决定语言的属性。从以上例举可以看到,动词和名词在诗与散文语言里的表现、作用是不一样的。在诗歌语言中,动词为“实”,名词为“虚”。“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的动词“辞”、“还”是实,名词“白帝”、“江陵”都是虚,其语句思想着重强调的是“辞”和“还”;“黄昏向身后退去。日落 / 向身后退去”的动词“退去”是实,名词“黄昏”、“落日”是虚,语句的意思强调的是“退去”;“一些词语已经腐烂 / 一些词语正在发芽”(樊樊),这里的动词“腐烂”、“发芽”是实,名词“词语”是虚,语句强调的是“腐烂”和“发芽”。在散文中,情况恰恰相反。——“早晨辞别了彩云间的白帝城,一天就回到了千里远的江陵”,这里的名词“早晨”、“白帝城”、“江陵”是实,而动词“辞别”、“回到”是虚,语句的意思着重强调的是名词“白帝城”、“江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语句的名词“东风”、名词性词语“春天的脚步”是实,动词“来”、“近”为虚,文中着重强调的是名词和名词性词;“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强调的是名词性的“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动词“认识”为虚。——这些名词和动词在诗和散文里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只要读一读,就不难辨认出来。
除此之外,诗和散文的语言区别还表现在:诗的语言力求跳跃以省略,制造高度的纯净和精炼,而散文的语言则要求按照逻辑的顺序,依次精确地描述事物;诗的语言讲究一词多义,比如使之有象征、暗示、暗指、隐喻等,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而散文语言则要求语言的明析性,避免一词多义;诗的语言讲究韵律的音乐美,而散文语言全然不顾。
语言是诗与散文的根本要素,是它们的皮肉、服饰。语言也表明其是“鹿”还是“马”。别林斯基说“除非让人去读诗人笔下所产生的那篇东西,如果是换一种转述或用散文翻译的话,它就会变成丑剧和僵死的幼虫”,可以说,诗只有诗的语言才能成为诗,而散文的语言只能是散文的。
——期待诗拥有诗的语言!
评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