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资治通鉴》细解谋略家鲁肃,纠偏“单刀赴会”的张冠李戴
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如果说这故事是假的,很多人会有些“不爽”。
事实上,“单刀赴会”在历史上是发生过,不过主角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鲁肃真有这么大本事吗?
通过正史拆解背后的秘密。
鲁肃是安徽人,东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鲁肃没有显赫的祖上,算是地方有势力的豪族。
从小他父亲去世了,鲁肃跟着奶奶一起长大。
种种生活经历,培养了鲁肃思考和自治能力。
鲁肃很小时候,比较有政治眼光,心胸开阔,善于思考,能看问题看到本质。
青年时期,他已经预见东汉帝国内部蕴藏巨大危机,大胆判断天下即将大乱。
鲁肃认为这是大势,想从大势中抓住战略机会。
鲁肃做出关键决定,把良田全部卖掉,换成金钱,一面赈济宗族乡亲,一面结识志同道合的好友。
这样的做法,让鲁肃在家乡有很大威望和号召力,经常带着一些青壮年,以打猎名义,到不远的南山讲武练兵,训练战斗能力。
建安三年,袁术控制了长江下游和淮河之间区域。为了扩展势力和地盘,大量招募人才。
26岁的鲁肃,成为袁术委任的东城长。
在这一年,鲁肃认识一生要好的朋友周瑜。
两个人从普通交往,上升到“舍命相陪”的好哥们儿。
经历一件事儿,周瑜方面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粮食紧张,找到鲁肃,向鲁肃借粮。
和平年代,向别人借粮,一般也很难,何况遭遇乱世,很多人都吃不上饭。
鲁肃就是鲁肃,将自己储粮的一半,全送给周瑜,周瑜被感动的悲泣流泪。
通过一件又一件的事儿,周瑜认为鲁肃是了不起的人才,他们关系越来越紧密。
天下大乱,英才都选择牛犇老大,周瑜和鲁肃也不例外。
两个人仔细研究,觉得袁术不靠谱,无法成大业。
最后,周瑜提出意见,一起脱离袁术,改投孙策。
周瑜拒绝了袁术要他担任将军的任命,主动做一个普通小官,企图一路向东去找老朋友孙策。
就这样,鲁肃和周瑜一起出发了。
鲁肃临行前,对自己宗亲发表演说,大概意思是:朝廷瘫痪,到处兵荒马乱。
住在这里,人身难保,江东地区沃野千里,民富兵强,愿不愿意到那里开垦江山。
经过鲁肃演说动员,大概有300多人,都愿意跟鲁肃到江东去。
鲁肃命老弱妇女走前面,强壮男子断后。
按照东汉法律,老百姓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利,鲁肃的做法是“违法”的。
负责巡逻的骑兵,闻讯后很快追上他们,进行阻止。
鲁肃一面让人放慢速度,一面准备做好战斗。
他对所有骑兵说:现在乱世,群雄角逐,朝廷软弱无力,有功劳不赏,有过不惩罚。你们为什么要苦逼我们呢?
这番话说完后,又一箭将盾牌射穿!
骑兵们觉得鲁肃话很有道理,也担心动起手来,不一定打得过鲁肃,于是全撤退了。
鲁肃抵达江东后,发现江东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孙策被杀,孙权掌握江东政权。
面对新局势,鲁肃该怎么做呢?
在孙权新政府中,周瑜掌握军国大权,江东靠着周瑜这些人,支撑稳住了局面。
而孙权想方设法搜罗人才,鲁肃成为重要对象。
孙权是有作为的领袖,他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喜欢容纳优秀人才。
周瑜在孙权面前,极力推荐鲁肃,孙权会见鲁肃,经过交流,孙权对鲁肃的见识非常赞赏。
在宾客离席之后,孙权单独把鲁肃留下来。
不拘礼仪一起坐在一张床上,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国家大事。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榻上策”!
大体内容是:
鼎足江东,不要急于仿效齐桓公,晋文公之策,因为曹操控制汉献帝。
东汉政府不可能恢复,曹操力量强大到不可能根本铲除。
唯一对策:
割据江东,等待时机。利用曹操没时间南下的机会,想办法干掉刘表,占据荆州,然后建号称帝,逐步夺取天下。
鲁肃进一步告诉孙权:北方事儿比较多。曹操统一全国,这样大的战略目标,很难一时实现。
这就给了我们“以时间换空间”的周期。
鲁肃这番政治远见,受到孙权信任和重用。
事实上,鲁肃“榻上策”和诸葛亮“隆中对”。
本质观点是一致的,两个人精准把握大势,提出远大政治目标,以深刻洞察力提出战略解决方案。
唯一不同的是:鲁肃“榻上策”比诸葛亮“隆中对”早了七年。
可见《三国演义》描述的鲁肃,和正史鲁肃相差多远?
《三国演义》把鲁肃写成“窝囊废”,又进行“张冠李戴”,实在可惜。
鲁肃制定战略,看得远,关键是:不仅是设计战略的高人,还是执行战略的高手。
基本削平北方的曹操一鼓作气,兼并了刘表地盘儿——荆州。
当时,曹军没有到达荆州之时,刘表病死。
鲁肃立即向孙权要求,以吊丧名义出使荆州,目的是联络在荆州的刘备,共同抗曹。
当鲁肃到达湖北汉口时,曹操80万大军已经攻到荆州地界。
鲁肃昼夜兼程,加快速度,准备抢到曹操前头。
但还是迟了。
在湖北襄樊担任荆州牧的刘琮,已经投降曹操。
刘琮投降曹操,事先没和湖北襄樊的刘备打招呼。
后来,刘备仓皇南逃,准备去粮草比较丰饶的江陵城。
但是,曹操先下手为强,迫不及待亲帅骑兵,进行追击,在湖北省荆门南,把刘备队伍打散。
鲁肃在当阳(湖北荆门一代)找到处境狼狈的刘备。
鲁肃和刘备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鲁肃提出一套解决方案:让刘备和东吴联合起来,共同打击曹操才有出路。
刘备接受鲁肃意见, 派诸葛亮随鲁肃到达柴桑(江西九江一带)会见孙权,商讨两方联盟大事。
双方谈论联盟之时,曹操给江东孙权送去了“恐吓信”。
面对曹操逼人的气势,以张昭为首的大臣们全吓破了胆。
很多文臣倾向投降曹操,鲁肃坚决反对,力图让孙权树立起“抗曹”决心。
一针见血劝告孙权:“我鲁肃要是投降曹操,曹操一定会按我的家乡评定品级,派我担任很大的郡官,您投降曹操,曹操无法安置,绝对不会容忍您。”
孙权立刻拔刀砍去桌子一角儿。厉声警告群臣说:“谁再敢说迎降曹操的话,就和这个桌子一样。”
在鲁肃坚持下,奠定联合刘备“破曹”的基本战略。
金秋九月,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一代),以少胜多大破曹军。
赤壁之战胜利,使江东政权进一步巩固。
功劳卓著的鲁肃返回江东,孙权为表彰他,用隆重的礼节欢迎。
亲切对鲁肃说:“我亲自为你下马扶鞍,这样的殊礼,应该感到很荣耀了吧?”
没想到,鲁肃回答非常冷淡,令在场的人大惊失色。
鲁肃淡淡的说:“我没有感觉荣耀。”
坐下来以后,接着讲:“我希望您威名震动天下,能统一全国,那时候,您派一个普通车子来接我,那才是最荣耀的。”
孙权明白鲁肃的良苦用心,鲁肃用“激将法”提醒孙权,不要被眼前胜利所迷惑。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停止南下军事行动。但是和孙权力量比对,并没发生改变。
刘备回到荆州,站稳脚跟。在荆州不断发展,成为孙权西进主要障碍。
关于怎么处理荆州问题上,江东政权内部,出现很大分歧。
周瑜反对借荆州给刘备,主张用“美人计”软禁刘备。
鲁肃坚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曹操威力实在太重,还是江东主要敌人。
借给刘备土地,等于为曹操树立一个对手,为自己增加一个盟友。
分散曹操注意力,避免被曹操各个击破。
借荆州给刘备,孙权并不情愿,但是还是相信鲁肃的战略分析。
建安十五年,冬天十二月份,著名军事家周瑜病逝。
临死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职位。
孙权尊重周瑜想法,相信鲁肃能胜任这份重任。
鲁肃,是怎样做人的呢?
根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资料比对。
可以感受到:鲁肃为人非常严肃,也非常认真,生活简朴。
在治理军队方面,强调纪律,一丝不苟。
鲁肃是非常爱学的人,不管政治军事有多繁忙。
鲁肃手不释卷,不管谈话或写文章,鲁肃思想见解,都比别人见解要深刻的多。
建安二十年五月份,关羽和鲁肃发生“武力摩擦”。
鲁肃进驻湖南益阳,堵住关羽南下道路。
关羽是刘备核心大将,为人忠义刚直,但非常骄傲自负!
在处理江东联盟关系上,处处“捉襟见肘”。
刘备进四川后,关羽在东吴边界,常发生“武力摩擦”事件。
东吴大将对关羽忍无可忍。唯有鲁肃以大局为重,采取“忍让”态度,友好迂回处理问题,避免联盟破裂。
在“陈兵对峙”之时,鲁肃采用“软硬结合”的办法。
继续和关羽“说理斗争”,维持双方联盟。
鲁肃主动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进行会谈。
鲁肃部下担心关羽下毒手,不愿他同关羽见面。
但是,鲁肃提出说:“今天的事情,必须当面讲清楚,刘备是有愧我们的,谁是谁非,没有判断清楚,关羽不敢贸然下手。”
在双方开始谈判时,双方把各自兵马安排在百步之外。
鲁肃只带几个随从部将,“佩戴单刀”会见关羽。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单刀赴会”,主角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鲁肃和关羽经过激的谈判,双方各执一词。
关羽说法是:赤壁之战,刘备亲临战线,不能白忙活。
鲁肃说法是:可怜你们没有立脚之地,不吝惜我们血战得到的土地,借给你们。
你们“以怨报德”,占据四川后,还赖着荆州不还。
一个普通人都不能自食其言,何况像刘备这样的领袖人物呢?
一番话把关羽说的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了,只有45岁。
孙权亲临安葬仪式。
远在四川诸葛亮,也为鲁肃去世表示哀悼。
孙权对鲁肃政治军事生涯,做了一个点评。
大体意思:肯定鲁肃“榻上策”和赤壁之战的主战意见,但是对借荆州给刘备,表示不认同。
这就是“二长一短”的“定评”。
事实上,孙权并不理解鲁肃的战略思考,鲁肃坚持孙刘联盟。
他看到的是联盟优势和稳固性,对江东整体发展的更长远的利益。
这不是“鼠目寸光”的人,可以预见的。
洪槿/文
参考书:《资治通鉴》《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