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六岁开始无人教导,黛玉在诗词方面的才华是谁教的?

林黛玉在诗词方面的才华极高,这是读者普遍达成共识的,作者曹雪芹先生也用“咏絮才”为她盖了章。可是,追溯她的受教育历程,我们会发现,黛玉并没有在诗词方面接受过正式的教育。这就让读者产生了一个疑问:不但自己会写诗,还精通诗词理论,带出了香菱这个优秀的学生,那么,她在诗词方面的才艺是谁教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化简为繁一下,先用排除法,排除掉可能教她诗词的人,然后自然就能得出结论。

第一人选:黛玉的母亲贾敏

最有可能教黛玉作诗的,当然是母亲贾敏。这个“文”字辈的国公府嫡女,自然也是个读过书的人。

但是,要说她深谙诗词创作,却很难让人信服。

贾府虽以武起家,但迅速转武为文,且定下了“诗礼传家”的家风,明确了儒家风格。

明清的儒家体制,崇尚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女孩读书,其目的“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即便到了“玉”字辈,女孩们读书,依然只是为了实用,不会注重诗词唱和。所以,哪怕是以“贤孝才德”选入宫当女史的元春,也“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姐妹们那些诗词功底,多是平时娱乐时的酒令培养出来的。因此,哪怕是不读书的王熙凤,也能说出“一夜北风紧”这样的句子来。

由此可知,贾敏不会刻意教黛玉诗词,而林家人丁单薄的环境,也不会像贾府一样经常开趴娱乐。所以,黛玉不大可能从母亲处学习诗词创作。

第二人选:黛玉的父亲林如海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己又是探花郎,按照常理,应该是个出口成章的才子,诗词歌赋张口就来。这也是普遍对才子的认知。

但事实并非如此。林如海是程朱理学背景下的读书人,对于读书,他更追求的是实用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贾政身上看出来。

书中关于林如海的描述很少,但作者通过林如海对贾政的推崇可知,他们二人是知己,有着共同的价值观。

第九回,宝玉约了秦钟一起去上学,临行前去见贾政,贾政是这样交代的:“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师老爷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在贾政看来,《诗经》、古文这些趣味性的书籍,都是“虚应故事”,读书只该读《四书》,因为这是科举要考的。

这就好比现代有些家长,只准孩子看教科书,严禁孩子读课外书,因为教科书关系着升学。

同样,林如海把黛玉当儿子,请贾雨村当家庭教师,教的也是《四书》。

所以,以林如海的风格,绝不会在百忙之中还去教女儿作诗。

第三人选:黛玉的老师贾雨村

作为黛玉的家庭教师,教了黛玉一年之久,贾雨村是最有可能教黛玉作诗的人。而且,贾雨村本身就是个喜欢用诗词表达情感的人,在诗词上的造诣也很高。

第一回,贾雨村一出场,就用诗打动了甄士隐,获得了支持,从而顺利通过科举进入官场。那时,他从不隐瞒自己在作诗上的才华,也从不隐瞒自己对飞黄腾达的向往。

那么,他会不会在林家也经常作诗,并刻意教学生黛玉作诗呢?

从文本来看,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小。

原文中说,贾雨村去林家当家教,是有目的的:“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

此时的贾雨村,正处在人生的逆境,被罢了官。他打听到林如海在官场正当红,于是想去亲近。一个“”字,体现了此时的他已不是和甄士隐在一起时的愣头青。所以,他教黛玉读书,不会以黛玉的喜好为标准,只会以林如海的喜好为标准。应林如海的要求教《四书》,他自然不会私自作主教《诗经》。

还有,后来让黛玉产生无限缠绵之想的《牡丹亭》,其主人公杜丽娘,就是因为听老师讲解《诗经》,才生出了男欢女爱之想。《牡丹亭》是当时的禁书,就是借贾雨村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背着林如海教这些林如海不支持的内容。

第四人选:贾珠的遗孀李纨 

林黛玉进贾府之后,书中交代,青春守寡的李纨,“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今黛玉虽客寄于斯,日有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进入贾府后的黛玉,有机会跟着珠大嫂子李纨“针黹诵读”。那么,李纨会不会带着小姑子们诵读诗词呢?

这就更不可能了。书中说,“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

李纨读书,只读如何修成贤良淑德之书,其父亲是更为保守的卫道士,李纨受此教育,不会有丝毫逾矩的言行。

所以,李纨也不会教黛玉作诗。

除了上述诸人,再也找不出可教黛玉作诗之人了。

所以,黛玉诗词上的才华,到底是怎么来的?

结论:天资聪颖、自学成才

不得不承认,世间存在天赋这种事。林黛玉是全书唯一一个被作者形容为“心较比干多一窍”的人。传说比干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比普通人要聪明得多。林黛玉比比干的七窍心还多一窍,意思是比比干更聪明,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六岁之前的黛玉,被父亲禁约,不但“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而且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天性完全被压抑。

她不喜欢枯燥无趣的《四书》,她喜欢的是活泼灵动的诗歌。进入贾府之后,那些加诸于她的束缚都已解除,她终于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生活了。

此时的她,已经读过一年的《四书》,识字自然不在话下,再加上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劲,还有强烈的兴趣,自学成才还算事吗?

正因为黛玉是自学成才,没有按照框架去学,所以,她在教香菱时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所谓浅近的诗,就是重格律轻意境的诗,只顾着格律的工整,像填空一样往里填字,结果失去了诗本身的意境。

诗言志,诗歌的作用是表达情感,不是为了工整漂亮,“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如果黛玉当初是有老师启蒙入门学诗,必定也从“格调规矩”开始,然后“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由此也可证明,黛玉写诗是无师自通,因为爱好,因为天赋,所以学有所成、才华极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