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吃青菜!吃饭挑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执念?

文丨 优宝

最近,一位妈妈气急败坏地抱怨,儿子开始挑食了! 果然全天下所有的小孩都不爱吃青菜,可她家孩子更加极端。 昨天晚上她特意用鸡汤煮了点青菜,挑了半碗让儿子吃完,结果孩子没吃两根,就把青菜吐了出来,还把吃下去的饭都呕了,这也让她被婆婆嫌弃厨艺太差。

“XX(她老公)小时候,我做的菜他都会乖乖吃完,你平时也没什么事,有空还是多钻研下厨艺吧。” “孩子不想吃就不吃,干嘛非要强迫他?” 她心中顿时有一万句#¥%不知当讲不当讲,这是自己厨艺的锅吗?是强迫不强迫的问题吗? 总惯着孩子吃肉,营养不均衡,抵抗力就会下降,到时候三天两头的因为食火生病算谁的?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能乖乖吃饭呢?

孩子挑的是什么?

《虎妈猫爸》中,妈妈让茜茜吃有机蔬菜,孩子说:“我不吃,我要吃土豆!” 妈妈:“土豆淀粉多,吃了会长肉。” 妈妈夹起一筷子青菜,递到孩子嘴边,强往嘴里塞。 茜茜吃了一口青菜,嚼了嚼,吐了出来。 妈妈大发雷霆,怒摔筷子:“你知道这个有机蔬菜多少钱一斤吗?”

大多数家庭育儿大战都是从餐桌上打响,这边父母费心费力为孩子准备了有营养的食物,甚至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吃。 结果孩子不但不领情,甚至还要闹上一出。 可吃饭,本应该是一件十分愉快和享受的事,但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却只关心营养够不够,美味这种事留给他长大以后再自己享用吧。 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过: 教育不是把外在的东西强迫孩子吸收,而是父母需要让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在吃饭这件事上,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我要吃”,而不是“要我吃”。

香菇、香菜、青椒……有的食物确实带着天然的气味,这也是大部分孩子都难以接受的,因为味道不喜欢,不适应,所以吃不下去,这很正常。 强制孩子进食,会使他们对吃饭本身产生厌烦,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会疏远。 更有些天生敏感的孩子,会特别挑剔食物的颜色、气味和口感,从辅食开始便开始拒绝接受。 强迫孩子将有营养、能长高的健康食品咽进肚子,孩子的身体确实长壮了,但同时,也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了创伤。 当吃饭变成了一种任务,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一个长期被强迫吃饭的孩子,大脑会发出这样的信号:吃饭,是件不高兴的事。接收到这个信号的孩子会各种不配合,他们会不老实吃饭、挑食,厌食。 甚至,有的孩子会拿吃饭问题讲条件,比如“让我看电视,我就吃”、“给我巧克力我才吃”等。 这样,孩子还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让孩子主动要求吃青菜

孩子的味蕾比较敏感,很多大人尝不到的味道,孩子会敏锐地觉察到,比如芹菜有特殊的涩味,韭菜有辛辣味,这些都是孩子不喜欢的味道。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第一次吃表现出厌恶,第二次就不会做了。 他们热衷于烹饪孩子爱吃的饭菜,久而久之,孩子不接触的食物,也就没有锻炼味蕾的机会,长大了也不会吃。 各种食物都是要吃的,可孩子不愿意,又不想强迫他,那还能怎么办呢?

明星贾静雯和修杰楷的女儿咘咘,就很挑食:不吃青菜;吃饺子只吃皮,不吃肉。 她很会给自己找借口,妈妈每次一给她喂青菜,她都找借口说青菜太烫,其实,她根本没有触碰到。 妈妈贾静雯又讲道理又鼓励:“菜菜很营养很漂亮对不对?”“吃完菜菜奖励一朵小红花。” 然而,咘咘根本听不进去,给她放在碗里的菜直接就被她扔掉,还发脾气,用勺子拍打餐桌。 气得爸爸修杰楷直呼大名:“修允菲,你是欠修理了!”

然而,咘咘超萌地说:“我不要欠修理!”一句话,把爸爸妈妈逗乐。 最后,妈妈把她餐椅转过去,说:“那你在对面那里吃好了,吃饭不乖乖的小朋友,不要让我们看到。” 咘咘承担了不吃青菜、不吃饺子皮的后果——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很伤心,一分钟秒哭。 最后,她向妈妈保证:“我会乖乖吃饭!”才被转了回来。 不让孩子与父母同桌吃饭,并不是消极地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进餐是有规矩的,并不是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不吃什么就不吃什么。

让食物成为孩子的美味

2-3岁的孩子,开始对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温度等有了喜欢或不喜欢的自我主张,对于食物本身的喜欢也不断改变。 妈妈能做的是以下几点,就能解决“挑食”这一苦恼事儿,把食物变成孩子的美味。 1、鼓励尝一口 很多孩子因为被爸爸妈妈长期逼迫吃青菜,吃西蓝花,吃香菇,而对青菜、香菇、西蓝花,产生了惧怕心理。 这种惧怕心理,让他想象它们是多么多么难吃。 其实,如果妈妈给予孩子尝试的勇气,鼓励他们勇于尝一口。事实上,有可能这种食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下咽。

2、换换烹饪方式 孩子挑食的理由,不一定在于蔬菜本身的味道不好,而是烹饪方法可能是他不喜欢的。 有个孩子早餐一直不吃鸡蛋,妈妈发现他晚上吃黄瓜炒鸡中的鸡蛋。 于是,妈妈试着把早上的煮鸡蛋改成了蒸鸡蛋,出锅再滴几滴香油,结果,孩子一碗都吃光了。 如果孩子不接受一种食物,不妨换换烹调方式,清蒸、水焯、炒等都试试,总有一种是孩子可以接受的。

3、增强用餐仪式感 父母要制造吃饭的氛围,餐桌上是要有仪式感的,不能敷衍地对待。 一位妈妈告诉孩子,吃饭必须要端正地坐在餐桌旁,分到你盘子里的东西,你要全部吃掉。 因为它们从种下去到吃到嘴里,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无数人花费大量的精力,人要对食物有敬畏心。 很多孩子都喜欢被邀请在厨房帮忙,即便很小的孩子(1岁孩子以上),也乐于在面包上涂上花生酱,在桌子上摆好筷子勺。 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洗一下菜,放一勺盐,加一点水……饭菜因为他自己的加入会变得更香,这会极大增强他吃饭的欲望。 仪式感,会让孩子有种被重视的感觉,会让他感到快乐,食欲自然大开。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曾谈到: 期待节日,期待过生日,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日子让人觉得与众不同。 当一个人逐渐长大回忆起过往的人生,你觉得他能想到些什么? 幸福不仅来源于生活的仪式感,更来源于我们的记忆。 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往往会变得怀旧。 这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因为回忆美好的时光可以有效对抗抑郁和焦虑,会让人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有的孩子喜欢先吃饭,后吃菜;有的喜欢先吃菜,再吃饭;有的喜欢饭菜搅在一起吃,无论无何,妈妈都不要干预,他有他自己的喜好。 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比食物吃进肚子的先后顺序要重要得多。

尼采说:真正“活过”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选择如何经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个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经历。 作为父母,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却无法参与孩子的后半生。 所以,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爱里面,让你的爱陪着他去更好的去拥抱这个世界,拥抱他的人生。 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从还给孩子吃饭的权利开始吧!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