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3】寻找教育同路人 ——“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活动四年记

寻找教育同路人

——“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活动四年记

张文质

导语

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

7月22日,全国第四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在浙江省宁波光华学校拉开帷幕,23个省市的500多位教师成为今年的“行走者”,他们冒着酷暑高温,不顾路途遥远,从报名开始就时时刻刻参与其中。

为什么一项活动举办4年依然历久弥新,为什么乡村教师对这样的行走热情不减,这样的“教育行走”对教师成长又有着什么意义,让我们听一听行走人的心声。

动力:所有人心中都有一首诗

有人问我: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这么多教师克服重重困难来参与“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活动?

首先,我们一定要确认一点,所有人心中都有诗歌,都有对美好的、丰富的教育的向往;每个人都有对自己变得更好的期许,这是我们活下去最重要的内在推动力。在任何社会,这也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所以,这么多的教师来到“教育行走”,并不仅仅是被我们所吸引,更多的是被他们自己的教育理想所吸引,被他们自己心中的诗所感动、感召,他们一直在寻找从某种裂缝里透出的光亮。

与此同时,“教育行走”体现出来的自由、平等、开放、公益,也构成了活动魅力的一部分。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行走”有一种对品格的追求,其中最基本的追求就是希望教师们能够不虚此行。为此我们几个主要策划者不断地丰富深化每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要努力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比如在第四届“教育行走”活动开幕之前,原定的下一届东道主学校因故不能承办活动了。但没想到的是,在很短的时间里,第五届的东道主就确定了,同时还有好几个非常愿意承担东道主之责的校长,让我非常感动。

我觉得,虽然他们的热情里包含了对我个人的情谊、支持和鼓励,但更重要的还是“教育行走”的基本立场、服务品格,以及影响力得到了校长们的认可,这是特别令人欣慰的。

教师们不远千里来参与的热情,东道主的这种诚恳的担当精神,是支持“教育行走”走得更远更好的动力。

特质:先锋性、公益性、草根性

我们坚持追求思想的先锋性。呈现在行走中的阐释、思想和见解都是有前瞻性的,同时又不回避锐利、可争议之处,我们希望给“建设性的众生喧哗”一个发声之地。

4年下来,“教育行走”的课程内容渐渐成熟。我们邀请的授课人是当代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对教育有独到见解和教育成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包括其他领域关注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创业者。从活动形式上,从大的学术报告到小的教育沙龙,还包括丰富的个人特色展示,思想开放、形式多样,每一个人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

“教育行走”最大的特征是公益性。活动不收取会务费,提供餐饮、住宿,有车辆接送,还免费赠送图书和杂志,努力让参与者感到温暖。因为教育是有尊严的,我们要努力让所有参会教师来到“教育行走”中,都有自己的尊严。我们对他们的尊重,是对教育尊严的崇敬,是对各位教师由衷的支持。

“教育行走”追求接地气、平民性,强调所有营员的平等。作为发起人,4年来我都始终如一地在会场,全神贯注地倾听,与教师们积极、主动而又诚恳地交流分享。我也是一个学习者,特别渴望听到各位同行者和先行者不同的教育理解。

在这里,完全没有所谓高低贵贱的区别与差异,所有参与的教师都被称为“美仁”——美好的同仁,这个称呼本身既是期许,也是彼此的鼓励。

生长:“自愿”的推动

“教育行走”是非组织化的一种组织,大家都是志愿者,包括发起人;所有的机构,无论是钱的支持还是物的支持,每一分都要花到参与者身上,要直接帮助那些最需要的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工资收入非常低的教师。

在“教育行走”中,我们不希望突出任何个人,而是倡导思想的共享,让更多的名家、杰出教师、社会精英人士在“教育行走”中展现他们的思想价值,希望能够呈现一种共同参与的形态,而不是变成一个展现一两个人的平台。我一再强调,我们尽管是发起人、召集人、组织者,但更是普通的参与者。

“教育行走”的微信公号编辑团队全部都是志愿者,整个“教育行走”的各项活动,包括“破冰”见面会和最后结束时的歌舞晚会,所有的节目不做“高大上”,所有的节目都是教师自己报名,自娱自乐,是“有舞台的卡拉ok”。包括演讲的主持人、评点者、朗读者,都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大家不是简单的参与“教育行走”,而是真正的全身心投入,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所担当。这一切都呈现了公民社会的某些雏形。

在“教育行走”这个大的共同体里面,还有许多许多小的共同体,这些小的共同体里面又有重叠、交叉。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同时为多个团队工作。互相协助,共同努力,教师们会感觉到所有人都充满了勃勃生机,慢慢地,每个人都会展示真实的个人面貌。

我曾经说过,一个教师至少要认识300个以上非本地的教师朋友,在“教育行走”中,所有人都应该达到了这样的目标,甚至远远超出这个数量。

我们的教育不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开放的思想共同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光。

本质:打开生命的对话

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对话,这种生命的对话需要有一个平等的、开放的、具有独特形式感的场域,“教育行走”为这种多维的生命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每个人从原有的理解和经验出发开始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对原来的理解和经验的突破,是获得新的认知、形成新的理解的可能性过程。

所有人都渴望与人交往,这种交往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我们走出孤独,同时又获得新鲜的生命体验,见识到不一样的人,而这个不一样的人,其实就是人们了解新的世界的窗口。自我既是一个对话者,又是一个释放者——所谓的释放,就是当有了一个强烈的交往意识后,生命的整个样态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团队曾经有这样的教师,很羞涩不敢表达。但现在他们主动地成为了一个表达者,让生命再次焕发青春的激情。

我相信,经历了“教育行走”之后,这些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的生命状态都会大有不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的变革,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变革,不仅是某个超前于时代的离经叛道者或盗火者,它还需要更多的人亲自参与、亲临现场、亲身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有更真实的变化。

因此,我们会花不少时间关注教师们做了什么——他们是不是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呢?他们的行走所获是不是支持他们在生活、教学等方面产生了美好的变化呢?我们在期待之中。

姿态:慢走也是一道风景

每次行走活动结束,我们就开始思考不足之处;每次活动也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带来一些新的话题,促使我们做更深入的思考。

“教育行走”的目的是什么呢?它确实不是一种深度的培训,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与传播。所以,是不是对教师在行走的次数上也要有一些限制呢?

“教育行走”到底是为哪些教师服务呢?我想,一是要多为年轻教师服务,他们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生力军,是教育的希望所在;二是为乡村教师服务,特别是那些身处贫困地区、薄弱地区、被边缘化的没有体验过免费培训的教师;三是为某些特别邀请的能够在“教育行走”中担任重要工作的教师服务。在明晰了这个思路之后,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就会有更强的针对性。

“教育行走”应该如何改善课程呢?在活动中,我们特别能感受到教师们交流、分享、表达的热情,我们的课程设计要为这种热情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现在的课程很饱满,但留下的自由交流和论辩空间少了一些,轻松、自由的交往时间也不充分。所以,如何改进改善,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当然,其实每一个活动都有自己固定的形态,不要急着去改变它,在没有新路可走的时候我们不妨去走已经走过了的路。“教育行走”是一个平台,一个空间,一个场域,有时候也像拼盘一样,在我们的拼盘上是不是能够更多一些拓展呢?

所以,慢慢走吧,慢慢欣赏吧,慢慢走的姿态可能也会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作者系教育学者,“教育行走”发起人)

链接:关于“教育行走”

“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始于2015年,由教育学者张文质与民间教师成长共同体“知行社”创始人谢云共同发起和组织,秉承“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的理念,并在整个活动开展上达成基本共识:以建设性方式参与中国教育的进步;研修活动是公益的、草根的、自愿的;一切资助经费不经发起人之手;反对并始终警惕任何偶像化倾向。

作为一种非组织化的教师研修方式,“教育行走”与其他年会、研讨会是有区别的,体现在如下三点:一是先锋性。活动上,不管用何种温和而克制的方式表达思想,一定是锐利的,是这个时代真实的声音;二是公益性。所有参与者都是志愿者,所有的选择都是出自本心;三是草根性。教师只需要提交个人教育自传就能参加活动。

每年7月21日,“教育行走”都会走进一个省份。为什么选7月21日?这个日子也隐含着活动的理念,“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来了!我们一起行走,我们一起分享,我们共同努力结交更多的同路人和同行者,我们努力走出自己的某种局限性,也努力把自己的美好带给更多人。

(全文选自《中国教师报》2018年8月29日“教师成长”)

降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