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课题申报有必要与职称“挂钩”吗?

(一)
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老师:我所在的学校几乎没有科研工作,领导只要成绩,想搞个课题得自己找别的学校老师。

我:做课题还需要资格吗?

老师:主持人需要资格啊!?我现在是小高,主持人需要小高高级别。

我:哦!

老师:去年我参加了一个课题,是我们学校另外一个老师找外校的老师做主持人的。

我:你们学校的小高高老师不做课题吗?

老师:我们学校年年课题没有人做,我也没有资格做,有资格老师人家都不想费劲。

......
这是与一名基层学校教师的对话。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科研部门在每年的课题申报时,对其课题申报条件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即课题主持人需要一定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而且成为了课题申报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不具有一定级别职称的教师,是没有资格承担某些科研部门课题研究工作的。
(二)
我们不妨来看看某些科研部门的课题申报条件:
1. 某市级课题的申报要求如下:
申请人需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应有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2. 某省级课题的申报条件如下:
课题申请人须符合以下条件: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博士学位或副处级以上(含)行政职务。不具备应有专业技术职称、学位或职务的,高等学校或省辖市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部门须有两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中专、中小学、幼儿园须有两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
显然,上述两个科研部门的课题申报条件,对课题主持人的专业技术职称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对此,我们无意评价某些科研部门的这种做法对与错,因为每个科研部门对课题申报、科研管理以及对科研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因此对课题申报条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正是由于某些科研部门对课题主持人的职称条件有明确要求,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一部分专业技术职称比较低的教师没有资格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失去了做课题主持人的机会。
(三)
那么,这种情况下课题申报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傍课题”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基层学校几乎已经常态化了。
我们发现,“傍课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比较奇怪的现象:小学或者幼儿园的高级职称教师特别稀少,往往只有校长或者园长具有高级职称。因此,每年向较高级别申报的课题往往都是校长或者园长“挂名”主持的课题,因为只有校长或者园长才具有课题申报的资格。这时,往往就会出现一个奇观现象:申报某些部门的课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校长(园长)等学校领导们的课题。而且我们也发现,通常情况下课题主持人往往只是挂个名,既不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也不负责课题管理工作,更不具有课题的指导能力。因此,这样的课题往往质量就相对比较差,有的甚至于“流产”,并未达到某些科研部门的课题申报初衷。更为滑稽的是,部分农村或者比较偏远学校就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因此不得不寻求其它学校的高级教师做一个所谓的“联合”课题。我们不反对多个学校的老师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而搞联合课题,但我们认为由于教师的职称限制而被迫做“联合”课题,这样的课题事实上已经偏离了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初衷。
从道理上来说,基层学校职称高的教师一般课题研究能力相对比较强,因此科研部门的课题申报职称要求似乎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可关键的问题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专业技术职称和科研能力并非是对等的,二者也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专业技术职称高的教师,科研能力未必强;而专业技术职称较低的教师,科研能力也未必就会薄弱。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课题主持人的专业技术职称申报条件限制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而且我们也发现,中小学一线教师中能够坚持做科研而且做得比较好的往往大都是年轻教师,专业技术职称高或者年龄大的教师,往往不再“染指”课题研究工作了,成为科研的“旁观者”。

有人说,年轻教师没有当课题主持人的资格,但是仍然可以以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啊?当然了,这也是解决年轻教师或者职称比较低教师参与课题的一个途径。但我们发现,教师自己主持课题和参与他人的课题往往是有本质区别的。正如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同理,教师自己不主持课题,研究往往大都是被动性的,不会太关注或操心课题研究工作的。部分课题也不是基于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选题,因此部分课题参与者无暇顾及课题,或者无法介入课题的研究过程,因此课题研究工作往往处于停滞状态。

(四)
我们始终认为,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否则课题研究工作就会出现“两张皮”、“假大空”、“两头紧、过程松”等不正常现象。正如李镇西所说:“把难题当课题,就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不言而喻,中小学教师每天都“浸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那么工作过程中遇到困惑或者难题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正常的现象,因此“把难题当课题”是我们一线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对每一名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首先是满足其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是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程、立足于班级、立足于学生等等。然后才是满足我们的某些功利性需求,而不是相反。科研,是每一名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内在需求,也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需要。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的那样:“谈到科研,老师们常常以为那是教研所的专家学者的事。仔细分析,其实是我们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分析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历和他们的成果,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
事实上,就一名教师而言,其成长过程——教学由不成熟到成熟、管理由生疏到熟悉,能力由弱小变强大,显然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一般情况下,教师越年轻、职称越低,往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越多,因此,就越需要借助科研的力量。我们始终认为,教师成长的途径有N多种,但科研是其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从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名师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的相关科研部门之所以对教师申报课题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条件要求,一种情况可能是认为专业技术职称较低的教师缺乏研究基础或能力,难以胜任课题主持人;一种情况可能是认为如果没有专业技术职称条件的限制,课题申报的教师人数太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担心有一定的道理。而事实上,我们认为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主要还是没有从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本身的特殊性来考虑。

由此可见,我们的相关科研部门,要想办法正确引导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走上科研之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课题、积极研究,让真正喜欢研究、愿意研究的一线教师都有机会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而不是通过人为因素——专业技术职称条件“剥夺”了广大老师们申报课题研究工作的机会。而事实上,我们的相关科研部门对广大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具有引领、示范和普及指导的职责,而不仅仅只是具有管理职能。唯有如此,我们的相关科研部门才能够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和守土尽责。
(五)
那么,怎样引导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怎样提升基层学校的科研氛围?我们某些科研部门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如郑州市经开区教科室2020年的市级课题主持人申报条件如下:
按照经开区“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研究制度,以下教师可以申报本次课题的研究:1.获得2019年度经开区“品质教育·微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以上教师;2.主持2019年度经开区教育科学课题并获得结项的教师;3.不具备本次课题申报资格的教师可以成为课题的合作者,参与本次课题研究,也可以先完成校级微课题和区级课题研究,再申报市级课题。
显然,经开区教科室对今年申报市级课题,明确规定其课题主持人需要在上一年度承担或者研究过该区的区级课题。从该区教科室主任以及该区一线部分教师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家都非常认可区教科室的这种做法,因此市级课题的申报工作开展得有序、合理而规范。不言而喻,这样的做法比简单地限制专业技术职称显然要合理、科学得多。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就在于,让广大一线教师减少课题研究工作的盲目性、功利化,让各级各类的课题申报工作更加具有层次性、有序性,让每年的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而我们认为其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让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树立良好的科研意识,让课题研究工作回归其本来面目,让一线老师们能够俯下身来做真研究、真做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