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质为何会被宇宙抛弃?
所谓反物质就是与普通物质状态相反的物质,与普通物质一样,反物质也是由基本单位构成,即反粒子。通常来讲,自然界存在的每种基本粒子都对应一个反粒子,如反质子、反电子等等。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就会产生湮灭,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与暗物质和暗能量不同,反物质并不是理论上的东西,现代科学早已证明反物质的真实性。而正是因为反物质的发现,又给现代物理学带来了巨大的谜题。
根据目前主流的理论,我们所处的宇宙起源于一个体积极小、密度极大、能量极高的“奇点”所发生的一场大爆炸,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基本粒子,并逐渐演化成现在的宇宙。
物理规律告诉我们,正反粒子的产生都是成对的,也就是说在宇宙初期形成的粒子和反粒子,它们的数量应该是相等的。而初期宇宙中并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使正反粒子分开,那么在宇宙温度冷却到不能再形成粒子的时候,正反粒子的数量就会在湮灭过程中同时减少,最终会演变成既没有粒子,也没有反粒子,当然也就没有了世间万物的存在。
而现在我们所处的宇宙,反粒子的数量极为稀少,更谈不上天然的反物质了。看上去,似乎宇宙把反物质给抛弃了,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释,但有一种观点得到了不少的认同,即宇宙初期的超高能量,使正反粒子的数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
举例说明,在没有了解核反应之前,人们认为虽然物质一直处于各种变化中,但是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其原子总数是守恒的。比如说氢气和氧气的燃烧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2H2 + O2(点燃) = 2H2O,虽然它们变成了另一种形态的物质,但它们的原子总数还是一样的。
但核反应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人们从此知道了原子的总数可以不守恒,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因素就在于能量。按照同样的思路,在超高能量的环境下,正反粒子产生的数量也很有可能不对等。
按照这种说法,在宇宙形成之初,正粒子的数量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在接下来正反粒子湮灭过程中,反粒子被消耗殆尽,而只留下了少量的正粒子,并逐渐演化成现在的宇宙。
这只是一个假说,因为目前的科技水平并不支持超高能物理实验,所以并没有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