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卖小哥-网贷30万-女友治病-女友提分手”串起个标题

事件的标题原本是:外卖小哥网贷给女友治病,欠49平台30余万,没想到女友翻脸不认账

多有故事性的标题,像朋友转我时讲的“看看这标题,厉不厉害”,“这事,是不是天怒人怨”。连我自己都蠢蠢欲动想点进去吃吃瓜、痛骂一通。但…还是下不了手,总不能扛着红旗打红旗吧。

带着愤愤不平,和朋友聊起来这个现象——不是网贷、不是治病、不是分手,而是媒体人为了吸引眼球毫无顾及事实真相就利用大众情绪引流的现象。

于是作为观察员,我们今天就分别来看看这样的标题会形成怎样的影响、增多一些事实信息后大家会如何看、以及媒体对大众理性认知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些逻辑上的推演。

-01-

情绪是最好的传播媒介。

单看这个标题“外卖小哥网贷给女友治病,欠49平台30余万,结果女友要求分手”,你脑海里面最先冒出来的是什么?是“网贷坑人”还是“这个女人忘恩负义”?照咱们生存的环境对我们认知的影响,情感往往优先于事情,对“这个女人忘恩负义”的情绪会很自觉地上脑,广大网友立刻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这个女友进行指责、漫骂;于此同时,对这个小哥的各种关切、同情也是毫不吝惜。

这样的情绪一旦被引起,与其说大家愤怒了倒不如说大家可开心了,你一句我一句,生怕错过展示自己态度的机会,也怕自己的态度被埋没,能怎么透骨恶毒就怎么来,毕竟你是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对于这样的人越是恶狠,越能表明自己的伟光正……于是乎,你评论我评论,大家一起点赞认同,凑热闹的也来围观,一场情绪宣泄的狂欢就铺展开了。至于事实真相……真相?这就是真相。可是这只是个标题呀。标题怎么啦?不是说的清清楚楚的了么。

可就是这个标题,大家看过之后很轻易的就能串成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

外卖小哥幸幸苦苦的工作赚钱,不幸女友身患重病,小哥为了给女友治病,不惜从近50个网袋平台借了30多万,最后给女友把病治好了。本想着这下一切就能顺顺当当了,可谁知女友却提出了分手,试图撇清关系,把治病花的30多万债务,让小哥一人偿还。

大家简单意淫出的这个故事就与我们观念里面的知恩图报患难与共相冲突了。女孩生病,男孩借钱给看病,这是男孩的患难与共,是我们文化里所提倡的;而男孩因为女孩治病负债累累时,女孩却选择了离开,这是大难临头各自飞,我们的文化里不提倡。男孩为女孩治病自己去贷款,治好了女孩的病——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也不管男孩是怎样想的——这于女孩就是一份恩情,大恩不报,反而划清界限,这是我们文化所唾弃的。

因为由文化长期影响而形成的观念是我们判断事物以及指导行为的根基,而根据标题自以为是的脑补出的故事却与其相冲,那么为了捍卫自己坚持的观念,对处在对立面的事物进行攻击就成了本能反应。

-02-

也许事实并不是你自认为的那样。

就文化长期影响而形成的观念来说,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应”。观念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也受观念的影响。比如,西方文化里强调个人主义,于是在他们表达时会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看法……”,意味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有个人表达与个人负责的意识,形成的整个文化环境也更趋向于维护他们的个人主义。

就上面提到的我们观念里所推崇的知恩图报患难与共,不去深究其形成的本质何为,起码在当下是被绝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在这里不做展开)。我们重点想说的是,那些以一个标题脑补出来的故事是否就能代表客观的事实?如果能,那么以上的情绪发泄也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如果不能,那么对这个女友的指责就是无端诽谤,对这个男人的同情就成了廉价的情感泛滥。

到底能不能代表,我们在这里也不可信口开河。若能,证据是什么;若不能,那便不能了。收集了些事件的后续报道,根据当事人的叙述,得知“30多万的网贷”属实,但是“30多万都用于给女友治病”并非属实。就女友生病花费为9000元,期间男人的一些生意用度、生活消费开支、以及分期和以贷养贷,最终导致了最后的大金额。虽然情感里面不能太计较钱,但是现在若要把这30万花费全部算到女人看病这件事上,锅未免有点大。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人身攻击,在这种情境(假设补充资料真实)下会稍显尴尬。

好,如果你说女友在当前情境下提出分手是忘恩负义,总能骂几句吧?试问一下,加入你是个女生,和男朋友一起生活了好几年,眼睁睁的看着他一直也在努力着,但生活却过的一天不如一天,荷包里面的钱一直在负增长,甚至个人消费负债好几十万,他没有办法应对、你对此也无能为力,关于未来、哪怕是对明天都看不到任何希望,此时的你是选择所谓的“同甘共苦”一同陷落,还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个假设条件如果属实,那么谩骂她忘恩负义的人,换个角度单单就想一想:自己能否做到舍生取义?

如果多一些关于事实的资料信息,那么大众在看待和评论一件事时,也就不至于肆意妄为的意淫编纂故事,并以编撰的故事为事实,进行情绪宣泄。

-03-

我们是极易被情绪引导的。

虽说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是理性,不知是因为它的附加值高才宝贵,还是因为它稀缺才显得宝贵。不过我们在生活中确实会时不时的念叨它:人要理性、要实事求是。但是大部分时间我们又都是用感性来生活,甚至遇到群情激愤的时候,理性就直接歇菜了。

为此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性的分析遇到的人、事、物。尤其是在接收社会上纷乱复杂的信息时,更应该冷静下来,去理性的分析思考,探知这些信息所反映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以便更准确的认知和对待它们。

比如,看到自媒体平台上推出的这类信息,我们是单单的看这一句标题+脑补,就擅自评议,还是尽可能的探知这个事件的事实,再客观讨论,这与我们自身认知的成长很重要。前者容易形成“理所当然”的认知习惯,对事情的真相和全貌不与追求,仅仅是按自己的理解、喜好行事,限于自我固有的认知,过于片面、过于情绪化;后者则可以逐渐养成“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对待问题的态度,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媒体人,如果按着有益于大众理性认知成长的目的,那么经过自己的手传播出去的信息,要么是建立在大量相关的客观资料基础之上,展示和探究的是事实真相;要么就严谨地做假设进行推演,再标明“推测”、“可能”等字样,来提供一种思考、评价及探究的方向。而非像我们开篇看到的——仅仅以模棱两可的信息制造噱头而吸引流量,吵吵闹闹地人来了,又走了,你实现了商业目的,大众花费了时间、送了钱,却对理性认知提升没有任何促进。至于事件的事实到底如何,更没个说法了。

就这个事件,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其实很多,比如网贷——存在机制、盈利方式、危害、如何避免,比如恋爱与金钱的关系,比如情感与责任,比如恩情与法律,比如保障制度等等。都可以进行理想的讨论,而非仅仅是情绪的发泄。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果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去搜集相关资料来了解;对于媒体人来说,客观公正的去传播一些消息,理性、准确的做一些阐述,这样在做资讯传播的同时,也为大家训练理性的思维能力出了一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