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日本人对金钱不同的态度

日本人消费观是基于逻辑伦理,即是否应该必要花钱;而中国人消费观是基于能够买得起,即依据本人资产购买力(金钱数量)。中国人金钱观十分现实,如果自身的现实境况发生改变则消费判断基准也会随之改变,这点在日本人看来十分不理解。上世纪80-90年代乃至到本世纪初,日本人当时对中国人印象就是一个字“抠”,因为那时的中国人人均收入不到日本人的1/10,所以出国到发达国家花钱都特别小心翼翼。当然日本人到国外花钱也会犹豫再三,不过因为民族本性决定,所以花钱的判断基准是出于逻辑义理,即自己是否应该花钱,结果最终大多数日本人哪怕再没有钱,只要认为是必要都会因为占理而一掷千金。相反,中国人意识里,对自己的金钱数量了如指掌,所以没有钱时会尽量不花钱或减少开支,他们不是基于逻辑道义上的判断而仅仅是因为手里的金钱数额少而行动受限。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有的为了省钱只买大米、水和香蕉(日本香蕉最便宜)支撑学习生活,不禁让人担心他们的健康营养。那个贫穷的抠门中国时代在日本老人象里,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如今,中国发展今非昔比,大多数中国一线城市的白领年收入达60万元左右,那些北上广一线城市哪怕是郊区,随便一个破烂不堪的老房子市场价都动辄上亿日元,这个新时代一到来,中国人消费观也因为可支配收入的暴涨而发生365度的大反转,原来抠门现在会大肆消费。没有钱时勒紧裤腰带,有钱了就要大肆挥霍,这和日本人的消费观有着根本性不同。

中国人首先看看自己有多少购买力,基于现实条件再看买什么,而非内观逻辑道义和伦理。在中国家庭里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丈夫说好想要个车,为此我们努力存钱吧;妻子一旁冷讽道,还没钱就想着怎么花了,有这闲工夫不如赶紧出去赚钱去!中国人不太擅长做预算,也不喜欢事前列支出计划,不会大体列出一个总目标再制定具体的计划,脑子里只是简单地想着没钱就赚,有钱再花。这种观念也波及到中国企业的经营,甚至在企业经营管理上更加影响深远。虽然说中国人有钱就大肆挥霍,也并不等于不喜欢的东西也瞎买。但是极端地讲,中国人普遍认为东西越贵越好,拥有的东西越多人生越富有,所以只要手里有了钱,中国人往往尽可能买贵的,越多越好。当然,这也并非千篇一律,最近上海等大城市一些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因为物质消费已经达到饱和满足,开始返朴归真追求简单生活的禅意境界。日本无印良品在中国的热卖就反映了这一现象,但无论如何中国骨子里的金钱观还是不变的。

相比中国人,日本人则完全相反,消费跟自己拥有的金钱多少没有什么关系。在日本,特别有钱的金主也会去居酒屋和同事开怀畅饮聊天,中午拉面馆对付一餐,晚上去个意大利餐厅吃个披萨意粉也不足为奇;另一方面,一对没啥钱的小情侣也会出现在超高级的米其林餐厅用膳;朋友聚会最后结算参加费和餐费时全部是AA制,这与你是否是金主无关。换句话讲,日本人的消费观不是强调个人内在感觉,而是着重于社会层面。日本社会对金钱应该如何花费大体有着固定的条条框框,只要人人都遵循这样一些规矩条框,不管你是否有钱一样可以交往无障碍。所以在日本,无需强烈敏感于贫富悬殊或阶层意识而可以自主生活过日子,因为国家更重视道义伦理。只要遵循社会的规范,就可以无视其他而平等自处,日本人不在意外在的差异,这是日本金钱观的显著特征。

而日本人彼此真正的金钱消费观差异,是在个性和价值观上。他们不会因为有钱就买这个,没钱就买那个,而会因为喜欢这个,觉得这个特有价值,而导致金钱观人人迥乎不同(横向差异)。这也可以说是开篇提到的基于内在的逻辑伦理。中国人则不同(纵向差异),即根据金钱的多寡来决定消费行动,有钱就什么都赶最好的买,也许并非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而最好的东西往往价格最贵,所以有多少钱就买多好的东西,说得极端点就是有钱只买贵的,没钱只看最便宜的,即中国人彼此在个性和价值取向上横向消费差异并不明显。在日本,有人住着胶囊公寓却买下保时捷跑车,这在中国几乎不可能有。因为收入和资产的多少已经区分了不同的消费档次,明眼人上下一打量便已知道七七八八,这已经在中国社会是约定俗成的事,不需要放到台面上讲,按照潜规则来,就是正常人,不按这样来则属异类。所以有钱买最贵,没钱买最便宜,这在中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中国社会基于金钱拥有的多寡的纵向价值判断作为基准,因此彼此间收入资产差异太大是无法彼此交朋友的,大家都根据自己的财产多寡行事,所以不同的阶层的人衣食住行、旅游、孩子教育等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没有共同生活的水准做基础,彼此之间会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话很难说到一处去。

基于这样的强规则差异下,中日在商业运作上也会完全不同。日本的商道有着强烈的规范意识,不会根据金钱多少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是依据商道本身的规范来行事。因此不管是来店消费少的客人还是消费多的客人,只要是来店的就是客,客人就是客人,不应根据消费差异而被区别对待。当然,也不排除现实中一些个性化服务,但原则上是不可以因为金钱多寡而服务态度有所差别的。同样,站在客人角度也一样,日本人认为我是客人,进店就应该受到礼貌服务,这是基于商道的伦理,不管我是否消费以及消费多少。所以哪怕没有消费也会质疑店里的服务、投诉服务生等,这在日本再正常不过。这就是支撑日本社会商业,使之普遍能做到商品或服务品质优良而价格低廉现象背后的、坚如磐石的伦理道义之文化基石。在中国则不是,商店的服务往往会看钱下菜,对消费多的客人会给予诸多优厚待遇、人性化服务;对消费少的客人则往往简单应付了事,客人似乎也心领神会,买了廉价便宜的商品也不会去期待质量服务能有多好。这种基于金钱多寡的判断基准使得购买低价低质的客人不会因为商品的粗制滥造而心生不满,也不会去投诉商家,彼此好像达成了默契。中国的商道,只有那些买贵的、消费多的客人才是真上帝。

正因为这样,来日本观光旅游的中国人都会吓了一跳,对日本的商品服务赞不绝口。因为日本产的哪怕是价格再低廉的商品也会用心设计制造,努力实现品质优良,完全不会因为钱少而偷工减料、吝啬付出。相反,中国依这样的逻辑去做事的企业和个人几乎没有,所以中国人在日本消费,自己没有买什么反而受到了只有VIP才能享受到的尊贵待遇时,都受宠若惊。特别是那些首次访日的中国人,甚至还心生歉疚有些过意不去,不过玩转几天后适应并且习惯了受尊贵礼遇的感觉后便开始大胆消费。这就是中国人在日本爆买背后的事实真相:即在商不言商(不谈钱),中国客人感动于自己作为客人受到的尊贵礼遇,惊喜于日本不是看钱下菜。

反过来,来中国消费的日本人为何容易心生不满呢?简言之,比起所消费的金额,日本人往往要求多多。在中国想要好的礼遇就得肯下本,只要一掷千金在中国到处都可以享受VIP待遇,这让日本人觉得中国人眼里只有钱而心生反感继而全盘否定,其背后是基于道义伦理而言的。这在中国的日本企业管理里就常常可以看到:日企的理念都是公司既然给员工支付了薪酬,不管金额多少,作为员工,员工有员工的操守,那就是哪怕工资再低也必须不遗余力地效忠于公司。这让很多在日企打工的金钱至上的中国员工挫败感越来越重。这便是更深层次的道义和金钱多寡的关系了。

以上所谈到的中日金钱观差异,相信无论是对去中国开拓市场的日本人或日本企业,以及来日本观光消费或者投资做生意的中国人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个国家是基于金钱多少、购买力的纵向差异,一个国家是基于个人想法、价值取向的横向差异;所以如何去卖货,如何去赚钱,不同的二者间所选择的道路会大相径庭。在不久的未来,随着中国富裕程度的加深以及消费者心智的逐渐成熟,相信金钱消费观的差异会越来越趋向横向型,但中国人骨子里金钱至上的金钱观不会一下子完全改变的,这点仍然是解读中国人和中国市场的重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