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14岁女孩写给父母的遗书:“请收手这种伤害!”
01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纪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
这是昨晚在微博看到的一封遗书截图。
字里行间,平静又绝望,看完真的让人觉得好心疼。
从这份充满无奈、悲伤和绝望的遗书中,不难看出这位女孩对父母是多么的失望。
父母会用巴掌甚至是皮带和电线抽打她,从脸到手到腿;会用最肮脏难听的话一直骂她;会让她穿拖鞋站在屋外示众侮辱她的自尊心;会骂她是败家子……
看完女孩的遗书,我只觉得压抑和心疼,尤其是最后,她请求,请收手这种伤害,好好对弟弟吧。这是多么善良的女孩子。她提了最后的愿望,希望父母去归还图书馆借的书,希望老师把自己攒下来的钱买棒棒糖分给同学......她提了那么多愿望,却没有一个是关于自己的。这样的孩子让人心疼,这样的父母让人愤怒。
当家人变成了“施暴者”,那么这个“家”对孩子已经失去了意义。
02
根据2008年中国健康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有接近3千万儿童和青少年(小于17岁)有抑郁情况。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青少年(10-25岁)抑郁比例为20.3%。也就是说,5个孩子中,大约有1个有抑郁倾向,从数据上看,我国青少年抑郁等心理问题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虽然导致孩子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性格气质、创伤性事件、学业压力等,但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降低。
心理学家苏珊有一本书叫《中毒的父母》,她说:
有一类父母,他们一面似乎爱着孩子,另一面却好像跟子女有深仇大恨一般,会直接、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你,伤害你。让子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对,根本就不配被好好对待。
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有一篇微博也曾提过这样一个案例:
否定、打击、语言暴力,是很多家长习惯的教育方式。
做错了,要骂了才长记性;做好了,也不能夸,觉得一夸就上天了。
直到孩子的自信被摧残,也相信了父母的话,真正成为了他们嘴里糟糕的人,又迎来了他们更激烈的打骂。
03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为一个个体,这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说,我们要当孩子最好的朋友,可是并没有。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孩子只能服从。如果父母深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就容易搬出父母的权势去压迫小孩,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很少人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更不会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意愿。
我们试问自己,从小大大,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有多少大人仅凭自己的意愿,而扼杀了多少小孩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跟梦想。
强调权威又不懂放手的父母,无论什么事都冲在孩子前面,全部包办又总挑剔孩子自理能力差,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意愿成长,结果不是导致孩子丧失独立能力,缺少自我意识,就是在自己和孩子中间竖了一道墙。
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最初的意愿,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结局。
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每个孩子都当成独立的个体,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04
其次,还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处理好亲子关系。充分表达对孩子的爱。
对于孩子来说,物质条件再优越,也比不上爱和被认可的感觉。
作为父母,不要做孩子眼中的审判者,争取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请告诉孩子:
我爱你,是因为你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因为你符合父母的期待。
即便你不够聪明,成绩不够优秀,
即便你很叛逆、犯了错,
即使你做了让父母难过的事,
我们也不会改变爱你的心意。
只要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爱的,才会对父母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依赖,愿意把内心的话对父母去诉说。无论在外面遇到什么挫折和困境,都不怕风雨。
“爱”和“管教”是两条并行线。
一味地声讨“控制欲强”的父母,没有太多意义,只希望借此,让大家看到这种被扭曲的亲子关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而我们这一辈的课题,就是学习不要再复制同样的悲剧。”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学会如何爱孩子是当父母的必经之路。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爱和管教,从来都不矛盾。无论是哪种管教方式,都需要恰到好处,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父母的'爱’,而非只有“惩罚”。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自少年商学院、超能奶爸。
编辑: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