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对联趣闻
苏东坡之爱对联,一如爱诗、词、书、画、文章,而且每每信手拈来,无不浑然天成,精妙绝伦,以至后人不得不称赞他是“斗对天才”。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学识渊博,造诣极深,又独具慧眼,爱惜人才,奖掖后进,因而深得后代人的赞赏。
有一次,苏东坡去江苏宜兴。途中,他看到一个小孩读书很用功,便停下来询问这个小孩学的是什么功课。小孩回答说:“正学对课,望大人赐教!”苏轼见这孩子勤奋好学,又有礼貌,十分高兴。又问:“既学对课,我出一上联,你敢不敢对?”“为何不敢?对不出时再请大人指教就是了。”小孩回答得既坚决又委婉。见孩子应允,苏东坡便出上联道:
衡门稚子玉雕器。
语出《诗·陈风·衡门》。句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即以横木为门。用以指简陋的房屋。稚子,即幼儿。杜甫《江村》有句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两种美玉。《法言·寡见》有句曰:“玉雕, 不作器。”苏东坡所出此句的意思是:出身贫穷的子弟也可以成为稀世之才。
小孩听了,明白是眼前这位和善的大人在激励自己,更加谦恭地说:“倘若对得不工,尚请大人当面赐教。”说毕,吟对下联道:
翰苑仙人锦绣肠。
“翰苑”是翰林院的别称。“翰苑仙人”指的是才学优异好似神仙谪降人间的那些学者文豪。苏东坡因诗文高绝,不同凡响,被尊为文坛之冠,美名为仙。《王方直诗话》说:“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锦绣肠”,语出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问之淮南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小孩所对这比下联,既有称颂苏东坡之意,又有抒发壮志之用心。苏东坡听罢,欣喜地抚摸着小孩的头,赞扬说:“真也!”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观进士孙觌(1081—1169 年)。孙觌字仲益,别号鸿庆居士,历官翰林学士,吏、户二部尚书。
苏东坡不仅善于识才,爱才重才,视才若宝,而且对自己的门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对那些相知尚浅或从不认识的后辈,也同样满腔热情地予以帮助。
钱塘(今浙江杭州)有个书生,名叫王琪( 一作王祈、王淇) ,年轻时十分自负。有一次,他 在竹园赏玩,见青竹丛丛,枝叶挺秀,触景生情,写了一副对联:
叶攒千口剑;
茎耸万条枪。
写成此联后,他自己很得意,拿给朋友们看,并悬挂在墙上,扬言“有能挑剔一字者,愿以十金相奉。”3天过去了,没有人挑毛病。又过了3 天,仍然没有动静。因他久闻苏东坡大名,倾慕不已,便带着对联,找到苏东坡,希望得到苏东坡这位大文豪的指点。
苏东坡接过对联一看,并未嘲讽王琪,也没有摆自己的架子,而是和蔼地笑着问王琪:“你写的竹子,叶子何以如此之少?只是十竿一叶。”王琪一听,有些紧张,一时无言以对。苏东坡便耐心地开导他说:“你掐指头算算,你写的竹子是一万根,但却只有一千片叶子,岂不是十竿共一叶吗?走遍天下,怕也见不到叶子如此之少的竹子吧!”王琪听了,顿觉脸红。苏东坡又耐心地对他说,写诗填词作赋为文,描绘世间千事万物,均须顾及生活和事物本身的真实性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万不可顾此失彼。不然,就会像你作的对联这样,让人看了不可信,甚至惹人发笑。书生听罢,若有所悟,无限感激地走了。
苏东坡后来被流放儋耳(今海南省儋县),仍不忘结撰对联。《冷斋夜话》的作者惠洪和尚,曾在儋耳见过苏东坡赠姜唐佐联:
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爪;
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空龈。
苏东坡还曾在儋耳望海亭楹柱上题写擘窠大字联:
贪看白鸟横秋浦;
不觉春林没暮湖。
据说广东真武庙和武昌黄鹤楼,均有苏东坡手书楹联。真武庙联是: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武昌黄鹤楼联云: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苏东坡曾说,“天下无语不成对”,“世间之物未有无对者”。他曾举了唐朝的两个例子以为佐证。其一是刘被斥,士人不平。苏东坡为之对作:
刘某下第;我辈登科。
表示内心不安。而在此之前,西汉时曾有人说过:
雍齿且侯;吾属何患。
正好是一副联语。
苏东坡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我见魏征常妩媚。
后来德宗又说:
人言卢杞是奸邪。
二者对起来也很合适。
话虽如此说,就连大文豪苏东坡自己,也真还有对不出对句的时候。
相传苏东坡任杭州地方官时,有一年清明节,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请他登舟游西湖,吟诗作对,苏东坡欣然应邀前往。正当苏东坡与同僚以及当地文人学士一起泛舟西湖之上,赋诗唱和,兴致勃发之时,急匆匆走来一位歌女,手提一把锡酒壶,给苏东坡等人斟酒。当歌女斟完酒转身欲走时,不慎将锡酒壶掉进西湖之中。当即有人以此为题出了半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另据民间传说,半联难倒苏东坡之事传至民间后,为之足对者甚众,但无佳作,成了“绝联”。传朱熹在福建时,曾路经南平,买过景泰蓝瓶子。
有人据此对半联为:
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逢蓝瓶。惜其未工。
近年又有曹有法、郭鸿分别试对。曹对为:
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逢甲子,佳姿家子。
郭对作:
进山宅,携膳斋,膳斋放山宅,善哉膳斋。
似仍不称。
当时此句一出,满船叫绝,但却无人应对,大家你看看我,我望望他,最后都把目光和希望寄托在苏东坡身上。然而,斗对天才苏东坡虽左思右想,反复试对,也无法对出妙句,只好佯装醉酒,游玩不欢而散,成了一直认为“天下无语不成对”的对联天才苏东坡终生未能足对的“绝联”之一。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家,文章盖世,才名赫赫,誉满朝野。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轼还有一个胞妹,名叫苏小妹,自幼才华惊人,其聪敏绝无仅有,被誉为“闻一知二,问十答十”的“女神童”、“女才子”,成为古今妇女的骄傲。
苏轼尚未中进士之前,一日与苏小妹因讨论一首诗时观点有些分歧,苏轼便以“为兄”的身份,力图压服苏小妹,可苏小妹并不示弱,据理力争,最后指着哥哥苏轼的一嘴胡须出联句嘲讽道: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轼知道小妹对自己的“压服”不满,有意找岔子讥讽自己,尤其是这比出句,幽默风趣,亦庄亦谐,妙手天成,不觉兴致顿生,指着小妹鹅黄下的额头对联句反讥: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意思是说苏小妹的额头前凸。苏小妹听哥哥说得如此诙谐风趣,心里的气已消了大半,但又不甘心立刻服输,便指着哥哥的长脸出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心想,好啊,我的脸虽然比较长,但也不至于长到如此地步,便回敬对句道:
几回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意思是说苏小妹的眼窝很深。额头前凸,眼窝极深,这分明是说小妹长相难看。这要是放在一般女子身上,那可真有点受不了。可苏小妹却非一般女子可比,她并不计较这些,心里的气反而全消了。兄妹二人心里都在暗暗佩服对方的文才。
古人吟诗作对联,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和炼意,故有“推敲”的故事。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字三年得”等,都是这个道理。
一天,苏轼、苏辙、苏小妹兄妹3 人一起谈论诗文。苏小妹说: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可算作一副4 字对联。若在这副对联的上下联中间各加一个字作腰,你们说,用哪两个字最好?
苏轼略一思索,说加“摇”“映”两字最好,即: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小妹摇头说不好。苏轼说,那就用“舞”“隐”二字,将此联变为: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还是摇头说不好。苏辙一听哥哥两次加字都被小妹否定,不敢说出自己想好的字,便催促小妹加字。苏小妹说: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轼与苏辙听罢,无不拍案惊奇。苏轼说:“'扶’字有形象感,使无形的'轻风’人格化了。”苏辙说:“'失’字不仅使这副对联的境界具有月下景象的朦胧美,更是熟字巧用,恰到好处,恰到好处!”
传说苏东坡某日食炒栗,见炒栗绽缝裂壳得现栗黄,遂以此为题即席出句云:
栗绽缝黄见。
之后又食藕,见折断了的藕茎仍藕丝飘飘,遂得下句:
藕断露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