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何会输得这么惨?

12月17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交付海军。至此,加上辽宁舰,中国海军已拥有两艘航空母舰。

航母是一个国家政治地位的表现,是一个军事大国发展的重要的标志。一个国家只有军事力量的强大,才能在世界各大国家中站稳脚跟。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组建一支强武有力的舰母队,在什么时候都是必须的,这也是我国不顾一切代价建造航母的原因。

虽然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但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差异在没有代差的时候体现的不明显,但一旦出现代差就会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清朝晚期,清政府也有一支雄壮的舰队,它就是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北洋水师成立后,丁汝昌还带着北洋水师去日本转了一圈,目的就是镇慑日本,也为甲午海战埋下了伏笔。

北洋水师定远号铁甲舰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辉煌一时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问题来了,今天就说说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为何打不过排名十六的日本舰队。

(一)

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决定成立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任命李鸿章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北洋水师。沈葆桢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

李鸿章

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

当时,大清的海军总共有4支,分别是北洋水师负责防务黄海,南洋水师负责东海,福建水师负责南海,还有广东水师。

北洋水师是清朝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到1881年底,北洋海军除国内自造船只外,已陆续从国外购进战舰10余艘。其中,有1879年购自英国的炮舰龙骧、虎威、飞霆、策电、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1881年购自英国的巡洋舰超勇、扬威。之前从德国定造的主力舰定远、镇远此时尚未竣工……当时,北洋水师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意大利、美国)。

装备有了,下来就是人才了,1887年,大清先后派出了38人去英法等海军强国学习。可以说,北洋军官大部分都是海归派。

(二)

再看日本,当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日本也没有闲着。他们与1868年实行明治维新。注意,是1868年,比中国的洋务运动要晚7年。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诞生于1855年德川幕府在荷兰人的帮助下开设“海军讲习所”。

其实,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日本松岛舰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国力日渐强盛。1872年日本设立海军省,开始集全国之力打造海军。

1886年至1889年、1889年至1894年期间,日本先后分2期,开始军备扩张计划,前后建造了三景舰等一批舰只,同时向英国订购了包括防护巡洋舰吉野、浪速、战列舰富士、八岛等在内的一批战舰。当时,日本常备舰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为后来日本联合舰队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

与日本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当时日本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部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这就是著名的黄海海战,也叫中日甲午海战。

中日甲午海战力量对比

在这场中日海军的巅峰对决中,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输的一败涂地,日本海军最终获得了黄海海战的胜利。对于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人们向来众说纷纭,一直争执不下。

其一,战争准备不充分,一上来就打,想占先机,却先被对方击中要害,旗舰定远号中弹,而且总指挥丁汝昌受伤。刚刚开打,主帅受伤,指挥自然受到限制。

其二,装备问题。甲午海战中,表面上看,双方实力相当,都是12艘主力战舰。事实上,日军战舰装备占优势。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而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也就是说,邓世昌的判断很准确,他认为敌军的吉野舰是最厉害的。

中日甲午海战

日本舰队有97门射速炮,而我们一门都没有,也就是说,北洋水师舰队的火力不够。还有就是军舰本身的速度。北洋水师平均航速仅有14.5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平均航速为18节。实战中,日本舰队速度快,火力猛,自然占上风。这样北洋水师速度慢,运转不灵活,即便避开炮弹也很难。被击中的几率就高。

其三,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养护的不好,有点老气横秋的样子,战斗力当然下滑。

其四,这一点很让中国人感到脸红。北洋水师自1888年建立到1894年海战前夕,6年来,没添一舰,没更新一弹,也没有好好维护。武器全靠更新维护,否则战斗力不能保持。

为什么不更新维护?没有经费。李鸿章在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曾夸过海口:“渤海门户深固不摇。”于是,户部建议不再购买军械。至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没有置办新军舰,部分应该进行的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等也没能及时进行,原有的战舰逐渐落伍,无论航速、射速都落后于日本海军。还有清政府一班人煞费苦心地把国防经费抽出来“孝敬”慈禧太后修造颐和园,花掉白银700万两!

700万两是什么概念?比如海战中的旗舰定远舰造价才625000两银子,慈禧过个生日花的钱就可以买11艘军舰!而黄海大战才动用12艘战舰!反过来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做的。

中日甲午海战

前面咱们提到那艘在黄海大战中出大力的日本吉野舰,就是邓世昌要撞击的那艘。吉野舰本来是大清向英国订购的,清政府定金都交了,但是又给退了,为何?清政府为了给慈禧过生日把钱挪用了!但英国人很精,不能白造一艘军舰,卖不出去,就是废铁。于是一想,干脆便宜处理了,也比卖废铁强。于是就给日本打招呼说,我这艘军舰,绝对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中国买不起了,要不打折卖给你?日本人多精,哪能不占这便宜,于是满口答应。

可答应了,日本人没钱买。咋办?凑钱。于是日本天皇以个人身份捐款30万日元。虽然不多,但是个表率,于是大家都捐款,这钱自然就凑够了。不但别人捐款,连日本天皇的皇后也把自己的首饰都卖了,捐款。甚至还有些日本女学生出去卖身挣钱捐款。就这样,一个小小日本应是把钱凑够了买了艘世界顶配军舰吉野号。于是吉野舰在黄海大战中给我们以重创。看看日本人,再看看慈禧,如今想来,都感到脸红啊………

加之清军军事技术落后,指挥失当。北洋水师平日里疏于训练,军事素质聊胜于无。海战当日,原定双列纵队迎战的海军,逼近敌舰时却成了雁形横队,不但不能攻击,反而被动挨打………

如此种种,这里就不一一并论,清政府把一群装备落后、弹药匮乏、建制不全、训练不精的士兵送到了建制完备、新锐西式且磨刀霍霍的日军面前,又怎么能不被一战击溃呢?

可能有人要问了,打不过还不能跑吗?海战和陆地战争不一样,日军的舰船航速比北洋水师的舰船快,如果逃跑的话,舰尾的薄弱位置就成了活靶子,而且也无法还击。

甲午海战自1894年9月17日12点50分海战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历时近5个小时。最后,北洋水师被围困在威海卫,海路和陆路都被切断,清政府内部也是内斗不断,很多人巴不得北洋水师被消灭,从而打压李鸿章。

1895年1月,日军卷土重来,中日又进行了威海卫之战。此战成了北洋水师的最后一战,因为此前的黄海大战,北洋水师损失惨重,尤其是丧失了制海权,威海卫保卫战就成了象征性的战斗,中方尽管奋力抗击日军,但已经无济于事。此战中,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管带刘步蟾自杀。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被俘,拒绝投降,也自杀殉国。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世事变迁,2019年12月17日,舷号为17的国产航母山东舰在三亚某军港入列,“双17”的巧合中,还有一个巧合。

1888年的那天,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刘公岛正式成立。正好,131年,这个巧合,是中国向海图强,建设强大海军的历史回响!

作者:冯末末    自由撰稿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