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痛风性肾病知多少?陈磊
作者:陈 磊
痛风性肾病
痛风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是一组由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血尿酸含量增高为特征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或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中尿酸盐沉积而引起这些器官的损害和痛风石的形成。
本病起病隐匿或急骤,病程长,尚不能根治。
痛风虽可见于各种年龄,但男性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于绝经期后,男女之比为20:1,不少患者有痛风家族史。
痛风性肾病简称痛风肾,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
也称尿酸性肾病,即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增高达到过饱和状态,尿酸盐结品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病变。
痛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高血压,以及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
痛风性肾病在西方国家常见,国内以北方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
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发病率高。男女之比为9:1,85%为中老年人。
尿酸性肾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控制高尿酸血症和保护肾功能),肾脏病变可减轻或停止发展。
痛风性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有哪些?
1.尿酸生成增加:由于降尿酸酶缺乏等遗传因素及骨髓增生异常、高嘌呤摄取、过度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食果糖含量过高、饮料酒精含量过高等的获得性因素影响,代谢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体内次黄嘌呤大量增加,继而转变为尿酸。使得体内尿酸生成增加。
2.尿酸排泄减少
(1)遗传因素,尿酸排泄或排泄分数减少。
(2)获得性因素,如噻嗪类利尿药等药物、水杨酸盐代谢产物等物质、血浆容量减少、高血压和过度肥胖等因素,影响肾脏排泄尿酸。
痛风性肾病有哪几种?
1、痛风性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引起间质性肾炎,早期可仅有蛋白尿和显微镜血尿,且呈间隙出现,故易被遗漏。
随着病程进展,蛋白尿转为持续性,肾功能尤其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现象,病情进一步发展,由慢性氮质血症发展到尿毒症症候群。
17%~25%痛风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
由于痛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结石、尿路感染等疾患,所以痛风性肾病可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2、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大量尿酸结晶广泛阻塞肾小管腔,导致尿流梗阻而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此时如给予积极治疗,如多饮水、碱性药物、降低血尿酸等,病情常可挽回。
3、尿路结石:原发性痛风患者20%~25%并发尿酸性尿路结石,部分患者肾结石的症状早于关节炎的发作。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者尿路结石的发生率更高。
细小泥沙样结石可随尿液排出而无症状,结石较大者常引起肾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症状。
纯尿酸结石能被X线透过而不显影,但混合钙盐较多者,可于尿路平片上被发现。
痛风患者常伴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在年长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远远超过肾功能不全的因素。
关于痛风与上述疾病之间的联系,一般认为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可能与肥胖、饮食、饮酒等共同因素有关。
限制饮食,降低体重常可使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得到控制。
痛风肾损害是怎样发生的?
痛风肾损害主要表现为痛风性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路结石。
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尿酸盐结晶在肾小管及肾间质沉积,并引起炎症反应,或尿酸结晶沉积在集合管、肾盂或输尿管,使尿路阻塞,引起尿潴留而造成肾病。
要防止尿酸结晶在肾脏沉积造成的肾损害关键在于控制高尿酸血症。
临床所见历时较久的痛风患者,约1/3有肾损害,所以对待痛风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必须有预防痛风肾损害的意识,辨证辨病相结合,加强痛风发作间隙期及慢性期的治疗,降低血尿酸水平,并碱化尿液使尿酸水平下降,减少痛风的复发,防止痛风肾损害的发生。
文章: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一科 陈磊
配图: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