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铁皮屋,售卖着各类报纸、杂志、书籍……过去随处可见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报刊亭,曾经是许多人的心灵驿站、城市里的文化坐标,对很多人来说仍然记忆鲜亮。
走过宜兴好几条街,路过了11家报亭,只碰上3家正在营业。
8月11日,在阳羡东路发现一家营业的报亭,一位50岁左右的老板在这里开报亭已经6、7年。报亭的台子上整齐摆放各类饮料,卖一瓶,老板又拿一瓶摆上,并用本子计数。报亭的杂志书籍比想象中多,除了常见的《意林》、《青年文摘》还有如《斗破苍穹》、《斗罗大陆》等漫画,甚至还有卖宜兴地图。三四平米的空间,老板搭建了舒适的小床,提起生意状况,老板表示疫情前生意都挺好的,平时有很多老顾客会光顾。原本以为,在报刊亭收获的只有随着时间而逐渐凋残的影像,事实却并非如此,被我们遗忘的角落,还有人在默默坚守。8月16日晚上六点半,天色昏沉,逐渐下起大雨,在人民中路看见一家营业的电话书报亭。虽然也在路边,报亭却开在了台阶之上,有了避风避雨的地方。报亭外并列放着几张椅子和凳子,报亭里老板正与熟人闲谈,舒适又惬意。台子上摆放当天报纸,墙上有《读者》、《特别文摘》、《意读》、《树人》,还有《世界军事》、《大江南北》、《游戏机实用技术》等种类繁多的杂志,只是出版时间都有些久远。老板表示开了20多年报亭,有生意做生意,没生意闲下来,有时给路人提供讯息,打发时间罢了。大街小巷的报亭,让人忘不了的,除了散发书香气息,还有走过历史而不变的人情味。同样在人民中路上,往西横街去的巷子口,还有一家营业的报亭,一位大爷已经开了3年,而报亭在这里已有几十年历史。报亭摆放着《知音》《读者》《特别文摘》等杂志,虽然是8月中旬,5月份出版的杂志却是最新的,在这个精确到分秒的网络信息时代,显的有些不可思议。比起杂志,倒是一旁摆放的物品更吸引人目光。旋转的风车、大喇叭,以及报摆放的弓箭、英雄超人等玩具无不唤起童年的回忆。大爷表示生意不稳定,一般夏天比冬天好点,有时能挣六七十或者五六十块,而现在有时一天只挣一二十块。8月16日晚下雨,大爷说8.5元是当天最大的一笔收入,“玩玩罢了”,大爷笑着说。报亭,一个时代特有的记忆,除了杂志书籍,报亭卖面包、泡面等零食,卖玩具,卖各种小东西,只为生存下去。宜兴街头多少报亭紧关着门,不知道它们经历多少风雨,但如今只剩下一个个空荡的亭子。有些报亭里保留着商品,或许不久会开业;有些贴着出租的告示,等待着下一任主人;有些已经改头换面,以新的形象出现。8月16日晚,经过人民路一家报亭,尽管关着门,还是询问了附近的阿婆,阿婆表示“这个报刊亭几年没有开门了,没有生意。”有些人,有些事,来不及遇见,也来不及说声再见、珍重。中学时代,最初的文学启蒙正来自报亭,《读者》、《意林》、《三联生活周刊》、《哲思》、《萌芽》、《疯狂阅读》等,曾盛放着整个青春。
从没有想过,除了买水或饮料,会与报刊亭再也找不到什么交集。这三家营业的报亭,每一家都放着大约几十份的当天报纸,而在宜兴也始终还有一群坚持纸质阅读的人。据了解,2016年宜兴城区报刊亭的数量为75家,而如今手机上可定位的只有十多家,没定位的不知道还剩多少。不希望某一天,报刊亭成为回忆,让双手拿着一份报纸读成为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