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人儿:宁远南门街那些沧桑往事

南门街沧桑记

周鹏生

何年成雏型?【1】吊脚楼水傍。

木桥连迎熏,【2】衙门望邑南。【3】

青石铺街面,白杉构民房。

尚有青砖瓦,勒石遊驾巷。【4】

朝圣乃官道,经兹曾辉煌。

手艺有百工,名匠遍斯间。

刀闻铁匠周,【5】木作蒋彭唐。【6】

纸扎首屈龙,【7】布染满古坊。【8】

油漆唯洪家,【9】饮食王氏飨。【10】

面条杨肆筋,【11】豆腐三周香。【12】

粗细绳索刘,【13】漁具称雷网。【14】

百工召聚首,入社或进厂。【15】

坐商公私营,【16】抱团奔康庄。

南门 易跃进 ,【17】宫庙改学堂。【18】

钢花炉火红,【19】水泥尘土扬。【20】

泠江垻水枯,磨房碾迁搬。【21】

扩城绘新图,【22】古街遭“腰斩” 。【23】

格局大洗牌,自此变模样。

厂社外圈地,【24】亦有内消散。【25】

名匠多垂暮,绝技皆失亡。【26】

百工荟萃地,位挪于賈商。【27】

临河建新楼,【28】鸡鸭魚鹅欢。

瓜果菜蔬全,农贸生机盎。

民生喜方便,商品流通畅。

改革增繁茂,街运煥荣光。

农贸携工贸,户户皆营商。【29】

商贾云四面,物货集八方。

买卖生意隆,古邑堪为冠。【30】

荣华诚足贵,财富道里长。

老街与时进,彼罢此登场。

春秋风雨后,吾辈安能忘!

游子长相思,感慨话沧桑。

注释:

【1】何年成雏型:今宁远县城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泠江自东向西流经其间。北岸为县城,城外南岸当时是否筑有民房,沿河是否已有吊脚楼,现已无考。

【2】木桥:南门桥,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更早建于河时,已失考。南门桥北端连接县城城池南门,南端即为南门街东头起点。迎熏︰明嘉靖十八年﹙1539﹚,县城城池南门被命名为“迎熏” 。

【3】衙门望邑南:衙门即旧县衙门,在府正街最北端,面向城南。

【4】勒石遊驾巷:遊驾巷在南门街中段,通南郊直达九疑山。历代皇帝派遣钦差或指令当地最高官员赴九疑山舜庙祭祀,队伍浩荡,遊驾巷是出城南行的必经之路,因此得名。解放后遊驾巷曾遗存一块石碑,上刻“遊驾巷” 三个大字。笔者年少时亲眼所见,日后不知其下落。

【5】刀闻铁匠周:笔者家父周庆怀是铁器行业制作刀具的名匠。各种刀具轻薄锋利,削铁如泥。尤其是纸伞铺用的伞刀,纸店用的大裁纸刀等特种刀具,不仅行销本县,附近邻县亦有不少用户慕名来求。家父曾有钢制名章一方,每字约六毫米大小,錾刻在刀具显目处,既是广告,又以此昭示区别他人,承诺产品质量。

【6】木作蒋彭唐:南门街木匠铺不少,最有名者,如蒋楚洲﹙其有个极不雅的绰号:偷和尚,笔者不知其意及来由﹚其擅长打造棺材,曾首任城关木器厂厂长;如彭鸡公﹙绰号,不知大名,其女彭忠秀与丁步宁下放同一地,后病故。另有一子,现不知身在何方。) 亦 擅作棺材;如唐师傅﹙不知其大名。其女唐运娥是笔者初中同年级同学,其大儿媳欧阳武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宁远县名伶﹚精作家俱。他们三人是南门街众多木匠的代表。

【7】纸扎首屈龙:纸扎,包括纪念、祭祀故人用的纸屋、纸家倶、纸佣人、纸金山银山等冥器,还包括各种纸糊玩物如纸风筝、纸龙、纸鹰等,最有名者为二龙。一为龙美珍之父,二为对门的龙师傅,不知二龙仅为家门,还是同族,抑或近亲?

【8】布染满古坊:南门街染布坊有胡、刘、谢多家,但以胡满古(胡耀林之父) 作坊规模最大。

【9】油漆唯洪家:油漆主业家倶,如衣柜﹑板箱等,还油漆棺材。衣柜板箱油漆好后,还得在主视板面上绘制多彩的图画,题材以花鸟梅竹虫草魚虾为多,遊驾巷的洪师傅(笔者小学同学洪年祥之父) 在众多漆匠中首屈一指,旗下有高徒华海仔和洪贵祥(其大儿子) 。【10】饮食王氏飨:当年南门街名声最响的饮食店,便是“划得来” 面馆,价廉物美。一角钱一碗的“光头面” ,能让食客吃饱吃好,最受欢迎

【11】面条杨肆筋:南门街杨家铺子生产的面条筋道耐煮,入囗细滑,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12】豆腐三周香:三周,即周基旺、周基流、周基囯三兄弟。他们传承家业,各开一坊。所做干豆腐又白又细,嫩而不烂;油炸豆腐皮薄匀称,个圆特香,生意上佳。但到第三代已无人传承。

【13】粗细绳索刘:细如香线,粗若孩童手臂,有棕绳和苎麻绳两类。毎天下午,街上行人稀疏时,刘少先师傅全家上阵开始制绳,长者二、三十余丈,短者一、二丈,多为定制。其子刘宏胜(与何家宁下放同一地) 刘红军都曾随其父学艺,后均改行。

【14】漁具称雷网:当年河、渠、田、塘无污染,魚虾多,捕魚工具以各种大小漁网甚行。南门街雷师傅心灵手巧,所织漁网网眼大小一致,且经久耐用。生意特好,亦是全家上阵,老婆儿子儿媳均为织网高手。儿子雷友良后改行教书,雷家亦艺无传人。

【15】百工召聚首,入社或进厂:上世纪五0代中后期,南门街个体手工业者响应政府号召,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分别成立了铁器社、木器社、纸伞社(后改社为厂,铁器厂又改为第二机械厂) 。几家染坊与城内同行在城内成立了印染厂。南门街豆腐厂(面条行业在內) 成立稍晚。

【16】坐商公私营:有店鋪的商人为坐商,与行商相对。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

【17】“南门” 易“跃进” :1958年大跃进后,南门街改名跃进街,后恢复原名。

【18】宫庙改学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道教道场天花宫(地处南门街中后段)改造成学校,为城关第三完全小学的高年级部,笔者家(南门街70号,泠江桥下游六、七十米)对面是佛教道场母亲庙,改造成三完小的低年级部。笔者便是在此开的蒙。大约三年级时,低年级部合并到天花宫,母亲庙废弃几年后成为初创期的宁远水泥厂厂址,后又改造成农贸市场。

【19】钢花炉火红:一九五八年全民大炼钢铁,南门街多家民宅被官方无偿征用改为炼铁场地,笔者家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有人要将本家屋后的小园地围墙拆砖用以筑炉,刚刚拆了两米多宽,被城关镇党委谢宣委(谢利民之父)知哓,得以制止。

【20】水泥尘土扬:大炼钢铁之风刮过之后,宁远县创办首家水泥厂,厂址选在母亲庙以西沿河约百米地段(除母亲庙外,还包括部分民宅和菜地) 。附近河段筑垻栏水设水磨一处,以作水泥厂加工原材料之动力。家母刘爱秀曾在水泥厂打工数年,家兄周林生也曾在该厂担任过化验员,黃石山之父黄伍生先生任首任厂长。【21】泠江垻水枯,磨房碾迁搬:水泥厂水坝以松树为桩,砂砾垒筑,日久漏水严重,栏水量越来越少,最终无法推动水磨筒车,水泥厂只好在三完小右侧老康家果园菜地另辟新址,设备随之升级换代,原料加工改为电动球磨机

【22】扩城绘新图:1981年月—1982年6月,为扩城需要,在南门桥与五栱桥之间修建了泠江侨。此桥沟通了新老城区的交通运输,为宁远新城扩建,创造了先决条件,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此,宁远县新城建设蒸蒸日上,逐步显现出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南门街的改造,是新城建设的一部分。

【23】古街遭“腰斩” :泠江桥北起百货大楼前,南端则将南门街栏腰“斩断” ,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段与新城建设部分融合胶接,西段主要成为大农贸市场的一部分。

【24】厂社外圈地:随着城市改造的发展,木器厂和铁器厂(二机械厂)相继搬迁至原“粑粑厂” 一带,雨伞厂则迁至北门街。水泥厂扩建,在莲花塘附近创办了宁远县第二水泥厂。

【25】亦有内消散:一因职工大多人老体衰,退出工作;二因无从补员,职工越来越少,于是豆腐厂解散,恢复个体经营。

【26】名匠多垂暮,绝技皆失亡:铁匠中还有较为有名的陈知古、文石生、黄玉华等,木匠蒋楚洲、彭鸡公、唐师傅,染印老大胡满古,织网高手雷师傅,“划得来” 面馆 王老板,制绳名匠刘少先,油漆权威洪师傅,豆腐名匠周基旺、周基流等等南门街手艺名匠均于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步入垂暮之年并相继谢世。家父周庆怀也于一九七0代中期退休,二000年辞世。所有手艺除油漆洪家有二代传承外,其他均无“艺二代”。至此,南门街曾光耀历史的百工绝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7】百工荟萃地,位挪于賈商:南门街木器厂、铁器厂、雨伞厂、水泥厂等相继迁出原址,空间留给了日渐扩大的农、工贸市场。

【28】临河建新楼:大约在1980代初,在原水泥厂地盘拆除旧房,从泠江桥南端西侧到五栱桥南端东侧兴建了两层楼的大型农贸市场,接着又在泠江桥下游数十米处兴建了一座风雨桥,南接农贸市场二层路面,北达新华书店前沿江路。该桥设置了数十个商铺,实质是为了扩充市场经营面积,兼顾人行便道。

【29】户户皆营商:南门街作为宁远城关的重要商贸区,由农贸发展到农、工贸结合,形成了批发与零售兼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日用商品一条街。家家户户不是房主自己做生意当老板,便是将房子部分出租给外地商人(有的将前面铺面出租,自家住后半部;也有将一层全部租出,自家住楼上) 。总之,南门街家家户户都成了商场。

【30】古邑堪为冠:时光荏苒,南门街逐步成了宁远县有史以來规模最大的农工贸市场。

2018年7月4日于株洲雪峰岭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