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十四,给孤堂七月半里飘散的哀思
挖掘银川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银川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银川风情!
今天是中元节,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鬼节”。这个节,是我国传统的三大祭祀的日子之一,在民间流传甚广!
关于这中元节的说法,在银川的说道就多了,道家叫中元节,佛家称盂兰盆节,民间叫七月半,鬼节,叫法多,有的地方甚至在七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这天过鬼节,不一而论。但是,很多银川人不知道的是,它还是个孝亲节。
这些就要从明朝洪武九年说起。
大明洪武九年,明朝廷重新派军士戍边银川平原,设宁夏镇(总镇在如今的银川老城兴庆区,后改宁夏卫),并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浙一带随迁将近六万百姓,以充实银川平原!
这些百姓定居下来的同时,也各自带来和保留了各自的地方风俗习惯,正所谓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人。这句话用在明初时候的银川平原来说,却是那么的不合适,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还差不多。
但是,对于中元节的日子,银川人还是比较统一的,就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
明朝时候,北方佛道盛行,道家喜欢讲因果(缘,元,圆),所谓三元: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正好为中,又选一月之中,又恰好月为圆之日,赦罪为也视为圆满之一,加之历史时期中,尊崇道家,于是也就有过七月十五的说法了。
佛家讲究普度佑福众生,佛陀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时,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明首代藩王,庆靖王朱栴也笃信佛家,所以,银川寺庙也众多。
戍边的军士和迁徙来的百姓,很多的家人和先人都还在原籍。所以,七月十五这天,很多军士和百姓都会设案祭祀,点蜡烛,燃香火,摆贡品,面对家乡方向,摇摆磕首,行慈孝和怀念之情,这也是对家乡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所以,在志书上载,当地百姓的风俗又是笃信机鬼,尚礼仪。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无情(主要是和鞑靼,瓦刺打仗),战死和死难的百姓增多。尤其是那些孤身前来戍边的军士,战死后不是黄沙埋骨就是尸横贺兰山里,带回城的尸骸堆积在给孤堂,经年累月,无人祭拜,骨灰更无法送回家乡。
幸存的百姓和军士身同感受,都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深信这些战死的军士都成了孤魂野鬼,将心比心之下,他们也想这些战死的军士能魂归故里,至少能有个安身之所。于是,在倡议下,由官家出面,在每年的清明,中元节和冬至这三大祭祀节日里给死难军士们进行公祭。
可能这也是九边重镇特有的一种祭祀方式了吧?
七月十五这天,全城文武官员正冠覆履,浩荡前往南门外的给孤堂进行公祭,百姓其后,行朱文公(朱熹)礼,行文高亢,神情肃穆,给英雄以致意。
点高烛,上三牲,花果点心,叩拜之后,念经扬幡招魂,焚纸钱。这些都有道家的祭祀方式在里面,这也算是最高规格的祭祀了。
······
到了如今,这些都已经远去,哪怕是百姓家里,都也不再是设案祭祀,简化成在街边地摊上买上若干纸钱,找个无人处画圈点上,茶酒洒上,水果掰开,一碗肉倒上,磕头,起身,仅此而已!火尽,灰飞烟灭处,一地狼藉,也不知道先人能不能收到。
反倒是每年的银川北塔(海宝寺)盂兰盆会成了气候,每年的庙会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来。寺里梵音绕梁,香火缥缈,人挤人中,虔诚的有几何?
给孤堂里的往事,怕是再也无人提起,那飘散的哀思能与谁说?只有巍巍贺兰山,默默地承受着这份厚重和深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