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拳论道话“三体”

韩伯言老拳师的故事

吃饭的时候,我和韩瑜又一次谈到韩瑜的爷爷韩伯言先生跟随尚云祥老先生学拳的往事和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韩伯言是1928年至1934年在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读书期间跟尚云祥先生学习形意拳的。当韩伯言等拜帖正式入门后,上的第一课是站桩。尚云祥认为,形意拳不站桩出来的是僵力,而站桩站出来的才是拳劲、灵劲,拳术要追求一个“妙”字,就必须化拙为灵。但多数人喜动不喜静,苦下功,猛流汗,结果周身之力却不能惯通,所以说,拳术小道,学理无穷。站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断修正三体式,下肢增加了“腿似夹剪”(即用以夹剪白银之用者,两刃一长一短,一刃固定一刃运动,类似铡刀之理)。拳论中有“合膝裹胯”一说,尚云祥却讲“裹胯合膝”,通过胯的提裹,带动膝部向前下合,加大了胯的开量,使其活动范围增加;上肢在手心向上的基础上,固肘,拧裹小臂,使手心向前偏上,腕高在眉口之间,掌心回吸,掌凹指分,虎口圆满,似刚似柔,如鹰捉物;使大小臂阴阳暗合,曲中求直;使身体斜中取正,正中有斜,非弓非马,名曰“夹剪子午桩”,又称“鹰捉式”。

尚云祥所传桩法口诀是:眼为先锋,心为元帅,手是刀枪,腿是战马,全身毛孔如千军万马,喝声如号令,放胆即成功。

桩上的功夫越深,身体就越松柔,也就是刚至柔生的体现。这是功夫,也是智慧。尚云祥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功夫不到瞎折腾。”

这六年,是韩老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光。

再以后,世事难料,韩老亦同许多人一样,随历史之潮浮沉,历经坎坷,令人嘘唏。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他落叶归根返回济南,开始了老年一段幸福安定的时光,教授了济南一大批尚式形意拳爱好者。而最让韩老自豪的是自己的绝技传授给孙子继承下来了。

论三体式

韩伯言先生跟随尚云祥老先生学拳的点点滴滴,让我和韩瑜谈兴盎然。住进旅社,沏好一杯茶后。韩瑜脱下外衣摆了个三体式架子。

记得199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泰安时,韩瑜就强调要多站桩。因为我是随天津赵正墓靠习的定步劈拳练法,个人一直从认为定步劈拳已经就是一步一桩,只要练功时间够了,跟原地站桩还有什么区别?照样会出功夫。尽管刚入手学习时,赵师傅教过三体式四面站桩的方法,自己也时常站一站,但一直没有真正的专注站桩。

今天见他依旧如此津津有味地站桩,我们的话题就围绕站桩谈开。

我们形意门有一句话:“万法出自三体式”。乍一想,觉得很好理解。因为形意拳的所有拳路,五行、十二形的变化,都从三体式开始一套一套演练出来的,就是那些单操手莫不如此。所以练形意拳,必须先练习三体式。

在前辈所著形意拳著作中关于三体式的论述很多。刘殿琛、李存义、孙禄堂、靳云亭、姜容樵等,都留下了自己的见解和练习的方法。从顶、扣、圆、敏、抱、垂、曲、挺的八字功到细化的二十四法。从外形架势到筋肉练习,到三心并内功练习方法,叙述得十分周到且准确。对三体式的作用也做了自己的解释。从这些书籍中我们可以深深感觉到他们中许多人确实下了大功夫去精心研究了站桩,并深有体会。

但就我们而言,记住了老先生们的这些要领,在练拳中注意一下,这只是学到了皮毛。只有在这些具体理论的指导下,刻苦下大功夫切实力行,苦心笃志去研究,让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在身上体现出来,才会技艺上身。

如今韩瑜的三体式是严格按照韩伯言老先生的传授要求来站的。头顶项竖。前腿送胯松摆,后胯兜裹。两肘定位,两手里裹前伸,成虎形掌。两眼沿着手指所向,审视前方。腰圆背圆虎口圆,条条肌肉伸展蹦出,腰身一体。周身放松。

既然韩瑜在三体式上有研究,我也摆了三体式,以探讨站桩的实质所在。

搭手间,韩瑜整个身子只是向前一移,看不到胳臂的变化,一股强大的力量便从接触点直奔我的中线。而与之接触的左臂与腕部,都十分地别扭,难以舒展。这是他瞬间听着了我的劲路,堵住我的前手,控制住了整个局面,立刻使我变得被动。

韩瑜说:这就是通过长时间的站三体式桩的结果。长时间的站桩使得上肢十分的放松,不着一点力量。搭手间胯腰移送,劲力便从稍节自然透出。而身形变化全在下盘的骤然催动,爆炸力、抖擞力可随意而发。

三体式是形意拳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式子。拳谚说:“守中用中是真传”。通过长时间的三体式的站桩,全身上下一气贯穿,内外相合,外形与梦内意高度的统一。搭手中,意识随势而变,足踏中门而入。前手不仅仅是守住中线,而且要在搭手间控制对方的劲路,我方的劲路便直奔对方的中线而去。对方若没有桩功,或变换不灵,我便将对方完全控制。随着对方的变化,在对方发呆、发愣,或身体不稳的瞬间,我以快速的身法移动,触点不动,腰身一变,骤然发劲,劈头盖脸地就上去了,让对方招架躲闪不及。在这里的守中绝不是单纯的防守,而是在进攻中始终有着守中的意识,攻击对手也要奔中线而去。就形意拳而言,要处处体现出形意拳的技击特征。

尚云祥交手时身法变化莫测,惯用的手法是鼍形问路、鹰捉开手。他能将对手控制得很好,打放随意,常常是接劲一拨拉,对方就是一跟头。而如今韩瑜的三体式的变化,搭手间身形突变,步随身移,身随步换。而他目光四射,夺人心魄。或鹰捉开道,或乌龙取水,或蛇形分拨,合膀转胯,劲路瞬息多变,速度惊人,真正到了“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的境界,处处体现出守中用中,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形意拳技击特色。

怎样才能练好三体式呢?

韩瑜只要没事摆个三体式就站。他还后悔年轻时不听老人安排,不在三体式上追求。

年轻时拳术套路练得多,站桩时间不够。直到近年来,才真正体会到站形意三体式的好处。开始从三体式里找东西。“万法出自三体式”。老祖宗早已经把一切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去重视它,潜心研究它。三体式一站,裹胯合膝,就这么站下去。后腿累了,就重心前移一下,动一动身躯,调整一下再站,实在受不了就换腿,一直坚持到自己定下时间。这对人意志是个锻炼和考验。

交谈中我们都为自己认识到三体式的重要作用太晚而懊悔不已。练习形意拳和其他武术一样,都有一个认识上逐渐提高的过程。过去我们学拳的时候,师傅对三体式的作用说得十分清楚,只是我们自己没有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角度去认知它,体悟它。

记得当年我随天津赵正发先生学习李氏三杰所传下的河北派形意拳的时候,赵先生首先给说的就是三体式站桩。并且讲如果站桩时间长,心里静不下来,可以做转身四面桩,一个式子二分钟,四面桩下来就十二分钟了。尽管那时也做,到底是年轻好动,且贪多求快,五行、连环、鸡形四把、杂式锤,我们四十天就比划下来了。二十年来,又相继学习了八式、相生、单操手、十二大形等拳路。虽然每天都在练习,但在最基本的功夫上却忽略了,以至于至今没有达到形意拳所要求的更高深的境界。不由想起赵先生留给的拳谱上附的一首诗:

“少年学武不细心,不知武内有道真。早知武内藏真意,哪能疏忽到如今。”

我想,当年写下这首诗的前辈,一定是带着和我们一样复杂心情,在告诫后学,要珍惜少年光阴,要细心研究武学的真谛。可是年轻的我们,却把最该掌握的基本的东西给忽略了——苦站三体式,就是学习形意拳快速进步的阶梯。

形意拳的劲路

三体式功夫好了,再去操拳操步,事半功倍。劲路通了,把自己练习五行、十二形的意识与之密切结合,就是形意拳劲路的变化。

韩伯言先生在教导韩瑜练习三体式时强调:后腿定位,前腿迈出。后胯向里夹剪裹。与兜裆、尾骨上挑相合。应敌时前手一接触,触点不动,腰身一束展,则意劲突发。一个回环便如波涛汹涌,有如惊涛拍岸,让对手如火烧身,躲避不及。劲路上身,接触之中,因对方之势,挑打、挂打、劈打、压打、橫打、崩打等,顺势而发无有不中。这就是尚式形意拳的劲路,也是其他派形意拳都应该具有的的东西。

对于年龄小的少年儿童来说,若学习形意拳,可以简单地掌握三体式的要领。基本上拿出三体式的架子,就可以教授五行拳了。首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应该以兴趣为主。由于他们的正在快速发育时期,过早的静止站桩,会影响他们骨骼的生长,甚至会畸形发展。可以等他们长大以后,及时补充这课内容。而对于有了拳术基础的成年人来说,老师就应该把站桩的要求和作用讲清楚,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三体式的重要性,让他们一开始就从站桩开始。把三体式从外到内的要求,姿势的摆放,意识的运用,动作要点,都一点一滴地讲清楚,并要求在实践中达到,形神合一。这样做,会使他们迅速掌握形意拳的本质。从伸筋拔骨,全身放松,寻找劲路入手,很快使得周身高度协调。学者很快就能把自己所学习过的拳术技术,借助形意拳的劲路,运用自如,从而快速步入形意门的殿堂。(摘自《搏击》,图片均来自网络,与文中人物无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