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的记忆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小人书的记忆
——童年纪事之四十三
文/老农民
我们称之为小人书的东西,其实还有好些个名称,比如说连环画,连环图,连环图画,小书,公仔书等。比较正式的官宣中,常称连环画,我们就叫它小人书,它可是我童年时的好伙伴,陪我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有了它,我涨了知识,有了审美,关键时还帮了大忙。爱上它,却是机缘巧合。
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连环画最为繁荣的时期(49年——66年),只可惜我们身在山村,与这繁荣隔了老远老远。八岁那年随父转学到李家庄,这是乡镇所在地,似乎比老家小学先进了那么一点点。就是课外还有那么几十本小人书看。正好这一年我害麻疹,有些日子不能到校,也不可以到处乱跑,只好借几本小人书在家瞎看。记得读的第一本小人书就叫《快乐王子》,一下子就被吸进去再没出来过。读了又读,看了又看,始终舍不得放手。七八岁的小孩子,见的世面不大,也就老家周围的几个村子,再往大就是五台,想不到书中竟然说有个埃及,想塌脑瓜也不知它在何方?小孩子嘛,想不通就撇过不想。无形中却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生出同欢乐共忧愁的情绪。为他们的慷慨辛劳赞叹,为他们的悲剧结局感伤,感同身受,感染极深,从此不由分说毫无理由地爱上了小人书。(长大后,才知道童话的作者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作品,怪不得那么摄魂摄魄吸引人感染人)。
那个时候,也正是自己的"纨绔"期间,手里也不缺那么块数八毛的,小人书那时极为便宜,贵的好的也就两三毛钱,一般的也就一毛多钱,便宜的好些也就大几分钱。只要有机会,就拼了命的买小人书。父亲看到这状况,也是这样,只要到外地出差,总要到新华书店转转,为我带回不少最新出版的甚至成套的小人书供我阅读。记得返回老家时,小人书已经成"担",我把这将近百本的小人书,一分为二,分别用带子捆好,用一根木棍挑起来,逛进逛出,是显示还是炫耀,现在猜测,也很难说出个名堂来。相跟几个小伙伴,跑累了,不用选择,随意席地而坐,解开来,一人一书,本张二乎(五台方言,意为一本正经)地看起这些小人书来。看过一本,再换一本,要不几个人同看一本,看着看着也有可能没有缘由争了起来,你争我夺,失手之间扯了半页下来,争吵霎时停止。失手的伙伴还要负责修复这一页,没有现成的浆糊,他们会用熟山药蛋在一个平面上擦了又擦,抿了又抿,自制浆糊糊好。那时,凡是上学的,谁家没有三五本小人书,当然这来源就多种多样,有的是自己买的,有的是朋友给的,也有的很可能是亲戚家捡的,凑在一块,互通有无,不就能看到好多好多吗?
我的好多知识,常识都是小人书教给的。我知道了中国著名的四大传说《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一页一页翻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小人书。把村小学,(就建在老爷殿院里)看到的壁画与小人书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对照来看,知道了“桃园结义"、“三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败走麦城"等等,对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了初步印象。生活总和《三国演义》的人物分不开,足智多谋人称诸葛孔明,勇猛蛮干人称猛张飞,老奸巨猾人称奸臣曹操。尤其是《西游记》,我想吴承恩大概也是怀有童真童趣的一个人,要不,他不会专门为淘心淘气的男孩写出如此入心入肺的好书。小时候不是常听大人说你是石头里憋出来的,孙猴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大闹天宫,勇闯地府,手拿金箍棒(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针)可大可小,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那一桩,那一件不是十岁左右孩童所希望拥有的本领,它对童年的我们影响可谓深哉大矣。
其他如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家》《春》《秋》,春秋战国的小人书,隋唐演义的小人书,还有《杨家将》成套的小人书,也很为是杨家后代不时地显示自豪之情,等等等等。因为太多太多,只能挂一漏万,无法一一例举。其中特别是刘继卣、王叔晖两位大家所组织绘制的小人书那简直盖帽了酷毙了,至今想起来都情不自禁,欢呼雀跃,髙呼万岁。
刘老先生是天津著名大家,被誉为“东方伦勃朗",画小人书的人物手到擒来,易如反掌,简直好到无法言说。画的孙悟空栩栩如生,无以伦比,那形象,那眼神,那动作,那举手投足,那腾空一跃,直叫人仰天长叹,低头膜拜。为什么记得这么真切,是因为他的名字最后一字是卣(yǒu,读有),起初认不的,常常读作卤(lǔ,读鲁),后来学会了查字典,好不容易才纠正过来。就是因为这两点,我记死了他。
王叔晖是个女画家,而且就是美术出版社组织领导绘制连环画的头头。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知道的。惊叹她的画技超高,当然最先是从她所画《西厢记》人物景物中获得的。我很惊叹她对人物形象,心理,环境的揣摩,了解,刻画,描绘,可以说她不仅仅是个画家,更重要的是个心理学家,这两者前面必须加个"大",我才心安。笨拙的笔,无法传情达意,还是多看几张画作吧,震不住你,算我胡说……再看看她画的《红楼梦》人物,一个个传神达情,宛若真人,宝玉的憨,宝钗的精,黛玉的弱,妙玉的洁,无不活龙活现,传神阿睹。
两位大家的画至今忘记不得,是因为不仅仅读懂了画的线条,色彩,语言,更重要是提高了审美眼光。可当年只会说一个字“好",至多三个字"好,好,好"。见过了大家的杰作,才知道"美"是什么。
可惜的是,后来随父转学到柳院乡东会村上完小,这些个小人书就慢慢流失了。当然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有了更好的替代品——长篇巨制的小说。当然这和识字多有了最直接关系。比如说描写狄青的《万花楼》,《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小八义》,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等等。小人书已经觉得不如这些书吸引人。流失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离家住校,生活极其艰苦。每顿除了稀饭,还有一个窝头。这窝头是由干山药瓣瓣磨成面,搅上玉米面,合二为一的二代窝,黑不溜秋,有些难吃。我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独生子,要说不惯是有点假,精神上还没有作好吃苦的准备,便用这些小人书换吃了跑校生的窝窝,全填了饥肠辘辘的肚皮。伟大的导师不是讲过,先填饱了肚子,才可以谈到其他。读书呀,文化呀是在它之后。虽然这些小人书为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审美,于我恩重如山,可换窝窝吃毕竟是当时的第一紧要,度过那艰难的一关,才有了今天的我,想想也是不会后悔的,事实也没有后悔的必要。要知道动不动就后悔这后悔那的,只能折腾自己,不是有古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要三心二意,拖泥带水才是我们这些没心没肺之人乐观的前提。
小人书的故事基本结束了,但我对小人书的感恩实在不会忘记。因为我知道,无论打开哪一本,都必定会是一次新的难忘的经历,是推着你不断走向远方的动力,它也好比我们向上登攀过程中最初的基石,没有这最初,怎会有后来的百步竿头更进一步。
更多图片
图/来源网络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