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怨蚊子多,语文老师甩出一首刘禹锡的诗,学生乐了:这也行?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有风花雪月、浪漫深情,自然也少不了下里巴人、嬉笑怒骂。这所有的一切放在一起,才构成了古典文学的千年风华。

对现代人来说,风花雪月他们接受得了,而俚语式的嬉笑怒骂,则常常让人忍不住问一句:“这真的是那群天天之乎者也的诗人写的?”

随便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公元1192年,退居山阴老家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之夜,写了一组妙诗,第一首大家应该都会背,其中那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谓千古名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天夜里,陆大诗人还给家中爱猫写了一首,诗云: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或许,这才是陆放翁最真实的样子,一边陪猫一边怀念铁马冰河的日子。

不只是陆游有这么有趣的一面,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是一样。笔者今天之所以会提起此事,是因为近日一位教师同行和她的学生们发生了这么一件趣事:卢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参加一个户外活动,当晚要在外露营一天。到了晚上,学生们纷纷抱怨蚊子太多了。为了安抚孩子们的情绪,卢老师甩出一首刘禹锡的诗来。结果学生们读完后都乐了,纷纷表示:“这也行?原来你是这样的刘禹锡!”

此诗到底写了些什么,能让孩子们如此反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聚蚊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仅是看诗名,其实就很有意思。“聚蚊谣”,这是要给蚊子们写歌的节奏了。咱们都知道,刘禹锡有个绰号叫做:诗豪。此外号有两层意思:一来,说明刘禹锡本身是一个颇为豪爽的人,不管被贬至何地,他都能振作起来;二来,他的诗风爽朗、干练,每每读来都令人大呼痛快。

但在这首为蚊子写的诗里,我们则看到了他的另一面。蚊子从四周集聚而来,在他耳边嗡嗡作响,吵得人头大。实在没办法,刘禹锡只能躲到蚊帐里,隔着纱跟蚊子“吵一架”。他告诫蚊子不要太嚣张,“清商一来秋日晓”等到秋风一起,它们自然会被丹鸟一口吞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堂堂七尺的男儿,硬是被蚊子逼成了“怨气十足”的文人,当真是令人捧腹。

当然,对于这首诗目前也有学者认为:刘禹锡咋可能这么“浅薄”,花这么多笔墨抱怨蚊子多?人家肯定是喻有所指的。极有可能是在讽刺朝中那群小人,天天乱嚼舌根,四处使坏。这样说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利觜迎人看不得”等字句,都有一定的喻指。

卢老师的学生们,从来没见过刘禹锡这样子,因为感叹“这也行?”可见,目前在古典文化的教学中,孩子们无法对这些文化瑰宝有完整的认识。而越来越多的标签化,也让孩子们对诗人形成了固定的看法。李白一定没有不洒脱的时候,杜甫肯定天天不开心,刘禹锡则永远天不怕、地不怕,这些标签化让诗歌的趣味性、多样性受到了损害。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