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吧:仰望薛家岗
仰望薛家岗
安徽安庆 顾吧
岁月的风尘湮没了多少远古人类曾生活过的遗址,但文明的星火不可能永远尘封,随着现代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展开,已发现皖西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新石器时期的古皖人类遗址,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是1977年,在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薛家岗村发现了薛家岗遗址。
后经六次考古发掘,从古人类房址、墓地,出土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1600多件,这些器物代表的原始文化年代,距今约5000-6000年,表现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及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等区域特征的多元融合又具有地区特色的一种新型原始文化类型,被称为“薛家岗文化”。1996年,薛家岗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探寻古皖人类原始文化,上世纪末,我第一次走进薛家岗。记得,汽车下了王河镇松林岗,就驶向一望无垠的潜水畈区。车在土路上颠簸着,路两边晚稻已经黄熟,人们正忙于收割,稻香千里,一片丰收的景象。车行到两棵百年大枫树下就再无路可走,我们只好弃车徒步,穿过村庄,沿着田间小路,走向薛家岗。
薛家岗是位于平原田畈间的一块台地,就如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龙脊匍匐在村庄和稻田之间。我们爬上高岗,只见曾被挖掘的现场留下的五个大坑都长满了野草。下到坑底,透过杂草可见到灰层,稍加翻找,仍能俯拾到夹砂红陶、黑陶和灰陶残片。周围静悄悄地看不到一个人,只有岗上小路边立着两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介绍的石碑,告诉我们它那不凡的身份。
在潜山博物馆薛家岗出土文物展柜前,我们则感受到了薛家岗文化的久远、深邃和甘醇。这个类型遗址出土的玉器、陶器和石器,上承龙山文化,下启殷商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大量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穿孔石铲、有段石锛、多孔石刀和圆柱体陶锉等,已显示出当时较进步的农业和手工业活动。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时代“3期文化”中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围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的刀、铲则在国内罕见,特别是13孔石刀为国内唯一所见。
薛家岗遗址文化层深厚,分布广泛,它最早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肇启的年代。从这时开始,苏南、浙北和沿江、江汉地区在新石器初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沉淀中,经历了五百年继往开来的过渡阶段,农村社会有了新的发展,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孕育出了龙山文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记录,在薛家岗遗址的红烧土上也发现了稻壳痕迹。这一时期,各部落定居,从事稻作农业生产;这一时期,也正是《易 系辞》曾记载黄帝尧舜时“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以加工稻谷时期。
探寻薛家岗遗址,让我对古皖历史也较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代,在皖水及潜水两岸,世代生活着一支部落,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薛家岗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支。
听说薛家岗已修建成了遗址公园,今年六月,我又一次走进薛家岗。
出梅城向西南,过潜水大桥,北望天柱山,南向薛家岗,半个小时就到了两棵百年大枫树下。大枫树对面,2015年仿徽派建筑风格,修建了薛家岗遗址展示馆,陈列着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以来各类型文物复制品。
当我们穿过村舍,来到薛家岗遗址公园。山岗依旧,不过山岗上竹木森森,山岗下秧苗青青,山岗前溪流东汇潜水,有鹭鸟在田间觅食。过小石桥,就是遗址公园南门广场,广场上,对称耸立着六根雕有走兽与云纹的青石柱。进门,立着原有的两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介绍的石碑。在郁郁葱葱的山岗上修建了人行步道。我顺着路标,分别走过探访点、遗址发掘覆盖区和文化层剖面展示区。山上有茅屋和草亭,还有两处原始人类活动的雕像群:一处众人在狩猎,一处妇女们在编织渔网,环境幽静,景象祥和。
自古以来,潜水河畔的薛家岗,气候温暖湿润,水美草丰,古人类告别了昔日茹毛饮血、巢居穴处的生活,迁徙到这里,开始了农耕定居的生活,种稻、养殖、渔猎、采集,手工业也有了分工,他们磨制出精致的石器和玉器,制作出许多精美的陶器,生活有了保障,几千年来,繁衍生息,不断发展……
我漫步在薛家岗遗址步道上,仰望薛家岗,带着敬佩和无垠的想象,任思想与鹭鸟齐飞。这时你会发现,现代农村与古老遗址融合在一块,是那么的和谐,又是那么的完美。
被潜水挽着肩膀的薛家岗,曾是尧舜禹时代活着的一条根系,祖祖辈辈,生生不息,摇动陶球都能触动先人的灵魂,沐浴着六千年中华文明的曙光,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和希望,走上富庶道路的新农村,更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