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杨式叶派的含胸拔背
1964年,叶大密老师在为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撰写《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时,在第一章第三节“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点”中,分别以(五)敛腹含胸、(六)拔背顶劲两条,详细阐述了“含胸拔背”的训练方法以及医疗、拳艺上的作用。行文至此,二水抄录此节文字,以飨同好者:
敛腹含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敛腹是在吸息时将腹壁有意识地略为收缩,使和膈肌的收缩下降结合起来。含胸是紧接着敛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间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间稍微有内吸的意思,这样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敛腹含胸时腹压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内气从尾闾沿脊柱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提敛,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敛入脊骨”。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走化或蓄势的动作。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
拔背顶劲也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骶株肌、棘肌、半棘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则在脊柱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觉。顶劫是紧接着拔背,由头棘肌的作用,松松竖起颈项,抬头向前平看,头顶百会穴处有凌空顶起的意思。拔背顶劲时,可使由敛腹含胸时提敛至脊骨身柱穴处的丹田内气,再从身柱穴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经前顶、神庭、印堂而龈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脉承浆,再沿任脉而下,回归小腹。这时丹田落归原位,膈肌上升恢复原来隆凸状态,腹部内压力增加,腹肌放松而有饱满舒畅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气沉丹田”。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气沉丹田是配合着拔背顶劲的动作,并不单独存在。是意识引导丹田内气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压。拔背顶劲,一般是在动作的终了或成定式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放劲的动作。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