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厂商所谓的"黑科技",在你眼里却是鸡肋

随着智能手机的性能越来越强大,智能手机能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不过在手机厂商的宣传包装下,有一部分功能却显得有些“华而不实”,厂商大力推荐并作为卖点,用户用一次之后就丢掉吃灰。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那些“鸡肋”的手机卖点,并一同看看它们为什么沦为“鸡肋”。

眼球滚动

这个最先在三星S4上出现的功能,一开始是作为三星S4的特色功能来宣传的,当用户开启“眼球控制”功能后,手机通过前置摄像头捕捉用户眼球的变化,通过检测到用户的变化来实现对应用程序的控制。比如打开浏览器浏览网页时,当眼睛看到网页底端时,网页会自动向下滑动以继续阅读。

这个功能最开始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不过在兴高采烈的体验之后,大多数人都选择将这个功能默默地关闭。首先这个功能之能在手机自带的网页浏览器中实现,但是自带的浏览器在同步和细节体验上又比不上第三方浏览器,因此这项功能背后有着巨大的使用成本。

眼球滚动的使用场景,大家感受下

其次,在使用体验上,这个功能远不如想象的那么智能,眨眼或者不经意的晃动很容易实现误操作。摄像头用户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也有一定的限制,简单来说,虽然硬件上为眼球追踪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是软件方面的优化还远远没有到位。

这种以用户生理活动实现的人机交互很容易走向“孤芳自赏”的道路,外表看起来很酷炫,但往往却没有解决用户的刚性需求,相比之下,指纹识别这种功能做的更好。

曲面屏/边框手势

在无边框手机和曲面屏手机大行其道的当下,如何利用好无边框/曲面屏成为了厂商们讨论的话题。通过边框上的运用,手机上的操作不再局限于正面的那一块屏幕了。

不过无边框带来的误触问题知道现在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尤其在大屏手机流行的今天,手机边框更是用户经常接触的地方,有时候你想要进行手势操作,系统可能因为接受不到正常的反馈。而当你正常点击时,常常会因为不知情的误触而引发手势识别。

同样的在曲面屏的手机中,边框的多应用管理原理上确实给用户带来了方便,不过在实现方式上遭遇的尴尬和无边框一样,单手握持误触的问题比无边框更严重,不过好在各家厂商对此都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但都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无边框手机或者曲面屏手机都是未来手机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不过就目前的使用体验而言,这一技术现在还不够成熟,如果未来各个厂商在边框技术能够达成共识,这一技术或称为手机上的标配。

压感屏

自从苹果在手机上采用压感屏技术后,安卓手机厂商一股脑儿跟风,纷纷也在自家的手机产品上推出压感屏。不过从现在的反馈来看,这一技术现在也沦为了“鸡肋”。

压感屏技术通过屏幕的按压的力度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反馈,这些反馈可以让用户实现更多的操作。但和无边框技术一样,压感屏对系统软件也有很高的要求,而大多数厂商失败也是失败在这一点。

拿安卓阵营来说,各个软件都有各自的开发商,面对市面上这么多的安卓手机以及不同系统版本,开发商需要做出适配的难度可想而知,往往做出来了也因为配置问题而背锅,所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注定得不到大范围的支持。

反观苹果,即使是在软件层面上实现了统一,然而实际上按压的这种操作仍然存在不够精细的问题,笔者多次按压尝试,最后发现仍有一定的几率的失败。这种体验远不如从电阻屏到电容屏给人带来的惊喜。

语音助手

尽管现在人工AI是一个非常火的概念,但如果你认为现实中的AI达到电影中那样的话,可能你就要大失所望了。语音助手这一功能的推出也被视为智能手机实现人机交互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过发展到现在仍然是比较初级的阶段。

大多数语音助手仅局限在系统自带的应用,你可以问它“天气怎么样”“定个闹钟”“给某某人打电话”,这些功能任何一个手机都能实现。但是你如果问它“用京东搜索一下手机壳”,实测最强大的Siri也无能为力。

这一问题的根源仍然是在于系统语音接口与各个软件之间的协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音助手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简化一些操作,那未免也太有点不够用了,真正语音助手应当具备一些独立处理的能力,能让我们充分挖掘手机的全部功能。

鸡肋的根源在于不成熟的技术和“臆造”的需求

这些“黑科技”最后沦为鸡肋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一是技术实现还不够成熟,二是用户需求没有正确地对待。

在现在手机已经接近成熟的阶段,手机已经很难有革命性的变动,一些厂商为了增加手机的卖点,将一些不成熟的技术草率地上线,颇具实验的意味。

而厂商在调研上,对用户需求也有一些错误地解读,从而导致“闭门造车”式的做手机,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发展趋势,不过好在现在这一情况比以前要好不少,随着手机行业的日趋成熟,我们现在在手机上看到的新功能,大多数还是比较实用的,有一部分还得等待市场的培育期。

拿Apple Pay来说,到现在也不能说它是完全失败的,只是用户习惯的培养还需等待一个过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