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专栏No.079】聂光玲:歌舞入长安

  

  这是我们没有间断地坚持学诗的第6天。

  骆宾王的《在军登城楼》是我们共同学习的第6首诗。

  下午上学碰到一个同学,我听到她和同学说“最近在坚持每天背一首诗,但是我担心我坚持不下去……”

  我在语言和行动上都表达了会陪她一起坚持下去的坚定信念,但我又不希望给她造成压力,我要好好想想更好的娱乐的方式学习诗词了。

  与此同时,我又希望把“有压力才有动力”给孩子转化成行之有效的行动。

  我相信,现在有多自律,将来就会有多自由。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不是说没有学习压力就快乐了,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像翻越一座高山那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有了令人喜悦的收获,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明白这一点。因此,在她觉得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一定会想办法,助她一起坚持下去。我不想很多年后听到她说:“当年我也学习诗词了,可是背到一半儿,我没有坚持下去。如果当年我妈能帮忙助我一臂之力,也许我现在……”

  我不愿意十年二十年以后,会听到她这样回忆。我更愿意听她跟周围朋友说:“对于诗词的积累,除了感谢我自己,还要感谢我妈当年的鼓励!”

在军登城楼

——唐: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注释:
  军:指军中。
  风威:军威。

  水气:指杀气。

  寒:不寒而栗。
  戎衣:即军装。

  定:平定。
  歌舞:载歌载舞。

  长安:唐的都城。

译文:
  城头上寒风猛烈地吹着,江中的水汽寒冷,军威使人望而生畏,一切都似乎杀气腾腾。我身穿军装在准备战斗,一直在想,等到像武王伐纣那样灭了武则天、平定了天下时,一定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创作背景:

  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军登城楼》与《讨武曌檄》作于同一时期,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第三句“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

  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全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诗歌特有的魅力。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学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