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想背诗!”

——向游戏学教育:听李爱苹老师讲课有感

周末本想睡个懒觉,却常被孩子吵醒,他拍着我,在耳旁说:“爸爸,我想背诗!”我心领神会,陪他读读唐诗,念念古文,然后给手机定上闹钟,递给他。

本周六给孩子开家长会,有幸再次聆听郑州馨雅教育高级讲师李爱苹老师的讲课——“重复声音的刺激,是任何成功的不二法宝”,营造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如何把学习变成一件好玩的事等等,尤其是对游戏本身的论述“游戏只鼓励不惩罚,不评判不对比……”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思考。

3月27日,李爱苹老师在艺术实验幼儿园讲《让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听李老师讲课,我回顾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总结16字方针:及时反馈   目标明确   强化思想   时间观念。

一直以来,我不停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到底让不让孩子玩手机;二是游戏为什么那么吸引人。

禁止,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和宣传,而且家长和老师的监管也很难无孔不入,想来大禹治水也是“疏胜于堵”,于是针对第一个问题,我选择让孩子玩手机。接下来就是怎么玩的问题。

第二条,除了游戏本身的代入感比较强之外,它能够对玩家的“努力”及时反馈。就像吃瓜子一样,如果只让你嗑不让你吃,恐怕难以坚持。

于是,我试着借鉴游戏的设定去设计孩子的学习。当然,不是写作业,而是我额外布置的。

幼时记忆的东西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我决定让他多背诗词和好文章。

游戏可以随便玩、动画片可以随时看,但是必须以背诵诗歌为前提。你哭也好,闹也行,我岿然不动,不背就是不能玩。

计划不错,但是一实施就完蛋了,孩子背不会,音读不准,急得我把他吵哭了。终于背完了,开始玩游戏,刚破涕为笑,时间一到,我立刻夺走手机,于是孩子又哭了……这下,奶奶和妈妈都急眼了,手机别玩了,诗也别背了……

教育理念的不同,与孩子之间的默契等都需要磨合。

我没有放弃,开始反思并改变,首先不再背诵,换成朗读,然后量化目标让他看到。我伸出十指,让他跟我朗读一遍,我就蜷起一根,让他看着距离目标越来越近。时间到了,如果那一局没打完,还可以继续玩……

果然思路一变天地宽。没有了争吵和哭闹,而且在不断重复,一天多次重复的情况下,读着读着孩子就背了下来。用这种方式,在孩子5岁时,诗词已经背诵了一百多首,还有文章《逍遥游》。

李老师说,游戏从来都是鼓励你的,没过关无所谓,再来一局就是了。而且从不评判对比。

说到此,我深觉惭愧,有时觉得孩子笨,教着教着跟孩子来了劲儿,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让孩子埋在心里。

有次,孩子问妈妈,我头上的旋多是不是就笨?爸爸老是说我“旋”。

知道这事,让我心里不是滋味。找机会,我告诉他,你知道爸爸练武,我们有一种说法叫“三花聚顶”,就是头顶有三个旋的人,这种人身体里有巨大的能量,只要努力就会比别人厉害得多,我偷偷告诉你,你别说出去哈。

孩子“哦”了一声,将信将疑地看看我。以后,我试着在适当的时候多鼓励他。

李老师说,孩子讨厌唠叨。不过,观念的形成往往可能来自于这些唠叨。

读《庄子》让我学会用别人懂的语言作类比,这样能有很好的沟通效果。于是,我陪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给他总结,再类比到学习上。

陪伴是管教的前提,所以玩游戏看动画我都陪着他。有些他想玩,却看不懂的游戏,我就告诉他,你看,不懂数学不认识字,是不是连游戏玩起来都费劲儿。

三国游戏里的吕布厉害吧,但是你操作不熟练,也容易死。黄忠没吕布厉害,你却能过好几关。

他说,是嘞是嘞。边说边手舞足蹈地给我讲两个武将的差异。我点点头鼓励他说得好,然后告诉他,学习也是一样,多读几遍诗歌就会背了,多写几遍字就认识了。

从游戏的体验中,帮他总结经验,再类比到学习上,他就很容易接受这些观点——学习很必要,而且只要多练习就一定学得会。

有时,学习本身就是游戏。我告诉孩子,庄子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让他思想上先入为主)“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他读着可来劲儿。

有次,他看我在读《庄子》,就对我说,爸爸,再读读那段好玩的话呗。我当时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明白,他要跟我朗读庄子的 《齐物论》。

后来随着孩子长大,又出现一些新问题,譬如他写作业也想要奖励等等,不过都慢慢解决了。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拖延……作业写一个小时,起床奶奶帮他穿着还要磨蹭半天,我看了就想发火。

为培养他的时间观念,我给他说,每次玩游戏都定时,你也知道十分钟,十五分钟是多久,你自己说,作业写完要多久。保证质量的提前下,提前完成奖励玩游戏,超时完成下次玩游戏扣时间。

他看着作业,想了半天说,19分钟。我当时一愣,为啥不是20分钟或者15分钟。当时,他奶奶急了,最快也得25分钟,他做不完。我生气地说,他自己定的时间,你别管!

结果,他用15分钟多的时间完成了,提前3分多钟。我说不错,奖励你玩4分钟游戏。我赶紧追问,起床自己穿衣服得多长时间,他很认真地想想说,6分钟。结果第二天,5分钟就穿好了衣服。第三天他跑到屋里告诉我,今天又是自己穿的衣服。我说好,奖励你玩5分钟。

生活不易,学习亦然。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有时不能太认真,搞怪一下说不定记得更好。

在一起朗读《逍遥游》时,我故意说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一锅炖不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大,需要两个烧烤架……

起初他一愣,然后我们一起哈哈大笑。这几句,他印象也特别深。啥时候想起来就比划着背两句。后来,我有意找相关的动画,让他一边看,一边告诉他《逍遥游》讲的什么。图像总比抽象的句子印象更加深刻吧。

他爷爷说,那么早让他读《庄子》不行,他不懂。结果孩子当场反驳他,还讲了一些里面的内容,着实惊艳了一把。

除了这十六字方针外,近段,与精英文武学校张胜利校长交流,让我开始关注他们学校课改提出的“自主学习法”,给我印象很深刻。我试着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学,不再领着他读。

拼音他学了大部分,我把《唐诗三百首》随便翻开一篇,让他自己试着拼,觉得可以了就给我读,哪个错了,我告诉他,但是不教。他有一个点读机,自己试着点击声母和韵母,然后自己拼,我在一旁提醒。

结果,一首诗,我一个字没读,他自己就学会了。学会后,我再引导他去认字,同样不教,只是引导。为此我还买了不同版本的《说文解字》,研究字的起源和演变,以便更好地帮助他认识汉字。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学习如此便利的时代,自学非常重要。

听李老师的课,我又重头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反思了一下,大致如上。最后,我觉得有些小悲哀。

李老师说,一个人的记忆类型有多种,有听觉型、参与型、理解型,不同孩子擅长的也不一样。怎样知道自己孩子是哪种类型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呢。李老师没说,似乎只能靠观察和总结。

其实,有相关的仪器,通过大数据对比和个人信息的采集,可以直接测量出来。我做过类似的测试,一次要千把块钱。不仅如此,一个人出生,通过基因的测试,不但能知道他在哪个领域更能有所成就,就连得哪种病的概率有多大,甚至寿命大概能多长都能知道。

小县城囿于思想意识、物质条件等,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去摸索了。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磨炼和升华的过程。在教育自身的困境尚未真正走出的大环境下,如何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又能成才,家长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更有心态和智慧。

听一段李老师的讲课吧:

相关链接

我和我的小跟班

民权逛庙会,欢喜迎元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