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应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贝壳人才工作室由一群热爱教育的资深金融人士发起组成,为青少年人群提供金融行业求职规划、认知提升、人才定制培养等教育服务,致力于做一家有价值、有使命的青年教育工作室。

文/By 刘老黑 小贝工作室导师

我的建议是:去大公司
要点:
1.择业要考虑大环境,尤其是2019年
2.第一份工作我们要尤其看重什么
3.判断「大」公司的四个标准

大环境走低、职业选择不能不考虑宏观

放在五年前,在大公司和小公司的offer之前,我还可能会总结一套方法论来比较,预测一下“风口”,然后评估一下成为“风口之猪”的可能性。但是放在眼下的市场环境,我只能对考虑进小公司的同学们讲两个字:「慎重」。为什么?
过去3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太好了,和星巴克只有大杯超大杯一样,我们的增速只有高速和超高速一说。这30年,我们干脆就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周期,也很容易把小到自己的小康之路、大到更高的商业奇迹,都归功于个人努力,好像很理所当然。
但是,近看韩日和香港,远看欧美,老百姓都经历过真正的“周期”,没有谁没碰上过股灾、泡沫、危机的。他们对宏观的巨大力量是能深刻理解的 —— 即经济繁荣时候企业赚钱块、员工发展也快,而经济进入减速和衰退,就一起歇菜,巨头缩水、百姓失业。
眼下从2014年开始,国家层面有了「新常态」的提法,我们自己也切身感觉到经济进入了一个周期,增速放缓了、大多数行业不景气了、连互联网都融不到钱了。有点不幸,最近两年的毕业生显然是在经济放缓的环境下就业的。所以今年6月就看到主流媒体发声:提醒毕业生远离“offer保证金骗局”。当下的环境下,如何择业呢?

大公司对应届生来说是更稳妥的选择

初入社会的第一份全职工作,我们尤其要看重:专业技能的「扎马步」,和职业发展的「好起点」。
1.专业技能的「扎马步」阶段
我们常说「跟对人」很重要,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不赌上运气,而是能降低这个随机性呢—— 进大公司。听我细说,
1.1 职业习惯:第一份工作有点像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职业习惯和价值观。第一份全职工作之前,我在奥美实习半年,当年的4A广告公司非常严谨,刚刚入职的新人(客户主任)和实习生都有一套标准的作业标准,举个例子:设计过程当中平面广告,哪怕是一处代言人在画面中稍稍右移的小修改,都需要有正式的邮件确认,除了设计稿之外还要附带一个ppt附件:封面、修改内容描述、前后图片对比、谢谢,四页,规规矩矩。这不是我领导的要求、也不是领导的领导的喜好,而是公司的标准。我的领导说「只有你尊重你的专业,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点对我影响非常深。
1.2 学习资源:宝洁内部有个关于学习的公式:一分靠培训、二分靠领导、七分靠上手干活。小公司人少,准对某个专业和职能的培训不敢奢求。最主要的,还是从日夜相处的同事身上学习,包括但不限于你的领导。如果碰上并不太会带人的领导,至少在大公司还有很多其他项目组的领导、其他部门的同事,大概率你会碰到值得学习的对象和资源。
2.职业发展的「起点」阶段

2.1 明确的上升通道和丰富的内部机会:大公司一般是有比较明确的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或多或少减少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也牵制了直属领导的个人喜好。这在外部的小公司那里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大公司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当你个人能力得到基本认可,但是和现任领导在性格层面有点冲突、或者希望去到更感兴趣的岗位、或者更换工作内容得到更大锻炼,是可以申请“换岗”的。这一点在宝洁等有“管培生”项目的公司里,是直接在制度上用“轮岗制度”来保障的。小公司恐怕没有这么多“萝卜坑”。
2.2 对外的职业价值:八成这不是你最后一个工作,八成你在这份工作上工作5年之内会跳槽,当你离开这家公司,尤其当你并不是一个资深候选人的时候,你身后的雇主品牌会很大程度上成为你最主要的一个标签。因为你从哪里来至少证明了你曾经达成了前雇主的标准,才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虽然听起来不公平,但是腾讯来的产品经理,就是比腾逊的产品经理更容易得到一个面试机会。

大公司的「大」到底是什么大

这是我判断的大公司的标准:业务稳定、体系完善、晋升通道明确、在行业内有一定声望,这些也最大程度能符合我在上文提到的「扎马步」和「好起点」。
最后,弱弱的补充一句,我不是在鼓吹大公司就是比小公司好。大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分工细碎,大公司制度森严,不能释放天性,如果要列举大公司的弊端,我可以再码上一篇。因为我个人也在一步步选择从大公司走向小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