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的马踏飞燕(4)——兰州5日(19)

★旅游地点:甘肃省博物馆之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说句老实话,我心心念念把甘肃省博物馆列入这次旅行的必去行程单,为的就是这伯镇馆之宝“马踏飞燕”啊!别的文物倒也罢了,可是这件文物是一定要好好听讲解的,而且要听个完整版!

大概很多游客和我们一样,对这件文物的兴趣远远大于其他展示品,所以很快就把“马踏飞燕”展示窗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还好我们见机得快,抢占了最内圈的位置。

虽然“马踏飞燕”的名字已经闻名遐迩,不过文物部门却不用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而是用非常朴素的名字:“铜奔马”。或者加个定语,“东汉铜奔马”。官方文件上,又有一个名字“马超龙雀”,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名字似乎很少人用。

《“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的报道中,用的就是“马超龙雀”的名字。之所以不用原称“马踏飞燕”,是因为马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而经过考证,所谓的飞燕也并非燕子,而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所以“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就不那么准确了,可是更准确的“台超龙雀”却始终没能流行开来,究其原因,马踏飞燕平仄相间,读来琅琅上口。而且一个“踏”字,就能让人联想到天马风驰电掣地奔跑于云端的豪迈形象。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道惊顾,更增强了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中于超越飞鸟的这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讲解员口齿清晰,讲得也很细致,如果单凭我们三百六十度一寸寸看,是看不出更多东西来的。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问题,只有一足加上鸟形底座加以固定,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即符合力学原理,又能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得到完美的解决。鸟形底座比较平,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一些。鸟的头、双翅、尾呈伸展状态,如同一个三角支架,也增加了稳定性。要知道,这匹铜奔马虽然不是全实心的,毕竟也重达七公斤多,只靠这么一个小小的着力点,通过足踏飞鸟背上保持平稳,其构思之精巧,让现在我们看到这件作品的人都叹为观止。

铜奔马还出现在邮票上,不过不管是照片还是邮票,铜奔马总是以侧面的形态出现。当围观的游客问到这一问题的时候,讲解员也笑了,让我们转到它的正面看。原来是因为它的侧面形象太完美,相对而言,虽然雕塑者极力表现了奔马最真实的一面,但正面大张着嘴的形象确实远不如侧面看起来那样飘逸灵动。

“它的屁股真大,真肥!”有个小孩子天真地说。

确实,这匹马的臀部很大。讲解员笑着解释,伯乐相的千里马都有这样的特征,据说这匹天马是仿照当时的汗血宝马的形状铸造的,千里良驹并没有我们想像中那样纤瘦。

这件文物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郭沫若看到这件宝物时,觉得“它既有风驰电掣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没过多久,这匹马就在北京展览会上一鸣惊人,成了举国闻名的国宝。

1973年,东汉铜奔马参加了古代历史文物出国展,在英国和法国展出,获得了外国人的赞赏;1983年,它成了中国旅游的标志;2002年,它入选了我国的学生课本中。

据讲解员说,铜奔马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由甘博永久收藏,绝不外借。如果我们早来半年的话,可以看到铜奔马的原件展出,现在我们看到是一件复制品,虽然高度还原,但毕竟不是原品。其实我们也知道这件国家级的文物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展出原物的,如果不知道半年前曾经展出过,我们还不至于扼腕叹息。

旁边还有铜车马仪仗队,原来这匹大名鼎鼎的铜奔马就是仪仗队中的领队。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汉武帝还曾作《天马歌》,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

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汉代的“车马出行仪仗队”和“出行图”在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上是常见题材。

画像砖的题材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例如羌戎少女图、煎饼图、邮驿图、狩猎图、牛耕图、放鹰图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我原来以为砖像图多是本色的,就是在砖上刻画一些线条,但是甘博的这批砖像图却是彩色的,形象很丰富。

汉代的木俑也是彩绘的,不过线条比较简单,不像后来的俑制品那么精致,更多的只是一种神似而不是讲究形似。像木舞俑、木独角兽俑、木卧狗、木牛车等。

汉晋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河西走廊的开发,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原的大族和文化士人来到河西,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整合,开创了思想、文化、艺术繁荣的新局面。中国的丝绸西传至罗马帝国,在贵族中倍受青睐。中国的丝绸品种繁多,色泽绚丽,工艺精巧,技艺高超,是最受西方国家欢迎的贸易物品。

馆内展示了多种丝绢,颜色有棕色、藏青色、朱红色等,不过挖掘出来的这些丝绢已经褪了色。

汉绣禽鸟纹花边即使放到现在,应该也会很受欢迎。单看陈列还看不出来,看到局部放大图才知道,每一个三角花边里面,都有一只小鸟的图案,而且共有两只形态的鸟,交相间隔。

墨绘的木马虽然也是汉代的,但比起木俑来更漂亮。也许因为体形比较大,所以在马的姿态和细节方面做得更好。

东汉的一些玉制品和铜制品都很精致,居然还有铜制的熨斗,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家用熨斗的雏形吗?只是这个熨斗的体形比较小,要熨好一件衣服估计得花不少时间。不过古代的女人没有职业,全部的重心就是家庭,时间应该是不缺的。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面向世界采用了开放的政策,东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丝绸之路也呈现出了空前的昌盛。甘肃作为交流纽带和商贸中转站的作用尤其突出,佛教艺术自十六国时期传入河西以来,不断发扬光大,逐渐传播至全国。

唐代的俑也很出名,特别是著名的唐三彩,颜色更加艳丽,在细节方面更加出彩,五官和神态各异,连服饰和动作都各不相同。唐朝以肥为美,大多数的俑都很丰满。

除了人物俑,还有动物,比较大型的有马和骆驼。不过唐朝建都长安,这类文物在陕西博物馆更加丰富,甘博虽然也有,但数量上远远不如陕博。

佛造像在随唐时代开始盛行,这些造像或大或小,无一例外都很注重细节的打磨,神态、姿势都各不相同。

除了佛像,还有壁画在这个阶段也有很多遗存。舍利子的盒子很有艺术感,其中大云寺五重舍利金函应该算是个中精品。这件文物是1964年12月在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发现的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里出土的,当时一共出土了一套五件舍利容器,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组成,由大小相隔套装在一起。据说内装舍利十四粒,形如米粒,中间有人工穿的小孔。

石函遍体鎏金,刻忍冬草纹,盖顶镶银莲花和桃形银珠。盖子和函身之间安有合页和银扣,挂鎏金锏锁。盛唐的工艺技巧,真是的相当高啊。

织金锦是波斯特产,以金缕或金箔切成金丝作纬线织成的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唐宋时织金技术成熟,元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北方蒙古、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贵族彰显富贵的物品。

宋元时期瓷器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远销亚、欧、非洲的很多国家,甘肃的窑口也发展很迅速。

漳县徐家坪出土的元代釉里红高足杯,是少见的元代釉里红瓷器,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玻璃莲花托盏也是元代的文物,用普蓝色的玻璃制成,半透明。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金银饰品也很精致,银盘的盘底还有纹饰,金饰品的工艺也很精致,有的饰品还镶嵌着宝石。

自唐以来,中原的经济十分繁荣,尤其是其开放的政策,各国与长安的交流十分活跃,音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看着陈列的几把琵琶,我也很痒地想学琵琶了。

自由行:甘肃省博物馆之丝绸之路文明展厅

6月初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