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10亿美元,高田气囊冤枉吗?

近日,日本汽车业供应商高田对于向汽车制造商提供安全气囊误导性测试报告的不法行为认罪,接受10亿美元罚款。

高田首席财务长代表公司在美国庭审期间承认,存在向汽车制造商提供的安全气囊测试报告中,隐藏了部分关键信息,并称该公司某些员工的行为极为不当。

这是高田因“气囊门”事件,再度遭到美国的处罚。早在2015年10月,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就宣布,高田因违反《机动车安全法》,在美生产和销售存在缺陷的安全气囊,罚款2亿美元。

目前为止,高田安全气囊至少造成了16例死亡,自2008年起10多家车企为此召回车辆达3100万辆以上。目前,高田问题气囊催生了汽车行业史上最大的召回事件。

据了解,10亿美元的罚款分为三份,高田需要缴纳刑事罚款2500万美元,向消费者支付的补偿1.25亿元,另外8.5亿元,则支付给目前承担召回成本的汽车制造企业。

“不得人心”的10亿处罚

尽管高田公司预留出了8.5亿美元的气囊替换费用,但汽车制造商们替换所有问题气囊的成本或将是上述金额的5、6甚至是9倍,这意味着最终问题气囊的替换成本或将高达76亿美元。

而且,此前大众“尾气门”事件赔款高达200多亿,同时还大规模召回涉事车辆,相比之下,出了16条人命的高田只赔偿而来10亿美元,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并且,高田“气囊门”受影响范围不止在美国与日本,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也有数百万辆汽车受到召回影响。

2014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针对高田公司生产的部分副驾驶安全气囊存在安全隐患发布了风险警示通告。而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国内因高田气囊质量问题导致的召回一直没有停止。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两年,因高田气囊在国内召回的汽车总量超过了500万辆。尤其是丰田与本田两家日系品牌,召回数量均超过100万辆。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因气囊和安全带问题召回汽车64次,涉及数量最多,为643.02万辆。

其中,最新一次召回为今年2月初,宝马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17年10月9日起,召回旗下多款车型,共计41685辆。召回原因为车辆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上述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

高田气囊为美国市场买了单,但中国作为这次“气囊门”的主要受害市场之一,高田是不是也应该给中国消费者一个明确说法?

不过,高田此次认罚,似乎并不是白白认罪的,它有着自己的打算。

高田的“算盘”

高田表示随着刑事罪名和惩罚确定下来,这为高田公司的出售或重组荡平了道路,高田将加快寻找买家或财务支持的步伐。

以气囊和安全带业务为主的美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KSS)为代表的团队,将是合适的投资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百利得安全系统公司(Key Safety Systems Inc.,或KSS)与高田公司将于3月底签订最终收购协议,但是并未透露具体收购金额。路透社还称,若KSS成功入资,可能会在高田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权。KSS还准备与美国股权收购公司贝恩资本合作,共同救援高田。

车企冤枉吗?

目前,美国车主律师已经对本田汽车、日产汽车、宝马集团、福特汽车、马自达汽车以及其他的车企提起了诉讼,指控这些车企多年来对高田安全气囊存在缺陷一事一直知情但还在继续使用这些问题气囊。律师称车企只关心高田安全气囊的低价优势,同时担心停止使用高田安全气囊后供货不足,因此“鲁莽行事”。

2月27日,在提交至迈阿密地方法官费德里科·莫雷诺(Federico Moreno)的陈词当中,车主们辩论称,高田公司的认罪声明无法证明车企们的清白,即便车主们开始汇报气囊出现危险的爆破事故,车企们却继续使用高田问题气囊,而那时,车企们早已了解气囊存在缺陷。车主们在报告中写道:“即便了解了上述情况,被告车企们继续在他们的车中使用高田公司的定时炸弹,并向深信不疑的公众宣称他们的汽车是安全的这种错误观点。”

而本田、福特、丰田、日产、马自达以及宝马汽车公司纷纷辩解称,虽然公司在美国上千万辆汽车中安装了危险的高田气囊,但既然高田公司承认了诈骗行为,因而他们也是高田气囊门的受害者,而不是私人车主眼中的行凶者。据了解,汽车制造商需要在美国持续召回问题气囊直至2020年,美国监管当局曾表示,不管高田公司日后如何,汽车制造商需要承担问题气囊召回的责任。

被告汽车制造商们表示,即便在高田公司认罪之前,原告们无法证明他们因问题气囊真正遭受了经济损失,而且,被告汽车制造商们目前正在、今后也将继续进行问题气囊的免费替换工作。简而言之,高田公司的认罪协议使原告们的索赔需求显得更加无理取闹。

针对车主向车企们的集体索赔案件,高田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高田控股公司(TK Holdings)均认为,高田公司与美国司法部达成的认罪协议应当对车主们的经济索赔“影响有限”(limited impact)。

看起来受伤最严重的消费者,反而成了在车企和高田的眼中变成了一群无理取闹、只图利益贪婪者,或许高田和这些车企应该自己研究一下当年大众“排放门”的损失,再来纠结怎样应付痛失亲人和心有余悸的消费者。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