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这场小饭局,影响竟长达700多年
这是《世说新语》第一篇《德行》中的一则故事,记叙很简单,但故事背后的故事,超有味道。先摘录原文如下: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1
颍川陈氏始祖陈寔
先来介绍里面的人物。
客人陈太丘,真名陈寔(音同实),汉末名士,颍川人。出身寒微,当过县里的小吏,做过亭长。后来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做的也是属官。称他“太丘”,是因为他做过太丘长,相当于县长。是颍川陈氏的一世祖。
陈寔带了三个人。元方是他的大儿子陈纪,季方是他的小儿子陈谌(音同晨)。这两个儿子也都是当地名士。我们常用的难兄难弟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们。原意当然不是这两兄弟一起落难,而是夸他俩德行都很高,不相上下。
长文是他的孙子,陈纪的儿子,叫陈群。
主人荀郎陵,名叫荀淑,颍川世家,荀子十一世孙。汉安帝时,做过郎中,当涂长。因为曾任郎陵侯相,所以叫他荀郎陵。荀淑有八个儿子,分别叫: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号称“颍川八龙”。
文若是荀淑的孙子,二儿子荀绲之子。他就是荀彧,后来做了陈群的岳父。
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2
许昌荀陈两家会面雕塑
接着来看这次饭局的接待规格。
陈寔穷,没仆役,就让大儿子赶车,小儿子拄着仗跟随,充作仆役。
作为世家大户的荀淑是怎么接待的呢?他派出了三儿子荀靖(叔慈)应门,也就是充当门童。开席后,让六儿子荀爽(慈明)倒酒,其他六个儿子(余六龙)端菜。也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仆役来用。更有意思的是,陈寔带了孙子来,荀淑也叫上孙子作陪。
荀淑这番作为,颇有后世两英雄一见面,不管地上脏不脏,纳头便拜的意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的这幅对联,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
只是这篇文章,才刚刚开了个头。
3
清议是东汉文人间重要社交,成名的捷径。
名士遇名士,会说点啥?流行的清议怎么能少。
清议有两个主题,评议时事,臧否人物。
这里先说臧否人物。这场会面,妥妥的大型凡尔赛现场。
国人向有夸耀儿孙的传统。陈寔荀淑也不能免俗。陈寔上门,亮出两个出色的儿子,荀淑立马反击,一下掏出八个。
更绝的,两个老头还比上了看孙子的眼光。
陈寔带了陈群。陈群其实还有个堂兄弟,叫陈忠。成语难兄难弟,就是群、忠二人争论谁的父亲更优秀,相持不下,找陈寔评理才有的。可见两人至少在口才不相伯仲。但陈寔却断言陈群:此儿必兴吾宗。
荀淑八子,孙辈必多,荀淑却偏偏选中了荀彧作陪。颍川荀彧,号称王佐之器。
俩老头清议看人看多了,眼光真毒。
4
荀彧和叔伯荀昱,名字读音是一样的。
再说评议时事。
男人坐在一起喝酒,不谈点时事是不可能的。东汉末年谈时事,怎么可能绕得开党锢之祸。
在桓灵之际,士大夫、贵族包括外戚对宦官专权日益不满,屡败屡战,严重的掉脑袋,被牵连的禁锢不得当官。酒桌上,两家人到底谈没谈这个话题?故事里没交代。
不过陈寔自己,就是党锢之祸的受害者。据说知道要被抓,他坚决不肯逃,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有点谭嗣同的意思。
荀淑的侄子荀昱更猛,直接和大将军窦武同谋诛杀宦官。169年宦官清算,死在第二次党锢之祸里。这一年,陈寔亦被牵连,原因是窦武在密谋那段时间征辟了他。
荀昱、荀彧,读音相同。不知陈寔看见荀彧,会不会谈起荀昱?
想来,聊聊也正常。
5
最终,他还是没能救下大汉
接下来是这次饭局的动静。
原文说: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这句话太简略,《太平御览》转引《汉杂志》记载的说法可能更好理解:
当时负责天文的太史上奏皇帝说:“德星聚集,五百里内有英才贤士聚会。”皇帝下令各地查询,颍川郡报告说:“当天有陈寔父子与荀淑父子相聚。”
陈寔荀淑会面,星象变了,惊动皇帝。为什么呢?
大宦官中常侍张让父亲死了,葬在颍川。当地名士都不去吊唁,唯独陈寔去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张让感念陈寔的恩德,对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全。于是大家夸他有“先见之明”。你再回头品他说的“众无所恃”。
荀昱,死在宦官的清算中,荀彧后来却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做主这门婚事的,是荀彧老爸,目的是自保。
历史学家曾评论东汉党锢之祸说:由此大族开始和汉室离心。
古代史官,喜欢用星象来解说世道变迁,值得玩味。
6
陈群引出的门阀,让李世民都头大
最后,说说余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重点,是故事里的两个孩子。
先说荀彧,他最出名的两件事。一是献计“迎奉天子”,辅佐曹操一统北方,奠定曹魏代汉基础。二是不赞同曹操篡汉被冷落。关于荀彧的死,记载有两种,郁郁而死、服毒自杀。服毒说,模糊记得他死前收了曹操送的空食盒。不久,曹操当上魏王。
陈群,先事刘备,后投曹操,侍奉曹家三代人,实现了祖父对他兴旺宗族的期许。他创制了《九品官人之法》,成为历史名制。由此,门阀大族与宗室并雄博弈,直到黄巢起义被屠才彻底走下历史舞台。
一场会面,仅两姓三代十四人。泛起涟漪,却前激后荡七百年。可说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