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书】21种经典教育思想,直击教育核心问题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21种经典教育思想,直击教育核心问题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以下21种教育思想涵盖了西方教育目标的历程:
从成人,到国家的人,有用的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一直到美好的人。
美好又从哪里来呢?
教育家们认为,有四种途径:
一是从自然教育中来,卢梭是典型的代表;
二是从人的本性来,唤起本性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比如蒙台梭利,当然也有神学色彩的教育思想认为本性来自上帝;
三是从后天训练的知识中来,洛克的“白板说”是典型;
四是从自由中来,罗素认为自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01.苏格拉底:知识每个人都有,只需要唤醒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
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02.柏拉图:为理想国培养聪明能干的“哲学王”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
柏拉图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由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禁止不健康的东西。
在柏拉图的规划中,所有的男女孩子10岁时都被送到乡下去受教育,除识字阅读外,还学习算数几何。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被挑选出来的青年要能将学过的课程加以综合,以考察他们有无辩证法的天赋。
30岁时,把第一次挑选出来的人进行再次筛选,筛选出的人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50岁时接受最后考验,从事管理国家事务并继续研究哲学。理想国中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一生,学习和实际锻炼紧密结合。
03.亚里士多德:孩子是成人世界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儿童自幼养成耐寒的习性,很有必要;儿童习惯于寒冷,不仅可以促进其体格健壮,而且可为其长大成人后的从军入伍作准备。至于儿童的啼哭,则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
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故事应由负责儿童教育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游戏和所讲的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是将来应从事的工作的简单模仿。
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猥亵的语言,更不能让他们讲粗话,一旦轻率地口出恶言,离恶行也就不远了。同样,也不要允许他们看狠亵的图画或戏剧表演。
人们对最初接触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在幼时,务使其隔离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濡目染。从5岁到7岁这个年龄时期,儿童可以旁观人们正在从事的他们将来要从事的工作。
当时,有的希腊城邦以培养运动员的办法去训练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方针,亚里士多德不赞成斯巴达人所采取的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严酷训练的方针。
斯巴达人用野蛮的措施培训儿童勇敢的品德,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勇敢是与凶猛不同的,例如在兽类中,真正勇敢的如雄狮,其性情往往是比较温和的。那些以掠夺为能事的匪徒以及那些吃人的生番,他们并无真正的勇敢和美德。只有那些能正视危难、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04.维夫斯:一切知识都是为了公众的幸福
维夫斯(1492~1540)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人文主义者、教育家。维夫斯和伊拉斯谟及法国的布迪,号称欧洲人文主义的三杰。他是和经院哲学进行斗争的一位中心人物,他广泛采用归纳的科学方法,注意观察和实验,比培根早了两个世纪。他从事教育实践,注意教育研究,德国教育史家朗格称他是教育新道路的开拓者,是近代欧洲的昆体良。他的重要教育著作有《智慧入门》(1524)和《知识的传授》(1531)。
《智慧入门》是一本道德箴言集,共592条,内容包括论智慧、人的三个领域、事物的性质和价值、身体、精神、学习、德行和感情、宗教,食物消耗、睡眠、慈善、如何与人共同生活,言语和交往、誓言以及如何待人等17个部分。这本书在16世纪后半叶以后的百余年间,曾经一直是英国学校的教科书,成为英国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知识的传授》是一部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共分教育的起源、学校、语言教学、高级课程和学习与生活五卷。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在人的一生中,对于智慧的追求无有终结。知识和德行是教育的目的,一切学问都是为了公众的幸福。
05.蒙田:一种完美判断能力的贵族教育
蒙田(1533~1592)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人文主义者、著名的散文家,有《论学究气》和《论儿童的教育》等。蒙田对当时流行的狭隘人文主义教育进行了嘲讽和批判,他指责学究气的人文主义者是空洞的。死板的书本上的东西去填塞儿童的记忆,这种教育所培养的只是迂腐的学究,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文化修养的绅士。
蒙田所关心的是贵族儿童的教育。他认为,适当的教育应当在慎重选择的导师指导下进行。他希望做导师的应陶冶儿童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最忠诚于国王的臣民和绅士。
他认为贵族儿童注定要成为统治者,因此,应使儿童从幼年时期起就学会优雅的风度、高尚的举止、礼仪以及音乐和舞蹈,并要经受体育锻炼的严格磨练。而且,他说,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儿童完美的判断能力”。
06.夸美纽斯:泛智论,可以把有用的知识教给所有人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文化、思想领域,人权与神权、理性与信仰、现实与来世、科学与迷信、民主与专制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
夸美纽斯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及唯物主义感觉论思想。他肩负历史重任,力图打破旧传统的闸门,让适应新时代的新教育思潮汹涌奔流。但他并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常常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发表其教育观点。
夸美纽斯的各类著作共有265种。《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
其中,《泛智学校》是夸美纽斯以泛智论为指导,为其在匈牙利建立的实验学校所拟定的实施计划。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是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这一理论适应了弘扬理性、尊重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普及知识的民主精神。这一计划部分地被付诸实施,其中许多观点和措施成了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07.洛克:白板说
洛克(1632~1705)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学家。洛克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就像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十分柔软,一点人力就可以把它导入他途。幼儿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成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或涂抹,这一观点被后世称为“白板说”。
这个观点有其不全面之处,但也说明了儿童具有无限可能性并肯定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白板说”也反映出人生来是自由和平等独立的,人人都有平等受教的权利。
08.卢梭:自然教育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爱弥儿》是构思20年和撰写3年于1762年出版的不朽之作。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旧教育的失败,同时,积极地提出了建设新教育的系统的方案。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
“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
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这种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
卢梭对此进行了论证,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
09.爱尔维修:人的天赋智慧平等,理性和知识来自后天的教育
爱尔维修(1715~1771),系法国哲学家。生于巴黎医生家庭,曾在耶稣会的学院受过教育,1738年成为包税官。他看到社会不公,立志为社会谋福利,开始探讨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及教育等问题。1758年出版《论精神》一书,反对宗教和当时的统治制度,引起巨大反响。该书短期内印了50次,并译成欧洲主要文字。因教皇等人的反对,该书虽三次删改,仍被当众焚毁。
其《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写成于1767年,因怕受迫害而未发表。1773年一俄国人为其发表该书,但被禁止在俄发售。爱尔维修认为人的天赋智慧平等,人的理性和知识来自后天的教育,天才是教育的创造物,人人都应该有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权利。
爱尔维修认为教育万能,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变成什么样的人。爱尔维修反对教会干预教育,主张教育世俗化,用公共教育培养能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爱国主义者。爱尔维修主张重视科学教育和体育,使儿童健康、强壮,能真正享受幸福生活。
10.欧文:穷人要受教育
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8~1856)同时还是一位现代教育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验家。1824年去美国试办共产主义新村——“新和谐”村,结果失败。
在他生活的时代,英国的现代工业已发展起来,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他同时作为一位企业家,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的作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十分敏感。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已经远远超出其他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们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萌芽时期的教育反映的那些教育思想。
他认为,“必须拟定方法,使贫民子女受到最有用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德、智、体、行方面的品质,把他们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正是基于改造社会的目标和上述这样的认识,他举办了公共、免费和普及的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在小学里开设了比当时英国小学更广泛的课程,如本族语、算术、地理、历史、自然等,取消宗教课。
他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了起来,儿童根据年龄和体力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但禁止十岁以下儿童受雇做工,十岁以上儿童的劳动受到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六小时以下)。他还主张儿童学习一些园艺、农业、手艺和生产技艺。欧文的教育思想对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和后来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实践都有重要影响。
11.福禄培尔:神秘主义色彩的本性教育
福禄培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其教育理论以德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反映了他对于哲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把“统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万物的本质和原因,而教育的实质和任务在于帮助人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神的本质,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顺应自然进行教育。他以辩证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为一个分阶段的、连续不断的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发展的特点。
12.第斯多惠:完整的人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育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其中第一篇总论部分为他的手笔;第二篇专论部分则是合著(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师)的手笔,系有关各科教学法性质的论文。
第斯多惠反对德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他把“自动性”视为人的发展的主观基础,而以社会中的真、善、美为教育的客观基础,认为两者结合才算是培养了“全人”。
13.凯兴斯泰纳:有用的公民
凯兴斯泰纳(1854~1932)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研究了劳动人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即所谓“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的问题。
他的“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都是针对国民学校的,所完成的是同样的两项任务,即性格训练(灌输忠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和职业训练(训练能干的双手的职业教育),以便把学生培养成德国“有用的国家公民”,即把学生培养成既能为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惊扰主人安宁的伶俐工人。
后来人们把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看作德国工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之一,不能说和凯兴斯泰纳的努力没有关系。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4.蒙台梭利:创造性的潜力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
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她的主要教育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
15.罗素:自由主义的品格教育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927年,罗素和夫人布拉克在英国彼得斯费尔德市附近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名友前希尔学校,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
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16.马里坦:中世纪的教育传统
雅克·马里坦(1882~1973),罗马天主教哲学家,新托玛斯主义的主要代表。马里坦认为,近代(资产阶级)生活的混乱,是由人们对于灵魂以及道德和宗教的无知所造成的,主张“道德上的再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恢复”;要求继承中世纪的教育传统,把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以培养青年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他认为进步主义教育使学生很少受到“挑战”和“训练”,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从建立在失验的原则基础上的“悟性”和“直觉”开始的。
17.尼尔:儿童天生就是明智且现实主义
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1883~1973),英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1921年,与友人合作,在德国德雷斯顿的赫勒劳创办一所国际学校。1923年迁到奥地利的松塔贝格。1924年回英国,在莱姆里季斯的一座小山上继续办学,称萨默希尔学校。1927年迁至萨福克郡的雷斯顿。这是一所小型的实验学校,学生来自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南非、美国和加拿大等处,学生年龄一般在5-16岁。
尼尔认为,现代教育什么都错了。他称萨默希尔学校是一所随心所欲的学校,深信儿童生来就是明智的和现实主义的。“自由”是他的口号。在他的学校里,儿童可以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且自己管理自己。
他认为应该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学校应当放弃任何纪律和道德训练。上课是自愿的,儿童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它实际上是一所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18.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几个阶段
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2)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3)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4)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19.柯尔伯格:公正团体的策略
柯尔伯格批判了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道德教育哲学和以洛克为代表的文化传递论的道德教育哲学的两种错误,即价值相对论错误和自然主义谬误之后,在其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若干假设之上,建构了其道德发展的哲学。并从其道德发展的哲学,尤其是元伦理学的假设出发,以其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丰富的实证研究,确立了其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对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柯尔伯格基于其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道德讨论策略,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公正团体策略,首先,柯尔伯格的道德讨论策略吸收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意图凭借道德两难故事,通过习明纳式的道德谈话,激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他强调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不能采用直接说教和灌输的方法,只能采用引起道德冲突和不平衡的方法。
其次,柯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策略改造和吸收了柏拉图、杜威和涂尔干等的道德教育思想,它来自于教育实践和实验,并在实践、实验中不断检验和发展,意在通过师生的民主参与、通过公正的集体氛围,给学生提供各种角色承担机会,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学生们的道德责任。柯尔伯格公正团体策略的采取,说明他已经认识到道德认知发展的不足,而开始将道德发展的目的定位于实现道德行为。这种从单纯道德发展的认知取向向道德发展的知行取向的转变,即使尚不彻底,即使仍不能圆满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务实精神。
20.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传统的智商(IQ)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他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
(1)言语-语言智力: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音乐-节奏智力: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逻辑-数理智力: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视觉-空间智力: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5)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6)自知-自省智力: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7)交往-交流智力: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1.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杜威希望打造“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模式。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机会不受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