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为什么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大脑?肠寿=长寿?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只有“肠寿”才能长寿!”、“欲无病,肠无渣;欲长寿,肠常清!”……

随着全民保健的时代到来,肠道这个大器官也越发受到重视,来自商家的宣传标语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肠道吗?肠道作为消化器官,真的如此重要吗?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肠道的知识涉及多方面,今天就由海心来抛砖引玉,浅谈一下肠道。

一、 肠道家族知多少

肠道指的是从胃的出口(幽门)开始一直到肛门,中间的一段消化管,由小肠和大肠共同组成。简而言之,我们吃的食物,经由胃消化后,就会进入肠道,并开始进一步消化、吸收、浓缩,最终排泄。

其中,小肠是食物的第一关卡,包含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负责食物的精细消化。小肠含有多种消化液,其表面的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等结构共同完成了全部食物的精细消化,并将消化产物吸收运送至血液,成为供应我们身体活动的养分。

大肠指的则是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这些部分,它的功能则类似于“污水处理系统”,经过小肠吸收后的食物残渣在大肠被浓缩,一层层的吸收水分后就形成粪便,最终经直肠肛门排出体外。

简单了解肠道的组成与功能后,新的问题出现了,肠道究竟有多长?

二、肠道的“长”度

1、小肠

要说小肠是身体上最为狭长的器官,估计并不会引起异议。

小肠上端以十二指肠为起始,连接胃的出口幽门,下端由回肠结束,连接到盲肠,在成年人中,其全长可达5-7m。

要是以香飘飘奶茶杯底部的直径8cm为参考,相当于大约87、5杯香飘飘奶茶排列开来的长度。

小肠中的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粗的部分,之所以命名为十二指肠也恰是与其长度有关,传言其长度刚好与十二个横指并列相当。

但其实其全长大约25cm左右,大家可以测算一下自己的手指并列宽度,试一试能不能达到25呢?

空肠与回肠是接在十二指肠之后的部分,前段为空肠,后段为回肠。

不过,空肠与回肠的分界不清,并没有明确的“三八线”,因此临床中经常以位置作为界限来区分。空肠稍粗,位于腹腔的左上侧,长约2.5m。

之所以叫空肠是因为它具有较强大的排空能力,所以长期处于空置状态,故而得名空肠。回肠则大部分位于腹腔右下部,长度约3.5m。

2、大肠

大肠名字大,可在长度上要短得多,成人全长也就1-1.5m。别看大肠比小肠短很多,但在功能上也不遑多让。

3、盲肠与阑尾

盲肠为大肠的起始部,长约6-8cm,也是大肠中最粗、最短的一段。主要用来是容纳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其中的水分。

盲肠下端延伸出的一条如蚯蚓状的盲管结构,称之为阑尾,是盲肠的末端在进化过程中退化形成的,因此阑尾的长相、位置就极为随意,有长有短,有上有下。

一般来说,亚洲人阑尾长度常常在2-20cm左右,多位于右下腹部。因为阑尾是有一端是封闭的,而其开口又很狭小,所以经常被食物残渣、粪石、异物等堵塞,严重时就会发展为阑尾炎,引起急性的右下腹腹痛。

4、结肠

结肠又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段,其排列形似一个大写的“M”。

(1)升结肠

连接着盲肠,长12-20cm,是人体内的一个“反重力”器官,它会将盲肠送来的食物残渣向上送到横结肠去;

(2)横结肠

正如它的名字,横结肠与升结肠相接,横在腹部的中央,在重力的作用下呈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长40-50cm,在此处横结肠通过蠕动进一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粪便也就逐渐形成;

(3)降结肠

到了降结肠,终于算是顺流而下,代谢废物随着蠕动在重力作用下飞流直下,通过这个20cm左右的“瀑布”到达乙状结肠;

(4)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在身体中完成了一个S弯,长约20-70cm,因其恰似一个的“乙”字,故此得名乙状结肠,正因为它的这个形状,肠内容物也常在此堆积。

5、直肠

最后是直肠,作为肠道最末的一段出口,其长度约13-15cm。虽然名为直肠,但其实其中也有几个弯曲,接近肛门的位置还会形成一段膨大,也叫直肠壶腹,用来暂时存留粪便。

三、 关于“肠”度的那些误区

1、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比以植物类食物为主的亚洲人的肠道短?

错!目前尚无可靠的解剖学证据证明这一点。且饮食习惯的不同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具体的生理指标上,如血糖、血脂等,很难在短短几万年的进化中就让人体器官发生改变。

2、 肠道越长,消化能力越强?

实际上,两者并无相关性。肠道消化能力依赖于多种消化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以及小肠的机械运动。如果消化功能比较弱,可以先去医院进行检查,在没有器官病变的情况下,建议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多吃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并增加咀嚼次数。

3、 肠道越长,越容易便秘?

暂时没有科学依据。实际上,便秘和很多小毛病一样,都是有多种成因的,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多数便秘是由于胃肠蠕动的改变所引起的,也有观点认为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相关。

因此,短期便秘可能只是与当前的心理状态、精神压力、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多饮水、增加食物中的纤维含量和运动进行改善。

长期的慢性便秘可以尝试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较为安全的促排便药物改善。

如果便秘仍旧难以治愈,甚至伴随其他身体不适,应当及时就医,检查有无肠道梗阻类的疾病。

4、 肠道越长,越容易患肠癌

错!我们所说的肠癌通常指的是大肠癌,研究显示2014年我国的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达到37万例,约占全世界的26%,是毫无疑问的肠癌大国,但在肠道的长度上,全球人口都未显示出较大差异。

其实,大肠癌的发生与肠道的长度无关,主要与饮食、肠道的慢性炎症、遗传等因素相关。一般来说,食物中高脂肪食物占比过多,高纤维食物不足,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会更高。

且如果有直肠息肉、炎性肠病、肠道腺瘤或直系亲属,如父母中有结肠癌史的朋友会更易患肠癌,建议有以上因素的且年龄大于40岁的朋友,每2-3年进行肠镜检查,早诊早治,将癌症掐灭在摇篮中。

四、肠道健康小Tips:

1、若有大便性状、次数或颜色的改变时,应积极就诊肛肠科,主动完善直肠指诊、肠镜等检查。

2、 饮食结构合理,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规律并固定,在上厕所时建议不要玩手机哦。

4、不要随意应用减肥药物等促腹泻药物,扰乱肠道的正常功能运转,如有长时间的排便困难,可求助于医生。

(0)

相关推荐

  • 结肠息肉没切,变成结肠癌!从息肉到癌,究竟有多远?

    王女士今年78岁,近2周来间断大便带血,没有明显的腹痛,也没有其他不舒服.是痔疮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女儿不放心,带她来新华医院消化科就诊.王女士的女儿说,老太太2年前在别的医院做肠镜时发现有结肠 ...

  • 多天一次大便或一天多次大便,究竟哪个是肠癌,都要做肠镜吗

    人类经过无数年的进化,才有了今天完善的消化系统,食物进入胃部进行初次消化之后,随后到达肠道进行二次的消化和吸收. 当营养已经完全被人体所吸收之后,剩下的食物残渣和垃圾就会随着大便排出体外. 这一套复杂 ...

  •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肠寿”才可能长寿!

    肠道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生理功能趋于衰退,再加之服用各类药物,老年人不仅容易发生肠道功能障碍,还可能诱发其他器官系统相关疾病,因此保持肠道健康十分重要.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quo ...

  • 【健康生活】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肠寿”才可能长寿!

    肠道健康 CHANGDAOJIANKANG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生理功能趋于衰退,再加之服用各类药物,老年人不仅容易发生肠道功能障碍,还可能诱发其他器官系统相关疾病,因此保持肠道健康十分重要. 肠道是 ...

  •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必须要重视对它的保养!

    很多人认为肠道只是个吸收食物营养及排泄废物的脏器,随随便便地虐待它无关紧要.如果你现在还持有这个观点就大错特错了! (视频来自网络)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对肠道的认识也发现了巨大的变化.肠道在我们 ...

  •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能影响情绪

    原标题:悲伤时让你食欲下降,紧张时让你腹泻,这是咋回事?且听专家说--人体"第二大脑"肠道影响情绪 采访专家: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副主任中医师 丁曙晴 早上睡过头了,你慌慌忙忙跑到公 ...

  • 纽卫舒: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请关注肠道健康!

    纽卫舒专家指出:肠道与排便肠道不只是粪便通过的脏器,事实上,肠道拥有仅次于大脑数量的神经细胞,那就是我们的肠道,它被称为"第二个大脑". 纽卫舒告知: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神经传导物质 ...

  • 肠道——人体的第二大脑

    人体除了第一大脑之外,第二大脑就是我们的肠道,它和我们的吃喝拉撒都有关系,它同样具有我们大脑的思维和喜怒哀乐的功能. 肠毒 肠毒来自于哪儿 食物中产生:蔬菜中的农药,水果中的催熟剂这些东西在肠道里堆积 ...

  • “腹脑” 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古老的腔体生物拥有早期神经系统,这个系统使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为功能繁复的大脑,而早期神经系统的残余部分则转变成控制内部器官的腹部神经,这一转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在胚胎神经系统形成最早阶段,细 ...

  • 肠脑:人体的第二大脑

    肠脑是什么? 早期没有肠脑概念.后来泛指肠道壁下神经丛,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壁的组织中.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神经系统最早形成于腔肠动物,到了脊椎动物才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由于生存的需要,发展出 ...

  • 不便秘肠道就健康了?让“第二大脑”更健康千万别忽略它

    Blue poo: impact of gut transit time on the gut microbiome using a novel marker 作者:Francesco Asni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