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及“搨”“脱”的音义
台州话
程和平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拓”有两个读音。一个是“tuò”,“开拓”的拓,大家都熟悉;另一个是“tà”,“拓片”的拓,因为比较专业,了解的朋友不太多。
这里我们只谈“拓片”的拓。“拓”通常指用纸在碑刻或铜器等上摹印字画、图案,也叫拓印。拓印下来的纸片叫做“拓片”。“拓”,方言怎么读?不少朋友大致上按[ta]音,然后读得稍稍短促些。海门话有[t]音,也有短促的[a](所谓的入声)音,但是没有这两个音的组合。所以,从椒江老城区海门话来看,这个读音不算地道。许多人之所以把“拓”读成短促的[ta]音,是因为他们比较熟悉普通话拼读,而不清楚方言拼读规律。其实,“拓”跟宝塔的“塔”方言同音,与“压”“八”的方言韵母相同,但跟“百”的方言韵母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说,“搨”是“拓”的异体字。意思是说,“拓”以前也写作“搨”,现在以“拓”为正字。实际上,在宋元以前,“拓”“搨”的含义有明显区别:“拓”指在碑刻、青铜器上用墨等打拓复制;“搨”是“摹搨”,是将纸或绢等材料覆在真品上进行描摹复制,复制对象多为墨迹。因此,“拓本”和“搨本”不能混淆。宋元以后,这两个字逐渐混用,如今词典只将“拓”作为正字。
在台州方言里,“搨”有涂、抹的意思。如搨药水、搨粉、搨浆糊,又如“搨搨乌”(用黑色瞎涂抹)、“张面搨起猫样个”等说法。这种用法在江浙一带的方言里很普遍。《汉语大词典》引用了几个例证。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日,见人说北京扇子好卖,他便合了一个伙计,置办扇子起来。上等金面精巧的,先将礼物求了名人诗画,免不得是沈石田、文衡山、祝枝山搨了几笔,便直上两数银子。”清代用吴方言写的讽刺小说《何典》卷八:“那伙强盗已一拥进房,各人搨得花嘴花脸,手里拿着雪亮的鬼头刀。”
“搨”可以变调成为名词。如椒江老城区话“蛎灰搨”,指涂抹灰泥的工具,即灰刀。早年有位泥水匠邻居,外号叫“泥水搨”,意思是涂抹灰泥的人(方言一般叫“泥水老师”或者叫“做泥水个”)。
台州方言里,“搨”还指将食物平贴在锅中使受热或变熟。如搨饼、搨麻糍、搨食饼、搨荷包蛋(类似普通话的煎荷包蛋)、搨冷饭(也叫炒冷饭。“搨”侧重在锅底平摊开来,“炒”重点在离开锅底搅拌)。这种用法让人想到通用语里的“摊”字。“搨”和“摊”读音相仿、词义相近,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摊”,《汉语大字典》释义为:“烹饪方法,把糊状食物倒在锅中使成为薄片:摊鸡蛋;摊煎饼。”
《汉语大字典》中“搨”另有收缩、垂下等释义。如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搨翼,莫所凭恃。”唐韩愈等《斗鸡联句》:“头垂碎丹砂,翼搨拖锦彩。”《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二引徐铉《稽神录》:“见一虎垂头搨耳过去甚速。”这个意义的“搨”现在用“塌”字,如台州方言里的“塌鼻头”(椒江老城区话“头”字读变调,则指低鼻梁的人)。
宋代韵书《集韵》里有一条释义:“搨”,音答,打也。《集韵》里还有一个“搭”字,也有“打”义。这一用法台州方言里仍然保留着。
再来说说“脱”。在椒江老城区方言中,“脱”的常见读音是声母[t]和“雪”的方言音韵母拼合,跟“凸”字方言同音,有“取下、离开、掉落”等义。例如,脱鞋、脱衣裳、脱落水(掉到水里)、脱落下颌(掉落下巴,比喻说坏话会遭报应),脱格(因生病等原因身体严重消瘦)。书面语的例子有:脱离、脱落、超凡脱俗。“脱”还可作量词,如,一脱电石(一节电池),三脱头手电灯(用三节电池的手电筒)。
“脱”另一方言音读如“搨”。江浙一带多处方言这样读,近的如宁波,远的如上海。没赶上班车或者班车晚点,方言叫“脱班”(《现代汉语词典》里收有这个词条)。机会错过了,叫机会“装脱噢”;两头落空叫“两头脱”;皮肤蹭破了一层皮,叫“皮敲脱噢”;花掉不愿花的或没有预计到要花的钱,叫做“铜钿出脱”。还有,东西没拿稳、失手滑脱,叫“抲脱考”。
“脱”,《广韵》他括切,中古音拟测大致为[tua]的入声读法。这个字音在椒江老城区向着两个方向演变,于是就有了“脱离”的“脱”和“脱班”的“脱”两个不同的读音。
总而言之,在椒江老城区海门话中,“拓片”“搨饼”与“脱班”三个词语的首字,是同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