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报||王怡宁教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及报告规范

2021年7月1日,“拜耳影像学苑专家群上线日”学术活动在线上隆重召开。会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的王怡宁教授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及报告规范”为题做了精彩演讲。王教授从冠状动脉解剖学基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报告规范三个部分,详细讲解了CCTA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王怡宁

北京协和医院

了解冠状动脉解剖及影像基础

有助于CCTA检查顺利完成

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由左冠窦发出的左主干进一步发出两个分支,分别为前降支、回旋支,左前降支走行于前室间沟,回旋支走行于左侧房室沟。右冠状动脉起源自右冠窦,走行于右侧房室沟。

约85%的人群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由右冠状动脉发出后降支及左室后支。近8%的人群为左回旋支优势型,由左回旋支发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另有近7%的人群为均衡型,后降支发自右冠状动脉,左室后支发自左回旋支。

钙化积分是评估冠心病发生的重要指标。0分为没有钙化,1-10分为少量钙化,11-100分为轻度钙化,101-400分为中度钙化,>400分为重度钙化。钙化积分越高,说明冠心病发病风险越高。当钙化积分>400时,则不建议进一步做冠脉CTA检查,因为重度的钙化会影响对管腔的评价,管腔的狭窄可能显示不清楚。

CCTA是临床检查CAD安全可靠的

首选技术之一

冠心病(CA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死亡率居各种疾病之首。对于冠心病而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必要。CCTA检查已成为临床检查CAD安全、可靠的首选技术之一。

1. 关于CCTA的优劣势

相较于常规超声、核素显像等方法,CCTA在冠脉狭窄、心肌桥的检查,以及斑块分析上更具优势,也可用于心脏功能及结构的检查及评估。总体而言,CCTA具有无创、快速等特点,可做准确的形态学评价,具有一站式检查(同时进行功能评价)优势;同时,CCTA的劣势体现在对于钙化严重及有支架内腔的观察受限,图像伪影可能导致检查不成功,且为有辐射的检查。

尽管CCTA有一定不足,但目前,CCTA仍是大部分医院诊断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策略。CCTA可以减少在诊断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成本,也可以减少特定人群的临床评估总成本。

2. 关于CCTA的适应证

尽管CCTA在我国应用多年,但在扫描适应证、扫描方式及对比剂使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

适应证方面,我国指南推荐CCTA主要适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包括可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冠脉评价、急诊胸痛患者的冠脉评价、心肌核素等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冠脉评价、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随访、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等;也可用于心脏结构/功能的评价,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包病、心脏占位等。

3. 关于CCTA的扫描规范

CCTA对于设备、操作者、患者检查前准备等方面,均有严格要求。

由于心脏不停跳动的功能特殊性,想要实现CCTA成像检查,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是考量CT检查设备是否合适的重要标准。目前推荐采用64排及以上、球管旋转时间达到或低于350ms、具有亚毫米级空间分辨率的CT设备。

除了对设备的要求,CCTA检查还对检查相关操作者有一定要求,要求检查操作者(护士、技师)及诊断医师经过标准化培训后才可进行相应检查。

此外,应做好检查前患者准备,例如对患者心率情况进行评价,对患者进行屏气的训练,可使用硝酸甘油,并排除检查禁忌症等(图1)。

图1 CCTA检查前的患者准备

4.  CCTA扫描方案的选择

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选择适合患者的心脏扫描方案。CCTA扫描参数设置需要依据患者体重、心率和心律以及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等来设定(图2)。

图2 基于患者体重和心率,个体化扫描模式的推荐流程图

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适用于相对慢及稳定心率的患者,具备智能前瞻技术,可自动识别心律不齐,与回顾性门控比较,最多可降低90%辐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可全时相采集,冗余数据较多,可进行心电编辑,与前瞻扫描相比,辐射剂量较高;Turbo Flash扫描模式,即前瞻大螺距扫描,0.2s即可完成扫描,辐射剂量极低,<1mSv。

此外,在对比剂的使用方面,建议依据患者的体重选择合适的碘流率。技师应该准确把握患者体重,以及预估的采集曝光时间,确定合理的对比剂用量(表1)。

表1 根据患者体重推荐的不同浓度对比剂的注射流率

5.  CCTA的图像后处理

对于原始图像重建而言,建议使用最薄的层厚、尽可能小的重建视野重建图像。关键是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呼吸心率等)选择最佳的图像重建时相。图像后处理原则包括:

对于慢心律的患者,选择舒张期重建图像;

对于快心率患者,则可选择在收缩期重建;

对于心率不齐患者,则建议选择绝对时间多时相重建;

若单时相图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则将多时相图像相结合;

对冠脉支架及管壁钙化重的患者,可使用高清薄层重建图像观察管腔情况

目前,有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T)、曲面重建(CPR)、多层面重组(MPR)四种图像后处理的方法及标准体位。MIP和CPR图像利于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CPR重组图像经血管中心,可直观显示管腔和斑块关系。VR图像立体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外形或心外结构,但不建议用于评估狭窄程度。另外,建议对上述图像进行综合评估。

CCTA报告的书写

规范化、标准化是关键

国际心血管CT协会(SCCT)、美国放射学院(ACR)等联手发布了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制度(CAD-RADS),我国共识亦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CCTA规范化报告要求,报告包括10项具体内容:

图3 CCTA报告规范内容

推荐使用SCCT 2014年发布的18段冠状动脉分段体系。此外,根据CT值水平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类:软斑块(<50 HU)、纤维斑块(50~120HU)和钙化斑块(>120HU)。同时应对易损斑块进行评估,其主要CT特征包括4点:血管正性重构、点状钙化、低CT值斑块和餐巾环样征象。

图4 CCTA易损斑块评估

推荐依据CAD-RADS标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规定0(无狭窄)~5(至少一条动脉完全闭塞)的分类范围,再根据分类进行处理;修饰符S(支架)、G(移植)和V(易损斑块)用来更好地描述动脉。具体狭窄程度分级、报告与数据制度分类见下表(表2、表3)。

表2 国际心血管CT协会管腔直径狭窄程度分级量表

表3 稳定性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分类

总结

最后,王怡宁教授总结到,冠状动脉CTA检查应该严格把控适应证,使用规范、合理、高效的CT扫描技术和方案,规范、标准化图像后处理,完善提供诊断信息。最新冠状动脉CT报告指南强调规范化诊断、格式化报告,并遵守冠状动脉疾病报告与数据制度(CAD-RADS)。

PP-ULT-CN-1454-1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沟通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