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人力车夫,每个人都在用力活着,只是谁也没逃出轮回
听到这么一句有趣的话,最好的作家就是最好的演员,莎士比亚在神父眼中是教堂的文书,在船长眼中是水手,在贩马商人眼中是马贩子,只因为他写任何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
老舍笔下的人力车夫就是如此,《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和现在的很多青年作家的作品不同,《骆驼祥子》看似写祥子的悲惨命运,实则是反映人力车夫的命运。
人力车夫是存在于近代中国将近一百年的一个职业,在百年前的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人力车夫,他们拉着小车行走在大街小巷,如牛马般拉着车子前行。
在老舍的笔下,人力车夫有三类,一类是年轻的,20岁到三十来岁的;一类是三十岁以上的,说老不老,但也没有什么力气的;还有一类是四十岁以上和二十岁以下的,人力车夫中最为悲惨的一类。
年轻的,20岁以上的就是祥子这样的,人力车夫中最好的一类,他们的车是漂亮的新车,想什么时候出车就什么时候出车,想什么时候收车就什么时候收车,在固定的路口等着,有时候会白耗一天,有时候一趟就是一两块。
这一类年轻车夫最好的是在东郊民巷拉长趟的,这些人拉的是洋买卖,什么英国兵、法国兵都是他们拉,他们不穿车夫专门的坎肩,穿的是长袖小白褂,白色或者黑色的裤子,脚腕系着细带,看起来就非常精神,可惜的是,祥子虽然也很精神,可是他不会讲价,也不会说外国话,拉不了洋买卖。
30岁以上的一类,他们在人力车夫这个行当干了至少七八年了,大多已经成家。到了这个年纪,他们的力气已经大不如前,但还有些力气,而且资历又老,在人力车夫当中还算有点体面。
只是因为家庭的缘故,他们没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那样闲散,大多数人晚上还会继续拉车,他们拉的车也是八成新的车。可是他们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迟迟早早要累倒在路上,老舍有一句话很传神,他说:
'他们也许拉一辈子洋车,而一辈子连拉车也没出过风头。'
30岁的这些车夫,过个几年,就成了四十岁的车夫了,也就是最差的一类车夫,他们力气耗尽,常年累月的拉车,已经到了生涯的末期。可是拉车这个行当不是那么和谐的,不说内部竞争,就是那些雇主们,他们也都希望自己雇佣的车夫是年轻力壮的,40岁以上的车夫为了显示出自己还有能力拉车,总是喜欢摆谱,用仅存的资历来显示他们的地位。
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尊严,总是各种做派,比如拉车的姿态,老舍在书中写道:
'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老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
这些车夫在私底下也会叹息,他们不是不服老,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哪一天就倒在了马路上。
相比于40岁以上的,最悲惨的还要说20岁以上,十一二岁的,他们拉车早,在身体还没有长成的时候就开始拉车,等到20来岁,因为早年消耗太严重,身体早就垮了,他们是真的在拉车这一行当都没有风光过。
祥子是18岁进城的,他父母去世了,地也没有了,就进城讨生活,第一年的时候,他做各种事情,只要是卖力气的活,他都没有落下过,最后他觉得拉车最有前途,上限高,就开始拉车了。
19岁开始拉车,他当时就有了一个梦想,有自己的一辆车。看过《骆驼祥子》的朋友应该知道,祥子卖过三次车,但都因各种原因,车被弄丢了。
当时一辆车一百多块钱,祥子从19岁的时候开始存钱,直到22岁,他才攒够了一百块,买了一辆车。
读《骆驼祥子》,感觉就像当了一次人力车夫,而老舍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曾经就当过车夫,他笔下的这三类车夫,如果没有当过车夫,怎么会写的这么细腻,这么栩栩如生。在写祥子第一次拉车的时候,祥子脚踝肿了,这是因为他刚开始拉车,脚还没有跑开,这一段的描写,好像这就是老舍自己经历的一样。
老舍笔下的人力车夫,是当年人力车夫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老舍,或许人力车夫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存在一百来年的名词,而不会有人知道,干这一行当的人是多么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