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崩漏] 中医疗法

崩漏乃妇科血症,系妇女子宮出血。崩为急性,漏为慢性。李太素曰:“崩为急症,漏为缓症”。崩者如山嶽崩颓,经血忽然大下,为“血崩”或“崩中”;漏者如屋顶漏水,经血淋漓不断,为“经漏”或“漏下”。崩与漏虽症状表现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相同。在病变过程中,崩漏常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则气血大衰,转变成漏,久漏不止则病势日进,转变成崩。即所谓“崩者漏之甚,漏者崩之渐也。”其病因属虚属火者多,属寒者少。李太素曰:“崩必由火热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之极,血热沸腾而然,漏则由房劳过度,伤损冲任二脉之气,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其本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时漏泄。”。李东垣曰:“脾统血,肝藏血,妇人血崩,多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经。” 足见崩漏之源多属于虚和热,其间也有因寒而得者,不外肾阳不充而中气衰陷之故,亦为虚也。

治疗原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即治崩先治标,治漏应从本。崩漏出血期间,噻流与澄源交叉并用。除止血、清热、益气外,治崩宜固涩升提,不宜辛温行血动血;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收摄。噻流乃治标, 澄源是辨证求本。《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复旧乃善后之法,以防崩漏复发也。

辨证施治

气虚型:气血虚弱,血海不固,骤然血崩,下血甚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而质清,面色苍白或虚浮,精神疲倦,气短懒言或四肢不温,飠欲不振或大便溏,唇、舌色淡,面色少华,舌苔薄白而润或舌体胖嫩,或舌边有齿印,脉虚大或细弱。

治则:益气摄血,升阳固中。

[方药] 固本止崩汤加味:人参10g、黄芪50g、炒白术30|g、升麻10g、柴胡10g、熟地25g、当归15g、三七粉(一次)3g、姜炭6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气虚崩漏。

血热型:骤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不断,血色深红质稠,烦躁不寐,头晕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脉大而数。

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清热固经汤:生地、地骨皮、牡蛎粉(先煎)、阿胶(蒲黄炒,烊化冲服)、地榆、生藕节各15g,炙龟板(先煎)24g,栀子、黄芩、棕榈炭各9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热崩漏。

按语:热盛口渴加:麦冬,花粉;气虚加:沙参 太子参等。如证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等,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去煨姜加益母草、炒蒲黄、血余炭、酷炒香附以止血、活血、调气。

血瘀型:漏下淋漓不止或骤然下血甚多,色紫黑而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苔正常或舌质暗红,舌尖边有瘀点(紫色),脉沉涩或弦涩。

治则:活血止血。

[方药] 逐瘀止崩汤:川芎6g、三七(冲服)3g、没药6g、五灵脂6g、丹皮炭6g、炒丹参6g、炒艾叶6g、阿胶(蒲黄炒)6g、乌贼骨12g、龙骨18g、牡蛎18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瘀崩漏。

经验方

[方一] 益气固冲汤:黄芪50g、炒白术30g、升麻10g、柴胡10g、煅龙骨 (捣细先煎) 25g、煅牡蛎30g(捣细先煎)、山萸肉(去净核)30g、生杭芍12g、海螵蛸(捣细)12g五倍子10g、茜草12g、紫珠15 g、仙鹤草30棕榈炭15g,三七粉(一次)3g(药汁冲服)。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气虚崩漏。

[方二] 固冲汤(张锡纯):生黄芪18g,炒白术30g,锻龙骨(捣细先煎)24g,锻牡蛎(捣细先煎)24g,山萸肉(去核)24g,生杭芍12g,海螵蛸(捣细先煎)12g,茜草9g,棕榈炭6g,五倍子(研末冲服)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气虚崩漏,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虚大或弱。

按语: 本方可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等属气虚者。出血过多,有阳脱者,加重黄芪60g,并加人参10g、制附子15g;偏热者,加生地30g;偏寒者加制附子6~10g;大怒伤肝而至崩者加柴胡6g。若服两剂不愈,去棕榈炭,加阿胶(另煎同服)20g;服药感觉热者加重生地用量 。

[方三] 固本止崩汤:党参15g,炒白术30g,生贯众30g,生地榆30g,生白头翁30g,仙鹤草20g,当归10g,白芍10g,生、熟地各15g,川芎6g,茜草10g,炒蒲黄10g(包),龙葵20g,云南白药0.3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清热凉血,固本止崩。

主治:血热崩漏。症见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属血热妄行者。

[方四] 安冲汤:生黄芪18g,炒白术18g,生龙骨(捣细先煎)18g,生牡蛎(捣细先煎)18g,生地18g,生杭芍9g,海螵蛸(捣细先煎)12g,茜草9川续断12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女经多延长,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

[方五]加减当归 补血汤:当归(酒洗)30g 人参9g,生黄芪50g,三七(研末)9g,霜桑叶14片,炒白术15g,五味子3g,麦冬9g。

用法:水煎服,日服三次;三七粉用药汁分3次冲服。

主治:老年血崩,出血不止,病势危急。

[方六] 归脾汤加减:人参5g,白术9g,云茯苓6g,当归9g,黄芪10g,炒酸枣仁9g,柏子仁9g,元肉9g,远志9g阿胶9g,地榆炭12g甘草3g,广木香3g,米醋200g。

用法:水煎,醋为引,食远服。

主治:脾虚崩漏,面色苍白,嗜卧不眠,口干舌燥,四肢无力,脉象无力、虚弱。

药物加减:虚热加栀子、柴胡,腹疼加延胡索、香附。

单方

[方一] 龙葵15-50g,煎汤顿服。治崩特效。

[方二] 小公鸡(350g左右)1只,三七10g。

用法:将公鸡拔毛、去内脏肠杂后,将三七放入肚内,放砂锅内蒸烂。空腹食之。

[方三] 桃树下虫便,炒炭研末,每服3~5g。特效。

[方四] 阿胶15g、艾叶炭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0g、地榆炭12g、荷叶12g。

用法:每剂煎三次,将三次药液混匀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忌食辛辣食物,一般6剂见效。

   阅读(185)评论(0)
上一篇: 中药配伍须知下一篇:白血病中药方
(0)

相关推荐

  • 【名医 崩漏 功血 8方】

    补益冲任汤(何任) [组成]小茴香3克.炒当归9克.鹿角霜6克.女贞子12克.沙菀蒺藜9克.党参15克.淡苁蓉9克.紫石英12克.枸杞子9克.旱莲草9克.补骨脂12克.淡竹茹15克 [用法]每日1剂, ...

  • 名医高效良方——崩漏

    今天 崩漏,古谓:"经乱之甚".同属不规则子宫出血.凡经血量多而阵下,大下为崩,量少而持续不止,或止而又来,淋漓不断为漏.二者或有先后转化,故统称为"崩漏".本 ...

  • 【道 | 术】名老中医验方选(二)

    痛经艾附丸(蒲辅周) [组成]艾叶.四制香附等分 [制法]共研细末,红糖熬膏为丸. [用法]每次服9克,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 [功能]温经理气止痛. [主治]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 ...

  • 【王云铭:妇科方】

    王云铭,男,1918年10月出生,山东省淄博市人,文化程度大专.早年拜师王瑶潭.纪翱臣著名老中医学徒.1942年9月天津国医专修学院函授部毕业.现任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曾亲自编写&l ...

  • 妇科崩漏医案两则 – 经方派

    婚嫁在即 崩中急挽 作者/林朗晖 崩漏为妇科多发病,然而闺女患之却不多见. 余于1979年10月,随医院医疗队赴某县医院进行医疗工作,临将结束之际,适有城关镇一吴姓闺女,24岁. 3个月来月经量多如注 ...

  • 从寒论治,温经汤疗妇科崩漏、带下的经验与感悟分享

    从寒论治,温经汤疗妇科崩漏、带下的经验与感悟分享

  • 断红穴--妇科“崩漏”要穴

    断红穴--妇科"崩漏"要穴 实践派 今天 断红穴因其能治疗崩漏下血,具有显著的止血效果而名之,是近人发现治疗崩漏的经验穴. 断红穴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即八邪中的上都穴位,针之可 ...

  • 妇科‖崩漏

    ​还有妇女崩漏,来月经的时候那个量普通的,就是正常的,量超级大像崩山一样,一次性是普通人的五倍,十倍的都有,血止都止不住. 我告诉你们归脾汤加大黄炭(大黄炒炭),一吃下去崩漏再严重的都立马止了. 效果 ...

  • 中医妇科 | 子宫肌瘤的中医疗法

    中医将本病归于属于"癓瘕[wēijiǎ]"的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外牙侵袭:或气虚,血行不畅:或痰湿阴滞,或阴虚,均可导致瘀血内阻,瘀阻胞宫日久成癓. ...

  • 【程门雪遗稿:妇科崩漏篇】2

    前言:程门雪(1902-1972):字九如,有壶公.蒲石山房.书种庐.晚学轩.补读斋诸号,婺源人.十六七岁时为名医汪莲石受业弟子,后又拜入丁甘仁门下,1921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其学术思想,融张 ...

  • 【妇科崩漏三法——将军斩关汤】#妇科#1...

    [妇科崩漏三法--将军斩关汤]#妇科# 1.止血不忘化瘀: 2.固冲任不忘滋肝肾: 3.统摄经血不忘补脾益气! 盛赞一方,将军斩关汤:大黄炭壹钱,生.熟地,蒲黄炒阿胶,茯神,焦谷芽各叁钱,仙鹤草陆钱, ...

  • 妇女之崩漏中医医案

    人 杨某某,女,35岁,江西丰城荣塘人,于7月28日初诊.患者自述近半年来月经无定期,月经期延长,或每月两行,量时多时少,多则如涌,少则淋漓不断,每次月经后面色苍白而神疲倦怠. 经丰城某医院妇科检查, ...

  • 李孔定老先生:妇科崩漏带下,强烈推荐这个良药、好方!

    华医世界 图*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李孔定老先生 带下.崩漏是妇科临床非常常见的两种疾病. 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李孔定老先生将带下病分为"脾肾不足兼瘀"和"湿热.湿毒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