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阅读方法 实现读写共生

魏清凤

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上,虽然教师在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但在教学环节上,教师更多的还是将二者区分开来,即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再通过练笔的形式进行书写。这样虽然达到了读写的目的,却没有以读促写。因此,教师要改变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法,从而实现读写共生。

一、品读模仿,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对文本的解读上,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却忽略了“教材就是一个例子”的作用。在课后的“小练笔”中,经常有“模仿写”这一环节。模仿,便是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教授的一种能力。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便会模仿,模仿是人的本能。教师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本能,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

如《穷人》这篇文章从人教版一直延续到了统编版,一定是有它特殊的魅力。教学时,如果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对渔夫和他妻子善良的解读上,就势必会让这篇文章失去许多研读的色彩。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环境来描写特殊的人,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抓住“丈夫清早……感到心惊肉跳”这一句,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在整篇文章当中是十分经典的。首先是静态的环境描写。描写了家中的摆设、干净的厨具,这些都表明了渔夫妻子的贤惠,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其次描述环境即是描述人。在呼啸的海风声中有沉睡的孩子,此刻的安详与宁静是许多富贵人家都期盼的。最后是动态的环境描写。屋外有呼啸的寒风。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渔夫依旧在外捕鱼,体现了渔夫的刚毅,也让我们对于家中的男主人充满期待。学生读到这里时会想,能够让妻子这么贤惠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丈夫?这么温馨的家会有一个怎样的男主人?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并非只能够反映环境,还能够反映人的心理、人的性格。此时,再让学生去模仿环境的写作,学生便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通过环境描写来写人。

二、琢磨细节,揣摩方法

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琢磨的细节,学会这些细节描写,会让学生的习作更加丰富,而这就需要通过课堂上的“刻意练习”来达成。

如在《少年闰土》一文中,鲁迅先生介绍了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闰土。在阅读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闰土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以“如何描述自己的一个玩伴”为教学目的来带领学生琢磨细节,寻找描写人物的方法。这篇文章的开篇就吸引住了我们,但许多教师在讲述时,会将“开篇烘托气氛”“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等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讓学生去学习。这些都是教师站在自己思维角度下的分析,学生是无法理解这么多内容的。在六年级学生的眼中,闰土是怎样的呢?他们觉得闰土很酷,会在沙滩地中抓猹。所以我们可以从儿童的思维角度来为学生讲述这一堂课。学生看到这么酷的一个男孩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想问:这个男孩叫什么?是谁啊?从哪里来?鲁迅先生就像是在现实中与人沟通一样,在文章中一一做了解答。在讲述这一课时,着重点不能够放在生硬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上,而是要让学生关注到鲁迅先生是通过怎样的顺序介绍闰土的,在写作中,自己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些小细节来介绍玩伴,从而学习到好的写作方法。

三、激发想象,仔细感悟

许多教师在读写结合时,会告诉学生“你就要这样写”或是“你不能那样写”,久而久之,学生虽然可以写出一些“美文”,但却缺少了许多孩童的想象。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生活灵敏度。

如《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一段,俨然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仔细感悟这一段,再仿照课文的形式,在生活中也创编一首这样的小诗,然后看看谁的小诗生动又充满意境美。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小诗。这样的读写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又从文中之美延伸到了生活之美,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想象,提升想象水平。

四、因势利导,拓展延伸

停留在表面的阅读是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

如在教学《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一课时,在课前游戏环节,笔者就给学生播放孩童玩耍的照片:烤地瓜、抓鱼、玩套圈圈、跳大绳等,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在课堂教学环节,在指导学生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时,引导学生理解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是温暖的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这种感觉依然在,但是童年却不在了。所以,笔者让学生试着运用第四自然段学到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童年趣事中的一个片段,要求像作者一样,选取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个画面,抓住细节,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结尾让学生模仿原文。例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那一件               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我是多么想念美好的童年啊!通过这样的引导,实现阅读到写作的延伸。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从而实现了对课文的有效延伸。

五、读书笔记,切实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灵感迸发,如果不用笔记下来就很容易忘记,所以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后懂得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思考,如:故事情节是否合理?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引人入胜?引导学生多探究文章,这样在阅读与写作时,才会知道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书写。

如在教学《白杨》这课时,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明白了这篇课文的主旨,也产生了许多的想法。对此,笔者让学生在摘抄本“书海泛舟”上写下简短的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阅读课文时喜欢的语句或者产生的想法。有的学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想起了爸爸在外面辛苦工作,为的就是撑起整个家;有的学生写下了长大以后要成为一名军人,像白杨树一样挺拔,好好守卫祖国的想法。学生在“书海泛舟”上及时记录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能够通过读书笔记寻找写作的素材。

总之,统编版教材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贴合了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习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通过品读模仿、琢磨细节、激发想象、因势利导以及读书笔记等形式,真正让阅读落到实处,发挥效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实现读写共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