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遗老,竟然用这种方法,与李自成以及清王朝不共戴天
李自成大顺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逼死几个皇后妃子、刀砍几个公主、送走几个皇子之后,带着个老太监上吊自杀。明朝就算是亡了。
一朝之亡,总有遗老遗少。
他们不愿与新朝合作。
咋办呢?
有的就反抗了。明末清初,这样的人,不绝于道,直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用明朝的纪年,是永历三十七年)窝在台湾的郑克塽在老臣冯锡范的带领下,投降清朝。大规模的反抗,才告一段落。但后来,又有各种或大或小的起义,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当然,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北上复明,更是千古话题了。
有的呢,不反抗,就自杀。甚至,是全家老少一起投水的,跳火的。可谓悲惨。
另外一些呢,说白了,还是有些惜命。当然,用更温和一点的话讲,他们希望留着一条命,写下那段风云突变中自己的经历,给后世留个念想。
于是他们的不合作,就显得比较有趣了。
古话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变更。名字呢?也是父母娶的,一般来说,也不会变。所以,为了显示他们与闯贼、清妖的不共戴天,他们就在自己名字上想办法作文章。
有个叫李嘉兆的,在甲申之变后,给儿子写了封信,说我们的始祖啊,做的是理官,所以,我们便以理为姓——类似的姓,还有司徒啊、司空啊,所以,他所言非虚,不是在穿凿附会——后来因为理与李同音,便也有写成李的,我家便是这种情况——想来,是唐朝时改的吧,跟皇上一个姓,倍有面子——现在,先皇帝死社稷,而贼乃李氏,吾忍与贼同姓乎?吾子孙尚复姓理氏——按着他这种逻辑,唐末姓黄的人,应该改姓;清末姓洪的,也要改……
再来说个不与清朝合作的。
此君叫薛寀。他说,满清来人,不让我们戴帽子了,所以,我“寀”字的宀,是不能要了。又剪发,所以留下的“采”字顶上那一撇,也不能要了。只留下一个“米”字,以后,请你们就叫我薛米吧——对免冠剃发之政策,极尽嘲讽。
也许,你看到这,要笑了,他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哦。
然,莫以为他们是原创,早在宋亡之后,便有个姓郑的名士,将自己名字改成“思肖”。肖是繁体趙字的一半,他不敢直接说思赵宋王朝的赵,就改成思肖。其心思之缜密,也足让人感慨不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