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徐达送蒸鹅这件事上,不要再抹黑朱元璋了
徐达怎么死的?
病死的。
什么病?
背上长疽。
毒疮怎么会死人?
因为朱元璋给他送了一只鹅……
列位,说起徐达之死,很多朋友就记起了这则谣言。
一、谣言从哪里来?
清朝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里,有这样一段论述。
《明史》立传多存大体,不参校他书,不知修史者斟酌之苦心也。如《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明史》在写人记事之时,只抓住主要矛盾,其实无关紧要的小事。就不写了。而且,有些书他们也不参考,比如,《龙兴慈记》里的这一条。
赵翼是理解《明史》编修人员苦心的。因为很多事情确实荒诞,干嘛要记得正史里去呢?
所以他写到——
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
徐达没有善终,这纯粹是江湖传言,民间故事,没有事实依据的。
也就是说,本来他是要驳斥这种说法的。他哪里会知道,后人竟然越传越神,很多电视电影里,都有吃鹅的情节啊。
(吃鹅 剧照)
他本意是辟谣,结果却成了谣言的源头。
为何说他是谣言源头呢?他引用的不是《龙兴慈记》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于是我找到了《龙兴慈记》。
此文是明朝王文禄所写,他做了一阵小官,却因事罢职,从此闲居。嘉靖三十年(1551),他写下了这篇加上标题和作者也就3000字的文章。
前言里说——
自幼闻慈淑母氏言国初遗事,子虽幼,喜问以故始末甚详。惜岁久多忘也。盖外祖陆公源生国初时寿逾耋,好学多闻,授母氏,母氏授予,予今几艾母氏违养已十有三秋。追书幼闻,恍然如覩。悲哉,邈矣。忘者曷能尽书邪?
说的是,小时候听母亲讲明朝开国时的故事。而母亲又是听她父亲讲的。外公活了八九十岁,见多识广,很多事都记得。现在母亲离开我也有13年了,我想把她曾讲过的事记下来,可很多都记不清了呀——能记多少就记多少吧。
有朋友要急了,你就说他文章里关于徐达是怎么记载的吧。
我得告诉你,他书里根本没记这件事啊。
要么就是赵翼搞错了,其实是从别的书里看到的。
要么就是他生活的乾隆嘉靖时代,这句话还有;但后来没有了。
不过,联系到他在《二十二史札记》里颠三倒四也不止一处,所以,我觉得是他搞错了。
有朋友会骂我了,你直接说根本没有这句就是,干嘛拉拉杂杂写那么多?
不急。因为下面还会用到这篇资料。
二、谣言只有一个出处吗?
虽然赐鹅之事并非出自《龙兴慈记》,但此说不止一处。
与唐伯虎齐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祯卿在其《剪胜野闻》里这样记载——
徐魏国公达病疽,疾甚,帝数往视之,大集医徒治疗。且久,病少差,帝忽赐膳,魏公对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医工逃逸。未几,告薨。亟报帝,帝蓬跣担纸钱道哭至第,命收斩医徒。夫人大哭出拜帝,帝慰之曰:“嫂勿为后虑,有朕存焉。”因为赒其后事而还。
说的是徐达毒疮,治了好久,稍有起色。朱元璋忽然赐膳。徐达流着泪当着使者的面吃完了。使者走后,他让医生们快逃。很快,徐达死,朱元璋假装伤心,把锅都甩给了医生们……
但是,在这个记载里,并未说明赐的是鹅。
而且,《剪胜野闻》“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乃是小说家的写法。
三、《明史》怎么记载徐达之死的?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从《明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确认两件事。
其一,徐达确实背上有毒疮。
其二,朱元璋对他之死,伤心不已。
那么,朱元璋与徐达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
《明史 徐达传》第一段写得很明白。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
一、他们是老乡;
二、徐达很年轻时就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三、朱元璋受排挤时,徐达带头不离不弃跟他走——正确的道路——当然,正确与否,是马后炮,当时是生死未卜之途,但他义无反顾的去了。
这些关系加上徐达为明朝立下的赫赫战功,使得朱元璋对他十分看重。而徐达亦很会做人,谨守臣子本分,很得皇帝欢心。
四、《龙兴慈记》里怎样记载他俩的情意?
此文中根本没有写朱元璋赐“毒药”,反而把两人写得情深竟重。
武宁达疾亟,圣祖幸其第。至榻前问之。(徐达口)占二句曰:闻说君王銮驾来,一花未谢百花开。盖讽待用英贤之众恋主之思乎?
执圣祖手不放,圣祖曰:卿欲朕紧掌山河?达就榻上叩头。勉主之忠乎?
呜呼!君臣始终两得之矣!
前面了也不难懂,关键是最后这句——君臣始终两得之。
文中还记载,朱元璋请“高僧宗泐(音:乐)拜表上天宫”,去了三天。回来后,朱元璋问他看见了什么。他说见了胡惟庸及蓝玉案中被杀的那些人。
又问还见了什么,他说,“徐太傅坐龛子中。盖武宁达也。问又何见也。曰:娄宿现形”。
也就是说,他到天宫,见到了坐在神龛里的徐达。而且,星座亦不利。于是,徐达“俄疽发背崩”。
(剧照)
我们知道,宗泐没可能上天宫,但他可以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说他心里所想的。
明初胡蓝两案,必是朱元璋难放下的;而徐达正病着,去不久了,这也不是秘密。所以,宗泐才会编出这样的话来。让朱元璋觉得自己真是通天入地的高僧。
还真被他猜着了,徐达果然不久病死。
当然,这故事也可能是后人编的。但并非胡编乱造,而是符合朱元璋时代的情境。也即,徐达在他心中地位很重。
五、为何会出现这种谣言?
从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赐膳还是赐鹅,都是不靠谱的。徐达死时在北平,身在南京的朱元璋,哪里能像徐祯卿说的那样,数次去探病呢?
他们为何会造个锅给朱元璋背呢?
一是文人好猎奇。有趣的传言,他们喜欢记载。而读者亦好猎奇。越是八卦啊宫闱私隐啊,越传得快。
二是符合人们对朱元璋的观感。
我们知道,尽管明朝很多书都把他称为明主圣君,但他大杀功臣,株连甚广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这个没法回避。
既然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大功臣都能不得好死,那么,给徐达送只“大发”的蒸鹅,使病情加重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是他们真的确实有些矛盾啊。
《明史》记载,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征召高僧到京,谈经论道,赏赐无算,不亦乐乎。绝大多数大臣不敢逆龙鳞,“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陈汶辉在奏折中写到,“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他说,自古以来,皇帝们都不会让和尚杂处在官绅里,互相称兄道弟。而现在却这样了,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功有德的老臣们颇为失望,都想着退休算了;而不安好心的和尚与奸佞更加无所顾忌,谗言离间。导致刘基、徐达、李善长、周德兴他们都因此被诽谤,被猜忌。只怕他们的命运,离萧何、韩信——当然主要是韩信——也不远啦。
(剧照)
从此可知,和尚们挑拨之下,朱元璋竟然对这些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都起了疑心。
我们又知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不是和尚们猜到朱元璋的本意,又怎么敢说这些话呢?毕竟,你来了才几天?他们是几十年的老关系啊。
所以,起了疑心并不准确,应该是加重了他的疑虑——这种疑虑,其实是人之常情。只要有人与人的交往,就总会产生的。
六、简单总结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
明初朱元璋与功臣间的种种恩怨,种下了谣言的种子。最初在民间产生了传说,之后被文人们记载。这种记载又加速了谣言的传播。明亡之后,清朝编《明史》,未将这些荒诞之事列入。但因人的好奇心,往往懒得对之进行辨析,只要好玩好看就拼命传。
赵翼对这种情况不满,想要正本清源,哪里晓得,因为他的书,这件事反而更为人所知,他的初衷被人有意忽略,断章取义地将这个故事加以传播,最终导致朱元璋这口大锅,越背越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