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两次,50岁和母亲同住:母子间的「情感吞没」,是如何毁了一个人的?

《金锁记》:曹七巧

张爱玲写过一篇中篇小说《金锁记》。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里面这个性格有些复杂的女主人公:曹七巧。
这位曹七巧是谁?
她是姜家二奶奶,长安和长白的母亲。家里本是开麻油店的。由于姜家二少爷是个残废,无法与做官人家结亲,便娶了七巧做正房。丈夫的残疾,造成了她常年的性苦闷。于是,她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作为爱慕对象,但是姜季泽也拒绝了曹七巧。
在小说中,张爱玲写道: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用了“劈杀”这个词,描述了一个家庭中最亲近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七巧是这样对待儿子长白的。先是在她的诱惑下抽上大烟,后又使儿媳芝寿被逼绝望,悲惨地死去。而后扶正的娟姑娘,不到一年吞鸦片自杀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情不自禁的怀疑,这是亲生的吗?如果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为什么这么做呢?
《金锁记》里曹七巧自己其实说出了答案:
“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留不住——他娶了亲。”
因为,长白是她生命中唯一的一个男人,她想留住他。可是,这个人是他的儿子。她终归是留不住的。这便是七巧的内心冲突。

小陈:离婚两次

再来说说,一个身边发生的故事,和《金锁记》有些相似。
前几天,母亲和我说起一个八卦,说前同事小陈第二次离婚了。
小陈家境不错,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上头有两个姐姐,父亲已经去世。小陈的妈妈疼儿子,那简直是出了名。
家里分财产,她把所有的钱都给儿子。她生病,儿子没空照顾她,女儿要接她和自己住,她拒绝,因为不能离开儿子。她给儿子安排了对象结婚,又在儿子婚后与他们一起住,并承担起儿子家里的一应饮食起居。
没几年,她儿子离婚了,据说是婆媳不和。过了一段时间,他妈妈又给儿子介绍了一个对象结婚,后来又离婚了……再后来,将近50的儿子再也没结婚,就一直和母亲一起住。
我想象着那个画面,一位将近80的老母亲照顾着一个50岁的儿子,两人相依为命到老……
小陈也是她母亲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事无巨细地照顾他的衣食起居,给他所有的财产,一手安排了儿子的两次婚姻。儿子是她生命中的唯一,是她所有的情感寄托。
可是,正是这份唯一,反而是儿子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儿子自己的爱情、婚姻里,母亲强势的在场。这一份在场,密密麻麻,无法给儿子留出空间,让他去经营自己的家庭。所以,两任妻子都离开了。
换句话说,儿子被母亲的这份高浓度的情感吞没了。就像七巧之于长白、小陈的母亲之于小陈。
武志红老师说,“小时候,假若父母和一个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且父母有将孩子视为生命中的唯一的话,这个孩子就会有被吞没的创痛。”
我想起2016年在新西兰南岛的萤火虫洞,看到成千上万只熠熠生辉的萤火虫。导游说每只萤火虫栖息在岩缝上,彼此之间一定要保持距离,如果过近就会相互吞食。多像人类,抱的太紧,也可能会导致创伤。

被吞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父母和孩子过于亲密,给孩子带来的被吞没感,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将它归纳了三个维度。
首先,有一种密闭的窒息感。
有一位网友求助:
“受到母亲严重的吞没,没有私人空间,现在半夜睡不着冒汗躲在被子里,经常晚上睡觉害怕,仿佛有一个黑色的东西张靠近我,仔细思考黑色的面孔,就是我妈妈的面孔,令人发怵。”
在这里停一停,体会一下,“没有私人空间,黑色的东西靠近”,是不是带着一种挤压感,压迫感和窒息感?有点像是被关在密闭的电梯,无论如何都出不去,空气越来越稀薄,空间越来越小,直到最后被“黑洞”吞没。
其次,带着一份高温的灼热。
“她的生命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只有你”。这样的关系浓度,温度有多高?
我的来访者们曾这样表达:
“那就像100%的浓硫酸,没有任何稀释的迎面扑来”。
“我好像是漂在地球的核心,那里有一条河流,温度好高,可是我不知道怎样去抵御这份温度……”
“我感觉到自己的双脚被砍了下来,然后丢进了沸腾的油锅烹炸。”
最后,还带着一种边界破碎感。
对于被吞没者来说,边界是被破坏的,自我也岌岌可危。
打个比方,那就像是身体成了腐烂的树木,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东西,你感觉到皮肤溃烂,恶心,难受。
再以小陈为例,他的母亲为他安排了两次婚姻。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他的婚恋自主权已经完全让渡给了母亲。那么可以猜想,他在其它事情上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也不会太多。
如果一个人没有为自己做过选择,那么他就不曾真的存在过。可是小陈看起来也无能为力,因为他没有能力在自己和母亲之间建立起一个楚河汉界,牢牢捍卫自己的领土。

如何修复被吞没的创痛?

经历过“被吞没”的创伤的人,可能会有以下一些后遗症:
(1)关闭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因为被吞没的那份密闭感、灼热感、破碎感真的不好受,如果内心没有准备好,你可能会在早年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受来保护自己。
(2)没办法准确表达愤怒。
愤怒有时候像一把利刃,它是有形状和指向对象的。可是有过“被吞没”创伤的人,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准确地捕捉到自己的愤怒情绪,以及找到自己愤怒的原因和愤怒的对象。
就像我有一位来访者形容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踩在一团棉花上,自己想要用力地甩出去,可是浑身的劲都使不出来。”
(3)没有清晰的自我边界感。
曾奇峰老师说,“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但是,有过被吞没创伤的人,这份自我边界是被破坏的。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挨得太近,近到分不清你是你,我是我。
那该如何去修复“被吞没”的创伤呢?
(1)感受和需求的重新激活
人是非常有韧性的,有些人带着这些创痛继续往前走,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有些人一辈子就是这样过。
但是如果要充分地体会存在和活着,是需要将自己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让自己充分地去感受和体验。
而且有些时候,这份“被吞没”的早年创痛会被外在的事件激活,比如再一次进入到亲密关系中。如果想要提升亲密关系的质量,那就需要再一次去体验它,然后去理解它。

这就像你的脚上有一个伤疤,你只是把它遮盖住,假装没有看到,结果这个伤不仅没有变好,甚至已经扩散。但我们知道,只有真正面对这个伤口,包扎处理,它才有可能真正地愈合。
所以,我们需要保持一份觉醒。可以去等待一个时机,等你的内心准备好,然后去打开自己的感受,去觉知这份完整的“被吞没”的创痛。然后,从这里出发,去获得新的体验。
(2)准确找到愤怒点修复边界
新的体验会是怎样的?——它是有清晰形状的。
来访者小C曾说起她和母亲非常黏腻的关系。起因是她谈恋爱了,但是没有告诉母亲。母亲觉察到女儿的不一样,趁她不在家偷偷看了她的日记。
那份日记里,记录着一个20多岁的女孩内心最隐私的情绪,最亲密的性和恋爱,以及百转千回的小心思。她感觉到自己被母亲扒光了衣服。
她很生气,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面对母亲时她却没有办法表达出愤怒。那是因为,她的感受是弥散的。而在过往的经历中,她选择了关闭了感受,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它。
所以,这一次她需要从感受中清晰地找到自己的点,即她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点。拥有自己的空间可以谈恋爱,拥有可以独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小C来说很重要。因为,她渴望拥有一个不被母亲淹没的自我。
找到这个点后,愤怒就不是弥散的,而是可以有边界的进行表达。
于是,你稳稳地站在地上,往前伸出双手,清晰而有力地说,“不”。

(3)内化一个好的亲密关系模式
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有过“被吞没”创伤时,那么TA和养育者的关系边界可能是不清晰的。但是,我们可以寻找外挂。
一份高质量的情侣关系、朋友关系对于修复自我边界,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是有支持性作用的。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她拥有心理学、医学和法学三个学位。认识她以后,我才知道一个人的谈判能力有多好。
她可以条理清晰地分析恋爱中男女的平等索取和付出,也可以在与民宿老板的谈判中,出口成章地引用法条来捍卫自己的权益,最后让老板在无理取消她的预订后重新给她升了房。
所以,与这么一个边界清晰、自我稳定的人做朋友,以往退让有余、攻击不足的我也慢慢从她身上学到了一个开撕的技能。
你看,连还价都不会的我,居然可以在面临不良房东克扣我的押金时,学着根据法律和谈判技巧,勇敢去面对和争取,让我的权利不受侵犯。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亲密关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会太远,远到没有温度。又不会太近,近到我都不是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