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陈晖,幺妹峰,北壁,SOLO!
幺妹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四姑娘山风景区的长坪沟内,顶峰海拔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主峰,山体陡峭、险峻,具有冰川和冰岩混合路线,攀登难度大,是典型的技术型山峰。
幺妹峰冬季降雪大,气温寒冷,风力较强;春季气温开始转暖,但也有降雪、风力较大;夏季多雨雪天气,落石和雪崩较多,攀登路线不稳定;秋季虽然气温略低,但天气和山况相对其他季节略稳定些,因此秋季是比较适合攀登的季节。
队员:陈晖,汪云强,李朝阳(铁丐)
BC:
大本营所在位置,海拔高度约4608米。
BC至C1:
碎石坡路段,平均坡度约30度,距离约800米。(A点为存放装备处)
冰川末端冰壁路段,坡度约60度,路线长度约60米,攀冰难度AI2 。
冰川雪坡路段,坡度约30至45度,距离约700米。
岩壁路段,坡度70度,路线长度15米,攀岩难度5.7 。
C1营地,海拔高度约5200米。
C1至C2:
冰雪路段,坡度60至70度,路线长度约55米,攀冰难度AI3 。
冰雪岩石混合路段,坡度60至70度,路线长度50米,混合攀登难度M5 。
岩石路段,坡度约60度,路线长度约30米,攀岩难度5.8 。
冰川雪坡路段,坡度50至60度. 路线长度约150米,攀冰难度AI2 。
C2营地,海拔高度约5384米。
10月14日,多云转晴。上午10:30,我们包车从成都出发,驱车行驶约五个小时,大约下午15:30到达日隆镇。
入住客栈后,我们一起整理攀登物资:食品尽量去掉包装,分类装入密封袋,并把大部分物资装备,重量均匀的分装到四个驮包里。
计划明天早上进山,开启攀登旅程。
10月15日,晴。
早上09:00,我和搭档小汪、摄影师铁丐一同从日隆镇出发。在四姑娘山景区购票后,坐观光车进入长坪沟,我们只背负较轻装备及路餐,其他沉重装备物资则由向导赶马匹来运输。
从斯古拉寺(喇嘛寺)开始,我们沿河谷的木栈道徒步行进。徒步约4公里后到达枯树滩,然后是比较泥泞的河谷马道,我们改为骑马行进,为之后的攀登节省体力。
又行进了约6公里后,中午13:00左右到达木骡子(海拔高度约3600米)。
吃了一些路餐,下午沿山坡小路开始徒步上山(平均坡度30度左右),经过5个多小时的跋涉,傍晚18:30左右到达幺妹峰北壁下方大本营的位置(海拔高度约4608米)。
向导比我们出发得早,提前把装备运送到这里。自此向导的任务告一段落,之后的攀登就全靠我们自己了。
我和搭档们休息片刻,然后在小山坳的平坦处建立大本营。
搭建帐篷,吃过晚饭,各自整理个人装备。
走得有些疲惫,我们打算明天上午休整一下,适应海拔高度,中午把一些较重的金属装备向山上运送至雪线(路线图A点位置),明晚仍然回到大本营露营。
10月16日,阴天有雾,傍晚转晴。
上午,我们在大本营分别整理各自的装备。
我把自己要用的主绳、安全带、主锁、快挂、冰锥、岩锥、冰镐、锤子、冰爪、气罐等沉重的器材,装入我的攀登背包。
小汪和铁丐携带摄影器材、个人攀登装备及另一根绳索。
中午11:00左右,我们背负装备出发。先绕过一个小山脊,下到山谷地带,再沿山谷的碎石坡徒步上攀。
碎石坡平均坡度约30度,下方是较大的岩石,还算好走些。
中途经过一处光滑流水的岩石坡面,坡度约45度,高度5米左右。
我穿着徒步鞋可以轻松攀爬上去,铁丐从一个沟槽处也爬了上来,但是小汪穿高山靴爬起来却很滑。随后我掏出绳索固定后抛给小汪,让他借助绳索爬上来。
快到雪线时,碎石夹杂着沙土,堆积得松散,有些地带一踩就容易滑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13:30左右,我们到达冰川末端。把装备放置到一处岩壁根部,随后开始下撤。
15:00 左右回到大本营,傍晚17:00左右天气渐渐放晴,云雾散去,幺妹峰顶峰呈现在余晖的照耀下。
10月17日,白天多云,夜晚有大雪。
早上8:00,我们吃过早饭。我将睡袋、食品等装包,穿好冲锋衣、羽绒服、登山靴。9:00左右,我们一同从大本营出发,于11:30到达冰川末端。
我和小汪取出昨天放置的攀登器材。我携带了一根绿色的攀登半绳(7.3毫米,60米),五支冰锥,七个机械塞,七把快挂,及主锁、保护器、止坠器等。另一根红色攀登半绳和一支冰锥,给小汪携带,用于他的冰川下撤。
我和小汪穿戴整齐后,开始向冰川攀登,铁丐在一旁拍摄。
冰川末端是冰壁路段,阶梯状地形,坡度50至60度,攀冰难度AI2。我独攀(free solo)了20多米,到达一处冰台阶。
让协助拍摄的小汪也跟上来,但无保护攀爬让他感到有些恐惧。我用冰锥打冰洞做保护点(也便于小汪之后的下撤),用绳索给他保护,让他跟攀上来。
然后我继续上攀了30米左右,到达冰川平坦地带,用绳索保护小汪跟攀。
到此,小汪不再跟随我向上攀登。他拍摄一些资料后,将下撤,与铁丐一同返回大本营。
之后小汪负责留守大本营,每天早晚,我会用对讲机与他联系,通报攀登情况。铁丐因有其他工作,次日将提前撤离下山。
13:00左右,我与小汪暂且告别后,开始独自向前攀登。上方路线是冰川雪坡路段,坡度约30至45度。
前些天都是晴朗天气,近期又没有太多降雪,所以冰川上积雪层很薄,厚度大约10多厘米。
由于阳光照射、积雪融化,山体岩石风化滚落,冰川上散落着很多碎石。
我尽力避开落石较多的区域,防范上方落石风险,但偶尔还是会有一些拳头大的滚石从身旁飞过。
一路走走停停,观察躲避,逐渐接近北壁的根部。
16:00左右我到达西北壁根部,此时太阳直射着西北壁,岩壁上方落石开始增多。我在大岩壁根部的凹陷处躲避了一会儿落石,观察上面攀登路线,并考虑露营地点。
岩壁根部和冰川脱离开一个大冰裂缝,这里很难露营。
观察上方岩壁,在一处屋檐地形下方,似乎是个平台,能避开落石风险,可以露营。
岩壁呈阶梯状,坡度70度左右。我把背包放在岩壁根部,携带攀登器材,并将绳索一端固定在一处大岩石上,采用单绳保护先锋独攀(rope solo)方式攀登。
大概爬了15米,攀岩难度约5.7,到达小平台位置,海拔高度约5200米,我打算在这里设置C1营地。
平台上没有积雪,比较狭窄,只能将就着铺开一张防潮垫。为了避开落石,也只能在这里凑合一宿了。
用球塞(ball nuts)和岩锥设置保护站后,然后下降、背上背包,又沿绳上攀上来,此时已是傍晚18:00左右。
我与大本营的小汪用对讲机联络,汇报攀登情况后,开始露营。
小平台右侧5米左右,就是继续上攀的沟槽路线。由于近期的气温高,沟槽里没有冰雪,而是潺潺的流水。这种情况攀登难度会增大很多,只能用干攀技术。
先不管它,接点雪水赶紧烧水吃饭。太阳落山后气温会很冷,必须尽快钻进睡袋露营。
晚饭冲的炒面,还有面包、火腿肠、能量棒。吃完东西后,铺好防潮垫,睡袋套上露营袋,并用绳索把防潮垫、睡袋绑上,防止滑落。然后调节好自我保护的绳索紧度,穿着安全带钻进睡袋休息了。
半夜,感觉到气温下降,雪花从睡袋口飘落到脸上。赶紧把露营袋袋口的拉链拉上,遮挡风雪。雪越下越大,当感觉到露营袋上积雪沉重时,就抖动下睡袋,倾倒下积雪。
防潮垫上积雪越来越多,我甚至被逐渐堆积的积雪,挤到了平台边缘。用力收紧保护绳索,避免继续向外移动。
辗转反侧终于熬到了天亮,雪也渐渐的停了。
10月18日,白天多云,夜晚有大雪。
早上7:30,雪基本已经停了,但是风比较大。把头探出睡袋试图起身,但随着阵阵大风吹过,岩壁上方的雪粒就像流砂一样倾泻下来。为避免流雪灌进睡袋,决定等风小些再钻出去。
迷迷糊糊又睡了一段时间,9:30左右风渐渐地小了些。我用对讲机与小汪联络,简单报了平安。随后抓住风停的时机,赶紧钻出睡袋,穿好冲锋衣、羽绒服、高山靴。
狭窄的平台已经被积雪掩埋了一半,从积雪中拽出背包和装备,收纳睡袋塞进背包。取些积雪烧水吃早饭,冲点儿奶粉,吃点面包和能量棒。
装备整理妥当后,已经将近中午12:00,不能再耽误时间了,赶快继续攀登。
昨天的流水沟槽,今天已经冻结,且沉积的积雪有一尺厚。由于担心冻结的冰层较薄,容易崩塌,所以采取轻装攀登,并利用C1保护站采用单绳先锋独攀(rope solo)的方式攀登。
爬了20米左右,感觉冰雪稳定性还算可以。路线上的岩石缝隙被冰雪填塞,沟槽冰层较薄,保护点设置略困难,好在坡度不是很陡峭,约60至70度,攀冰难度约AI3,所以中途没再设置保护点。
爬了约55米到达一处岩壁根部,有个岩石缝隙能设置机械塞保护。做好保护站后,下降回C1营地,拆除C1保护站,背上背包沿绳索再次攀登到上方保护站。(此时约14点左右)
接下来的路线,先是十米左右的冰岩混合路段,岩壁坡度约70度,阶梯状,然后是冰雪沟槽路段。我仍然采用单绳先锋独攀(rope solo)的方式攀登。
这部分混合攀登路段的难度约M5,中途有其他攀登者遗留的岩塞和岩锥,重新设置牢靠后,作为我的先锋攀登保护点。
到了冰雪沟槽处,发现沟槽积雪太厚,深度过膝盖,攀爬太耗费体能,所以逐渐转移攀爬到一处岩石坡面地带,这段路线的总长度约50米。
岩石坡面地带都是风化层,几乎没有太深的岩缝,试了好几处,才成功砸入两支岩锥。做好保护站后,仍然是下降取背包,拆除下方保护站,再沿绳索上攀回来。(此时约16点左右)
考虑到积雪层较厚,行进费力,而岩石坡面攀登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决定向上攀岩一段。岩石坡面呈阶梯状,总体坡度约60度,中途有处三米高的小岩壁,我继续采取轻装先锋攀登方式,爬上去后做好顶绳,再下来背包上攀。
这段路线长度约30米,攀岩难度约5.8。保护站使用球塞(ball nuts)设置。背包攀上去后,取下保温壶喝点热水,吃了些巧克力,稍作休息。(此时约17点左右)
再往上是冰川雪坡路段,坡度50至60度,攀登难度不大,所以决定背包上攀,并采用自由独攀(free solo)方式。继续向上攀登了约150米距离,攀冰难度AI2。大约18:00到达一处岩壁根部,海拔高度约5384米,我将在这里设置C2营地。
首先在附近一处岩石尖上套上绳索,作为一个保护点;又在岩壁根部的一个石片上用绳索设置了保护站,保护住自己,然后开始修整营地。
岩壁根部的积雪下,是50多度的冰川坡。为了能躺下露营,只能在硬冰上刨出一个平台。经过半小时的刨砍,清理出一个防潮垫宽度,一米五长度的小平台,站到平台上终于能缓解下疲劳了。
担心石片保护站不够坚固,如果出现冲坠,保护点可能会失效。尽管远处的岩石尖很牢靠,但是深夜里若滑出平台,挂在坡度50度的冰坡上,可不是件好事。因此在石片旁边用手钻、锤子打孔20分钟,安装了一个膨胀钉及挂片,加固了保护站。
这样就可以放心的入睡了。此时,已经将近19:00,太阳已经落山,天气逐渐阴云密布。我用对讲机和大本营的小汪联络,汇报了攀登情况。然后做了些热水,简单吃了些食品,调节好保护绳索,赶紧钻进睡袋躲避寒冷。
刚躺下不久,天空就飘起了雪花,赶紧把露营袋口拉链拉上,只留个小口让保护绳通过。今天的攀升虽然不高,但上来下去的爬还是有些疲惫,不知不觉得就睡着了。
半夜里被沉重的积雪压醒,然后就再也没能熟睡。每隔20分钟左右,就得抖一抖露营袋上厚厚的积雪。下雪量明显比C1那晚要大得多,再加上岩壁上方不时地向下倾泻流雪,狭窄的小平台上积雪不断增加。
大概凌晨两三点,我与岩壁间的积雪越积越厚,渐渐地我被顶到了平台边缘,保护绳索开始承受拉力,捆绑睡袋的绳索也开始受力。我的腿部先滑出了平台,身体倾斜着悬挂在平台边缘。
我在睡袋里用力将止坠保护器收到最紧,避免身体继续下滑,但长时间被绳索拉着使得身体很难受。我用脚蹬防潮垫上的积雪,用身体使劲挤压与岩壁间的积雪,试图躺回平台,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上半身与岩壁间的积雪越积越厚,占据了多半个防潮垫的宽度。要想稳妥的呆在平台上,必须把积雪清除掉才行。我拉开露营袋,冒着大雪,伸出手臂挖雪,挖了几下手就有点冻僵,赶紧缩回来暖一暖,然后再继续挖雪,反复几次终于清理出一片能坐稳的区域。
此时抓绒衣袖已经被雪弄湿,上方倾泻下来的积雪灌进睡袋,睡袋的胸部也被弄湿。为了避免睡袋弄得太湿,严重影响保温,我决定不再清理积雪,坐着等待天亮。低头坐着还能防止过多的积雪沉积到平台上,就这样半睡半醒的等待着。
10月19日,白天阴,夜晚有雪。
早上8:00左右,雪已经停了,但天气仍然阴云密布,风吹雪不时地倾斜下来。睡袋昨夜弄湿,保暖性降低很多,如果天气不转晴,继续上攀的话,露营保暖将会遇到严重问题,所以决定等一等,观察下天气变化,再确定是否继续上攀。
等到9:00多,天气仍然不见好转,看样子还会继续下雪。虽然很想继续上攀,但是潮湿的睡袋无法抵御更高海拔的严寒。
犹豫了很久后,为了保障安全,决定放弃攀登,撤回大本营。随后用对讲机联系小汪,说了遭遇大雪的情况和放弃攀登下撤的决定。
一边躲避着上方倾泻的流雪,一边穿好冲锋衣、羽绒服、高山靴。背包、冰镐、冰爪和绳索等装备都被积雪掩埋,刨出背包收纳好睡袋,穿戴好装备,烧些热水,吃些食品。
大概12:30开始下撤。在冰川路线下撤时,用冰锥打冰洞作为下降保护点。在岩石路线下撤时,找岩缝打岩锥设置下降保护点;没岩缝无法打岩锥时就用手钻打孔安装膨胀钉和挂片下降。
下午15:00左右,下撤到C1营地。再向下就是坡度45度的雪坡。由于两天的大雪使积雪厚度超过了膝盖的高度,虽然每一脚都陷得很深,但坡度比较陡峭,所以采取倒攀或侧身方式下撤。
当坡度变缓30度左右时,才放心的向下走。用对讲机联络小汪,告知了我的下撤进展,他决定到冰川末端接应我。
下午积雪被阳光晒得很软,漫长的厚雪坡走得我疲惫不堪。17:00左右走到冰川末端的冰壁处,打冰洞做下降点,下降了两段后到达冰川根部。
小汪已经在这里等候我了。他帮我背负绳索,我们一同下撤。
快到大本营时,天空又飘起了雪花,19:00左右,我们回到了大本营。
吃过晚饭,钻进睡袋休息,躺在帐篷里比睡露营袋暖和了很多。寂静的夜里听着风雪吹打着帐篷。
唉!又是一夜大雪。
10月20日,白天阴有小雪,夜晚大雪。
早上9:00起来,小汪从帐篷外取积雪烧水,我们简单吃过早饭。10:00左右开始整理装备,拆帐篷,拔营。我们只背较轻的装备下山,沉重的装备分类装驮包,之后将由向导帮我们运输下山。
清理营地时,天空又飘洒起雪花。我无奈的看了看被云雾笼罩的幺妹峰,唉!没想到今年的风雪这么大。攀登时段没有选择好,连续两天大雪,睡袋弄湿,被迫放弃攀登,只能下次再来尝试了。
我们整理好背包后,大概11:30开始下山。雪断断续续的下着,山路草地积雪湿滑,一路上滑倒了好几次。
艰难跋涉了三个来小时,14:40下撤到木骡子,然后又雇了马匹,骑马出沟。
17:00 左右到达长坪沟口的斯古拉寺。此时,雪下得更大了。
随后,我们乘车返回日隆镇,此次攀登结束。
自由攀登计划由朗诗集团与《户外探险》发起,为期五年,希望能为中国民间阿式攀登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