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九讲》后记
题记:《儒家修身九讲》(方朝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一年多以前,清华大学出版社水木文泉书苑两位编辑来找我,在他们的动员和鼓励下,才有了这本小书。我本没想这么快动笔写这本书的。
我是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中长大的中国人。有过浪漫的“革命”理想,也曾与千万人一起振臂高呼。和同时代很多人一样,我曾长期沉浸对西方思想的崇拜和迷信中。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历的增多,内心深处找不到根基的感觉也日益强烈。难道人生的主要价值就在于轰轰烈烈、出人头地?难道做学问就是为了赢得社会的承认、实现所谓的“自我”?荣耀、光环、名噪一时、引人注目、受人追捧,终究不能带给人灵魂的安稳和持久的欢娱。我深信,我们这一代人,只要对灵魂有深刻的检讨和真诚的追问,而不是在时代风潮中随波逐流、迷失了方向,内心深处一定会经历深刻的苦与痛。有谁能理解我们这一代,有谁能拯救我们的灵魂?这正是需要我们深刻反省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反思的根本问题之一。失去了传统,我们的灵魂被连根拔起,生命的家园被撕裂;不懂得修身,我们就像那焦渴生烟的土地上的小草,苦苦挣扎,几度徘徊于绝境。对于我来说,是在回归传统中找到了生命的绿洲,通过儒家式的修身使灵魂从根基上获得了滋养。
有一天,当我有机会与青年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精神历程时,没想到他们竟是那样的如痴如醉,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仿佛暗夜里看见了明灯,他们为突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王国而无比惊喜,为古代修身传统的巨大魅力所深深吸引,贪婪地吮吸着其中的伟大智慧。对我来说,没有比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精神体验更幸福的了。为什么不能与更多的青年朋友一起来分享呢?用现代人的语言重述经过长达数千年的积累和一代又一代人的完善而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古代修身传统,难道不是比空谈抽象的指导原理,建构一些大而无当的理论体系更有意义吗?
每当读到古人的书,时常感觉到他们就在我身边,那些人生的箴言仿佛是针对我们现代人而发的。于是惊叹古人的伟大,同时也感叹今天的人们自作聪明。他们自以为高明,不知其致命缺陷早已被古人窥破。比如浮躁、功利、肤浅、缺乏耐力和韧性,没有胸怀和气度等等,看过本书的附录《修身集锦》你就明白,其中哪一样不被古人毫不留情地批评过?在一个信仰衰落的时代,也许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去告诉人们信仰是什么,而是先让自己树立起信仰来,然后向别人展示信仰世界的无限风光。本书所描绘的,不过是我个人所见识到的、古人精神王国和信仰世界里的一二风光,跟古人的修身境界相比还相差甚远,又岂敢妄自尊大?如果你能因读此书而对古人的修身传统增加了兴趣,并付诸行动,本书的目的也就算达到了。同时,望你多提意见,多加指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徐颖的大力支持,李锁清曾为本人的写作提供了宝贵资料,责任编辑袁功勇为本书的修订和文字加工以及出版事宜付出了最多的心血,他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态度令我感动,也对本书的成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胡显章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慷慨的经费支持。胡桂华女士也对本书修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在此,对上述诸位的帮助和支持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