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一版是1940年出版的,我阅读的是1972年修改后的版本(书中的'序'是1972年写的),到现在应该基本没作什么修改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读书方法是恒久不变的'真理'。
这本书从第一次出版就开始畅销,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推荐的书单里;其实我是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一本讨论读书方法的书会有那么多人推荐,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人连读书的方法都不知道吗?
就像我在《怎样阅读一本书》的文章中说到的一样:我觉得真正在读书的人,一般都不会不知道怎样阅读一本书;而没怎么读书的人不读书的原因也绝不是因为不知道怎样阅读。
但因为这本书的热度如此之高,而我又是一个还算比较常读书的人,于是我决定把这本书也纳入我的阅读计划,我想知道它到底讲了些什么而让它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全书主要讲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重点对分析阅读和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讲解。不喜欢画思维导图的我,为了更好地说明整书的架构,还是决定试一试思维导图:
阅读过程中能感觉到书中浓浓的'学术味',可能因为两位作者平时的工作就是与学术打交道。于是,也造成了书中存在大量解释概念的段落,大量讨论治学原则的'规劝'。比如在讨论一本书的分类时,其实是在讨论知识的分类;在讨论'如何评断一本书'和'赞同或反对作者'时,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怎样让自己尽量保持'公正、客观',但我觉得这已经超载了'怎样阅读一本书',而变成了'治学应有的态度'。
学术味浓的好处是语言会更为严谨,坏处则是降低了书的易读性,并且带来了大量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读者变成了'被带货'的'消费者'。如果是讲述阅读学术类书籍的话,用'学术控'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本书讲的却是非学术的说理性的书籍的阅读方法,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它还能成为经常被推荐的'好书'呢?
我想最可能的原因是那些推荐此书的人自己不一定觉得阅读此书可以为自己带来帮助,但他们却觉得这本书可能对别人有价值。
我在微信读书中读完此书后只给了4 星的评价,没有给出更高的分是因为我觉得书中并没有给出多少有价值的阅读方法;没有打更低的分是因为书中有不少观点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尽管可能与读书方法的相关性不是很大。
书中提到了四个层次的阅读:
1. 基础阅读:读懂文字
2. 检视阅读:读概括性的内容和目录,了解一本书主要讲些什么
3. 分析阅读:逐字逐句阅读,边阅读边提问,甚至反复阅读
4. 主题阅读:围绕主题阅读多本书,通过对比与综合研究性地阅读
其中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写得有点多余,因为能拿起这本书来进行阅读的读者应该都是有基础阅读能力的。
关于书中提到的阅读方法,可以概括出几个重点:
1. 提出问题:
如果你有读书时提出问题的习惯,那就要比没有这种习惯更能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但是,就像我们所强调的,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你还要试着去回答问题。
关于提问,书中提到要提四个问题,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不盲从书中的观点很重要,试图去把书中提到的观点细化,并一一确认讲得是否有道理,这样才能真正地进入'主动阅读'。
2. 做笔记: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第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讲到笔记的时候,他还提到一种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很有意义的方法: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
就像我之前说到'笔记是对作者的基本尊重'一样,本书也提到了这个观点:
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3. 提出你的质疑:
所谓的评断一本书,重要的是要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
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的。'或许他是对的,或许也是错的。更确定的说法该是: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
书中还提到:
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当然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应该持着开放的心态去试图接纳可能是正确的观点,对自己的知识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一个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对书本内容的批评,可以来自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1)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2)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对于全书最为重点的'分析阅读',书中提到三个阶段:
1. 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2. 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3. 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在这三个阶段下边还分了15个小点,因为我觉得过于细化且有重复,所以这里就不一一罗列出来了,但第8小点我觉得比较有意义: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阅读一本书最基本的当然是要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这个问题细化:它到底提出了哪些问题,又解决了哪些问题?
更进一步,读者可以思考这些问题是否会衍生新的问题?这些解决方法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想要进一步理解这些问题可以阅读哪些书籍?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与这种论调相似的是《道德经》中有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是世界万物都包括在了'道'里,于是认为世间所有道理都在《道德经》里。
但这是违反知识产生规律的,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往往是从'多'中归纳出统一性,而不是从'一'中生出多来。那些'治天下'的道理往往不是产生于《论语》,而是归纳出这些道理后再把它们镶嵌在《论语》中,从而建立起的'文化自信'。
对于阅读,我们不要有这种试图通过一本书就获得所有知识的天真想法,我们需要的是'集百家之长,融百家之思',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从各个侧面去接近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并没有局限于只阅读一本书,而是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阅读一本书,然后用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去阅读更多的书。
关于阅读更多的书,书中有两个部分专门讨论了这类问题:
1. 辅助阅读:
2. 主题阅读:
书中还用了较大的篇幅来介绍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如果对这部分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翻到对应章节进行阅读,我这里就不细说了。
对于经典,一般情况下会建议你去阅读原著;但如果你关心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主题的话,我并不建议你去阅读这本书,我相信你只要阅读我这篇读书笔记和我的上一篇文章,就基本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关于'怎样阅读一本书'的所有建议了。
那么,怎样的人会适合阅读这本书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