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兰溪】樟坞村与樟坞高腔
樟坞村与樟坞高腔
樟坞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西北7000米。属山区,村民委员会驻樟坞得名。村座落于山坞之中,村内多樟树,故名樟坞。区域面积1.78平方公里,地属丘陵。耕地368亩,山地2287亩,水面15亩。9个村民小组,191户,284人。以种水稻为主,兼种柑桔、枇杷、李。
樟坞金氏,明永乐年间由桐山后金村迁来本址。据《桐阳金氏宗谱》,五代时,金天原迁居三衢西安之桐山峡口;五代末,金陈由衢州桐山峡口迁居兰溪鸡鸣山下。金展(金陈四世孙),北宋后期由鸡鸣山下迁居桐山之阳,即今桐山后金村。宗族堂名:孝贤堂。
排行:个 十 百 千 万 从 仲 南 明 显 辉 宇 荣 裕 宁 礼 乐 制 恭 敬 钦 信 聪 端 敏 懿 莊 肃 谦 和 淳 严 毅 隆 嘉 慎 贤 智 惠 贞 允 敦 厚 廉 让 勤 节 俭 传 彝 佑 启 恒 庆 盖 取 原 泉 混 云 字 义 也
樟坞孝贤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樟坞行政村北部,坐北朝南,为三开间三进二明堂建筑,建筑面积为357.55㎡,建于清代中晚期。
孝贤堂前进明间置戏台,中缝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单步,次间为穿斗式。明间内檐柱上置民国六年牌匾一块。中进明间中缝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圆木梁,明间前檐柱上置牛腿,次间为穿斗式,明间内檐柱上置“孝贤堂”牌匾。后进梁架均为穿斗式,明间后壁放神龛,两次间设楼。地面均为三合土地面,鼓形柱础,硬山顶屋面。
该建筑是樟坞村人为纪念先祖金履祥而建,具有一定的价值。
樟坞峻德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樟坞村北部,坐北朝南。三间对合楼屋,占地124.76㎡,清代晚期建筑。
该宅前进明间楼下二柱落地,抬梁式,明间及次间额枋上雕有花卉图案,后檐柱上置戏曲人物牛腿。后进明间设平棋,廊用梁架,其他用穿楣,廊与搁枕间有木墩,刻有灵兽。穿楣上有工字拱,用方栅。前檐柱上置戏曲人物牛腿,额枋上有花卉图案雕刻。明间后额枋上置“峻德堂”牌匾。四柱落地。楼上梁架为穿斗式。天井四周建有骑马楼。三合土地面,鼓形柱础,硬山顶。
该建筑雕刻较为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黄店镇樟坞高腔,历史悠久。原兰溪市芝堰樟坞三合剧团,能演“西吴高腔,西安高腔,昆腔、乱弹”三种声腔的农村民间剧团,影响颇大。剧团前身为清同治初年创办的“喜庆会坐唱班”,由昆曲艺人王天林教唱《山门》、《伏虎》等28出昆剧。
民国7年 (1918),三合戏盛行,喜庆会先后请包品玉三合班艺人江和义在闲暇时教唱《槐荫分别》、《鲤鱼记》等。向外村租借行头作短期演出。民国28年(1939)向夏李村“李慎修堂昆班”买来行头,与同村“协庆会坐唱班”合并。改名为“集庆三合班”。
由于当时高腔班濒临废退,艺人星散。同年,集庆三合班聘请艺人江和义(1876—1963曾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长期任教,订立养老协议,并招收12—20岁青年26名补充力量,使高腔艺术得以传承。后因演员逃避抽丁外流,一度停演。1945年抗战胜利后继续演出。
1949年5月,该班由江和义编现代小说《土地回家》等,配合宣传。1950年江和义受聘去周春聚 教戏。1956年另聘前余村艺人周云教《罗通扫北》、《梅花娘代亲》两个大戏。将“集庆三合班”改为“集庆三合剧团”。1955年报请金华地区文教科批准为半职业剧团。
1957年,樟坞和殿口等自然村合为一个高级社,剧团由社领导,在全社范围内招收青年演员,以后复归大队领导。
“文革”破四旧中,剧团人员将行头分藏家中,仅烧毁部分旧劣盔头,故损失不大。1978年传统剧恢复上演,将《逼上梁山》改唱乱弹,把《十五贯》改成西吴高腔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1983年和1984年,兰溪县农村业余剧团分区会演,樟坞高腔剧团参加女埠区会演,分别演出《槐荫分别》,均获奖。
1985年为使三合班能继续发展,招收学员二十余人,农闲期间在本市和建德、寿昌、龙游一带演出。
由于高腔、昆剧的唱法难度较大,又由于其他文艺形式的冲击,昆曲、高腔市场逐渐萎缩,加上后备演员不足和硬件投入缺乏,纯正的樟坞三合剧团已不复存在,剧团1997年停办,演员农闲时受雇于其他婺剧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