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纪事:苏州地区的官学与私学,由来已久……

姑苏纪事:苏州地区的官学与私学,由来已久

言偃——吴地私学之始

苏州地区的私学由来久矣,一般以为渊源于言偃。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文学(指历史文献),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如今,城内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1994年迁建于城区内)。

▲修复后的言子祠

他擅长文学,深得儒家学说之真谛。言偃学成南归,夫子欣慰地说:“吾道南矣!”言偃辗转于楚、卫、晋等国讲学,晚年则回故乡从事教学活动。言偃提倡“明夫子之道,以化其俗”,使蛮荒之地的吴人大受其益,“大江以南靡不当尸祝子游也者”。这是吴地私学之始。(又,孔子的另一高徒澹台灭明,尝率三百学人路过吴地,并在尹山讲学,一时为“讲道倡和”之盛事。若此说不谬,当在言偃之前。)

范仲淹——敕建苏州州学

公立官办的学校一般以为是在北宋景祐间,范仲淹所创办的苏州州学。

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夏六月,范仲淹四十六岁,因数谏不当废郭皇后事被贬出京城,为苏州知州,也就是传统说法所指的“文正公守乡郡”。当时,苏州连年水灾,哀鸿遍野。仲淹下车即忙于兴修水利,疏浚五河,导积水入海;忙于开仓赈灾,救济灾困百姓,并没有“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并不因贬官失意而消沉,凭着他“先忧后乐”的开阔胸怀,凭着他的远见卓识,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因乡绅朱公绰的请求,他上奏皇上,恩准创办州学。所以,苏州州学乃敕建之州学。起初,仲淹得南园之地,既卜而将建私宅。阴阳家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你们家将不断地出公卿高官!”仲淹说:“我们家能世代做官,怎么比得上天下士子都在这里受教育,而成为社稷栋梁,这不更好吗?”于是捐出宅地建学。

▲《让园》

苏州城东南原有文宣王庙,狭小湿隘,无以彰显先圣之德业,也无以献虔敬之心。于是仲淹将文宣王庙移于南园一隅。那里地势高爽,规模宏大,旁建学宫,创立左庙右学、庙学一体的规局,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皇帝赐田五顷作为学田,以赡养学子。此即苏州教育史上凿凿可考的第一所官办学校。

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朝廷明令天下州县开办学校,形成北宋官办学校的一个高潮。它推广于庆历,普及于崇宁。可见,仲淹创建苏州州学乃宋代普及地方学校之先声,功不可没。学校建立之后,教师是关键。范仲淹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好友、经学家、教育家胡瑗。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胡瑗当时正在吴中教授经学,因私交接受了苏州州学首任教授的职务,并在州学内试行“经义”、“治事”分斋教育,既培养理论研究专门人才,也培养实际从事政务的各类专业人才。胡瑗的名声和行之有效的施教方法,使苏州州学声名鹊起,名震遐迩,学生不远千里,负笈而来。

学始成,仅二十余学生。有人以为学校规模过大。范文正公却说:“吾恐异时患其隘耳!”事实证明了文正公的远见。

其后,文正公之子纯礼公以制置江淮六路漕运持节过郡,拜先父范公于州学内,睹学之破败,复请于朝,新而广之,以卒父志。吴学之钜丽从此甲于东南。

文正公在苏州办学,自有其先天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发达的经济基础,吴地士人经由学校培养,人才济济,后先相望,成为治国的栋梁,也由他们改变了吴地的风俗习惯,使吴地成为文明礼仪之邦。文正公治理苏州,也是恩威并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文正公到苏州后,即发布告示称,民间纠纷,必惩治先动手打人者。从此之后,苏州人养成了吵架时把手背在身后的习惯,即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范仲淹在苏州为官仅一年(景祐二年秋召还,判国子监),却使苏州民俗从尚武转而变为习文,为苏州地方开了世代美俗文风。

李栖筠——始增学庐

其实,在史书上有过“考之唐史,刺史李栖筠始增学庐,则前此盖有之,未详的在何地”的记载。

▲苏州文庙

《嘉靖吴县志》也说“唐苏州刺史李栖筠,于宝应年间始作学庐以授学,旁为文庙”。《新唐书》载李栖筠任苏州刺史时“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中、吴何员等超拜学官,为之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按苏州文庙原在城东南,而“旁为文庙”一句,透出李刺史办学的地点当在城东南。李刺史“增学庐”,可以理解为此前已有学庐,李只是增扩,也可以理解为在文庙增设学庐。《吴县志》上一句“始作学庐”无疑就是指开始建造学庐。

据《常州府志》载,有“王佐之才”、“有宰相之望”的李栖筠为宰相元载所嫉恨、排挤,出为常州刺史。他莅任之后,除关心民生安稳外,注重教化,于文庙西办常州州学,曾画《孝友传》挂于堂,举办乡饮酒礼,影响很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李在苏州学庐也会于堂上画《孝友传》以示诸生,也会行乡饮酒礼,登歌降饮,就像清代张伯行在福建成功创办鳌峰书院,后在苏州依例办了紫阳书院一样。李栖筠在苏州始办公立学校,有时间、有地点、有教师、有诸生数量,只是史载语焉不详,影响不大,后世史志未予重视,所以一般人就以为在范仲淹苏州办学之前,“吴郡未有学”

来源:《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

2021年9月10日

(0)

相关推荐

  • 教育三国(1):三足鼎立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时势而生,随时势而灭,教育亦如此. 远溯夏商之时,官学亦已萌生,斯时,教语言,传天文,授历法--育人建成规模.然所学之人,皆为世家子弟,庶民之子,登教堂之门,难于上 ...

  • 苏州城内的23处国保单位,收藏一下,以后...

    苏州城内的23处国保单位,收藏一下,以后慢慢打卡[呲牙] 这23处国保单位分别是: 太平天国忠王府,国一,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 云岩寺塔(含断梁殿),国一,苏州市姑苏区 拙政园,国一,苏州市姑苏区 苏州 ...

  • 姑苏似天堂,究竟啥模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依此说法,这两个地方美得可与天堂媲美.苏在先,杭在后,苏州一定更有特色吧.近日陕西霜凌.江西杨怡等文友访苏,我们探讨了一个史学性问题 ...

  • 姑苏纪事:我的家在官太尉桥

    我的家在官太尉桥 文 徐方 图 陶开俭 官太尉桥,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可能认为这只是座桥名,实际它既是桥,更是巷.官太尉桥是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靠近相门的一条临河小巷,原先长512.3米,北通濂溪坊(现 ...

  • 姑苏纪事:苏州的九座花神庙

    苏州的九座花神庙        苏州虎丘在后山新辟景区花神苑,并重建花神庙,这不仅扩大了景区游览范围,增添了赏花景点,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虎丘的历史文化内涵.        花神庙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历史上 ...

  • 姑苏纪事:苏州的蟑螂,到底有多可怕?

    姑苏纪事:苏州的蟑螂,到底有多可怕?        夏天来了,潮湿炎热,又到了蟑螂们繁殖的季节,城市的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 不管你是住在小巷里.老新村还是哪个豪宅里,它都可能随时出现在你的衣柜里 ...

  • 姑苏纪事:苏州的隐士

    一 何谓"隐士"?就是隐居而不仕的人.这里的"仕"作当官讲,学而优则仕.所以隐士,应该是有知识.有能力.声望很高,而不愿当官.不愿担当重任的人.隐士有大小之分, ...

  • 姑苏纪事:苏州一碗面

    姑苏纪事:苏州一碗面 苏式汤面制作技艺现已列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多部门联合发起评选的"苏州十碗面"大获成功,以518碗浇头面为代表的苏式汤面申报"吉尼斯" ...

  • 姑苏纪事:苏州古城,曾有一条香肠弄

    文 桑震凡 图 陶开俭 01 一 景德路是连接察院场和金门的一条大道,但察院场和金门的南北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景德路由东向西快到尽头就向北转折,经过一段弯道才通至金门.作为城内东西主干道,带着一个弯头 ...

  • 姑苏纪事:孙武演兵斩吴妃,原来在苏州这个地方

    孙武演兵斩吴妃,原来在苏州这个地方 初访校场山 第一次去校场山,是跟着我的前任主任陆永文一起去的.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事.陆主任是位老革命,后来转业在吴县化肥厂当副书记.因为爱好文物,组织部将他 ...

  • 姑苏纪事:苏州的文化符号“苏州码子”

    作者:麻雀嘴 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常用于当铺.药房.它脱胎於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产生于中国的苏州. ...

  • 姑苏纪事:不能忘记这两位新中国航空先驱,他们来自苏州吴江

    不能忘记这两位新中国航空先驱,他们来自苏州吴江 作者:王来刚 吴/江/的/两/位/先/行/者 为了航空事业呕心沥血的科研人员 徐昌裕和王宏基 近日,蓝天白云.秋高气爽 让人忍不住想要翱翔在天空中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