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纪事:苏州地区的官学与私学,由来已久……
姑苏纪事:苏州地区的官学与私学,由来已久
言偃——吴地私学之始
苏州地区的私学由来久矣,一般以为渊源于言偃。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文学(指历史文献),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如今,城内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1994年迁建于城区内)。
▲修复后的言子祠
他擅长文学,深得儒家学说之真谛。言偃学成南归,夫子欣慰地说:“吾道南矣!”言偃辗转于楚、卫、晋等国讲学,晚年则回故乡从事教学活动。言偃提倡“明夫子之道,以化其俗”,使蛮荒之地的吴人大受其益,“大江以南靡不当尸祝子游也者”。这是吴地私学之始。(又,孔子的另一高徒澹台灭明,尝率三百学人路过吴地,并在尹山讲学,一时为“讲道倡和”之盛事。若此说不谬,当在言偃之前。)
范仲淹——敕建苏州州学
公立官办的学校一般以为是在北宋景祐间,范仲淹所创办的苏州州学。
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夏六月,范仲淹四十六岁,因数谏不当废郭皇后事被贬出京城,为苏州知州,也就是传统说法所指的“文正公守乡郡”。当时,苏州连年水灾,哀鸿遍野。仲淹下车即忙于兴修水利,疏浚五河,导积水入海;忙于开仓赈灾,救济灾困百姓,并没有“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并不因贬官失意而消沉,凭着他“先忧后乐”的开阔胸怀,凭着他的远见卓识,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因乡绅朱公绰的请求,他上奏皇上,恩准创办州学。所以,苏州州学乃敕建之州学。起初,仲淹得南园之地,既卜而将建私宅。阴阳家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你们家将不断地出公卿高官!”仲淹说:“我们家能世代做官,怎么比得上天下士子都在这里受教育,而成为社稷栋梁,这不更好吗?”于是捐出宅地建学。
▲《让园》
苏州城东南原有文宣王庙,狭小湿隘,无以彰显先圣之德业,也无以献虔敬之心。于是仲淹将文宣王庙移于南园一隅。那里地势高爽,规模宏大,旁建学宫,创立左庙右学、庙学一体的规局,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皇帝赐田五顷作为学田,以赡养学子。此即苏州教育史上凿凿可考的第一所官办学校。
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朝廷明令天下州县开办学校,形成北宋官办学校的一个高潮。它推广于庆历,普及于崇宁。可见,仲淹创建苏州州学乃宋代普及地方学校之先声,功不可没。学校建立之后,教师是关键。范仲淹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好友、经学家、教育家胡瑗。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胡瑗当时正在吴中教授经学,因私交接受了苏州州学首任教授的职务,并在州学内试行“经义”、“治事”分斋教育,既培养理论研究专门人才,也培养实际从事政务的各类专业人才。胡瑗的名声和行之有效的施教方法,使苏州州学声名鹊起,名震遐迩,学生不远千里,负笈而来。
学始成,仅二十余学生。有人以为学校规模过大。范文正公却说:“吾恐异时患其隘耳!”事实证明了文正公的远见。
其后,文正公之子纯礼公以制置江淮六路漕运持节过郡,拜先父范公于州学内,睹学之破败,复请于朝,新而广之,以卒父志。吴学之钜丽从此甲于东南。
文正公在苏州办学,自有其先天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发达的经济基础,吴地士人经由学校培养,人才济济,后先相望,成为治国的栋梁,也由他们改变了吴地的风俗习惯,使吴地成为文明礼仪之邦。文正公治理苏州,也是恩威并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文正公到苏州后,即发布告示称,民间纠纷,必惩治先动手打人者。从此之后,苏州人养成了吵架时把手背在身后的习惯,即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范仲淹在苏州为官仅一年(景祐二年秋召还,判国子监),却使苏州民俗从尚武转而变为习文,为苏州地方开了世代美俗文风。
李栖筠——始增学庐
其实,在史书上有过“考之唐史,刺史李栖筠始增学庐,则前此盖有之,未详的在何地”的记载。
▲苏州文庙
《嘉靖吴县志》也说“唐苏州刺史李栖筠,于宝应年间始作学庐以授学,旁为文庙”。《新唐书》载李栖筠任苏州刺史时“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中、吴何员等超拜学官,为之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按苏州文庙原在城东南,而“旁为文庙”一句,透出李刺史办学的地点当在城东南。李刺史“增学庐”,可以理解为此前已有学庐,李只是增扩,也可以理解为在文庙增设学庐。《吴县志》上一句“始作学庐”无疑就是指开始建造学庐。
据《常州府志》载,有“王佐之才”、“有宰相之望”的李栖筠为宰相元载所嫉恨、排挤,出为常州刺史。他莅任之后,除关心民生安稳外,注重教化,于文庙西办常州州学,曾画《孝友传》挂于堂,举办乡饮酒礼,影响很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李在苏州学庐也会于堂上画《孝友传》以示诸生,也会行乡饮酒礼,登歌降饮,就像清代张伯行在福建成功创办鳌峰书院,后在苏州依例办了紫阳书院一样。李栖筠在苏州始办公立学校,有时间、有地点、有教师、有诸生数量,只是史载语焉不详,影响不大,后世史志未予重视,所以一般人就以为在范仲淹苏州办学之前,“吴郡未有学”。
来源:《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
2021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