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如何重复才是教师们应该花气力研究的
【异史氏曰】有人说“重复是最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且这样的观点很有市场,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无非就是重复。日本人坪田信贵说:“头脑的好坏,并非靠才能的高低,而是靠'是否有积累’。不断地重复——不是'不情愿地’,而是自觉地不断重复——就能学到知识和技术。”“不管是语言、计算能力还是身体技能,人们通过不断重复习得要领,通过'积累’储备优秀的能力。越早进行这些重复工作的人,就成了我们常说的'聪明的孩子’”。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用了一个每个人都这样过来的经验“刚出生的时候,大家都用过尿布,拿掉尿布以后到十岁之前,或者甚至在那之后,大家应该还会无数次地尿床吧。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体会'我能忍耐到什么程度’,最后终于练就了不尿床的技能。”很通俗,很容易让人接受。如果人们面对这无数次的失败就不去重复训练孩子不要尿床了,那么到死也一定会尿床吧?
《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虽然这1万小时说得有点夸张,但强调的事重复是学习的必然,这一点《刻意练习》的作者也只是对1万小时作了质疑。
认知心理学家斯科特·考夫曼《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在谈“刻意练习”时介绍了埃里克森的一个实验史蒂夫·法隆“一口气记住30个数字的绝妙方法”就是他善于“精细编码”。“例如,他看到数字组'3492’,脑海中就会想:'这个接近一英里跑的世界纪录——3分49.2秒。’在训练初期,他只能识别出几个时间,因此他的学习策略是精细编码和机械复述的结合。”这机械复述,不就是就是专家们批的“重复”吗?
《康德论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训练。人生下来是具有动物性的,这动物性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作为动物的兽性——争强好胜,贪婪自私,不讲道理……慢慢长大的小孩子即便没人教他,他觉得好玩、好吃的是一定要占有的,很少有孩子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时候愿意把他认为好吃的和好玩的给别人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巩固就是需要不断的重复的;能力的提升必然是在不断的训练当中实现的。这就是基本的教学常识,但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往往忽视了这样的常识。
《刻意练习》的作者则提醒人们“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如何重复才是老师们需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