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谢默斯·希尼的“黑暗”之门
本文从谢默斯·希尼早期的诗歌出发,通过对悉尼诗篇中乡情、情亲、民族情的深刻剖析,开启了诗歌中的“黑暗”之门,展示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富内涵。
浓重的乡村情结
希尼早期的作品以童年时代爱尔兰的乡野为背景,以童年的趣事和乡村劳作为主题,把在学校所吸收的文学传统与现实中的家乡农耕生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互为表里,互为背景,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希尼的第一部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诗篇,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田园风情为标识,描绘了诗人童年的乡村生活,表达出对童年和故乡的深切怀念,即所谓的“德里郡情结”,如《挖掘》、《摘黑草莓》、《搅奶日》、《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等等。
《挖掘》中“马铃薯地里的冰凉的气息,潮湿泥炭沼的/咯吱声和啪叽声,铁锨锋利的切痕……”希尼以故乡的自然环境为主题,感性而细致的描绘故乡的一草一木。《摘黑草莓》中“起初,只是小小的一枚,闪着晶莹剔透的紫色/夹杂在,红花绿叶之间,硬硬的小疙瘩/品尝第一粒,那种鲜美的滋味/仿佛沉淀下来的美酒:把夏日的醇美尽收/”,幼时摘草莓的情景仍然萦绕于心,诗人从视觉、触觉、味觉三方面给读者呈现出草莓成熟时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童年时光的留念。《搅奶日》中“到了搅奶日,又将一壶壶清水倒进箍状搅乳桶/忙碌的刷子在饱经风霜的木壁上发出悦耳的回声/终于,一尘不染的搅奶桶站立在厨房的方格地砖上”,怀念起小时候全家人在母亲的指导下,奇幻般地将发酵的牛奶慢慢变成黄油的情景,展现给读者一幅热闹非凡、妙趣横生的农家乐风情画。这是作者对童年往事的追忆与深情的怀念,无须雕琢,只须天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思念和童年往事的深深眷恋。《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中,诗人先是借助一个小男孩的眼睛,去亲密感受飞花逐蝶、溪流蛙鸣、美丽无限的田野风光,最后却因目睹了青蛙交配时的丑态而恼然离去。或许正因如此,希尼心底深处的自然主义信念被悄然抹杀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文学之旅,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希尼早期的作品,大多是以儿童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客观而生动的描绘着故乡的一草一木和那些难以忘却的童年生活。平常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往事,在希尼笔下却成了神奇的童话。这是典型的故乡情结和童年情结,因此希尼的诗性情怀中洋溢着往情与童趣。这种情结与心态与其诗歌创作实践完全吻合,这也是希尼创作中始终醉心于童年与乡村的原因。
真挚的血脉亲情
希尼的作品专注于真善美的风格,亲情友爱一直是希尼诗歌创作的主题,大部分诗篇以故土风情、乡村风光以及民族宗教为诗思中心,这些都必然与有关情亲的描写联系在一起。诗人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平凡的某一瞬间、某一事件的细节进行论述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哲学思考,但作者也强调诗歌的表现不是靠纪实的内容,而是要抓住能引起读者视觉与听觉的某种美感和惊奇的语言用法。如在《期中假期》中写到在自己四岁的弟弟因车祸而亡后的葬礼上,母亲泣不成声的哽咽,父亲痛苦欲绝的抽泣,亲戚相邻的哀悼和弟弟僵硬的尸身,无一不营造出一种苍凉与哀痛的氛围,作者用深沉的诗句和陈述的结构将自己内心的苍凉与哀痛传递给了读者,特别是最后一句“四英尺的盒子,一英尺代表他一年的寿命”,棺材的尺寸点名年龄的大小,深沉的刻画出自己内心的苍凉与哀痛。这首诗是诗人35年后的回忆,作者以一副静态的画面传递给读者诗人心底深切的悲痛,并由此给读者以共鸣。
深沉的民族命运
1169年,爱尔兰遭英国入侵,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12年12月,与英国政府签订英爱条约,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的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英国管辖。由于英国新教徒势力的不断扩大,使得爱尔兰天主教徒遭受更多的不公平的待遇,再加上随之而来的“大饥荒”事件,使得英国新教与爱尔兰天主教的矛盾愈演愈烈。对于一个来自天主教家庭的诗人来说,希尼要想在民族宗教冲突中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并非易事,所以只能在诗歌中不断地描写他所见证的这场悲剧,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静静地观察着那里发生的一切,用诗歌表达着同情、惋惜、痛心等感情。诗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记录,“我写诗/为了凝视自己,为了让黑暗发出回声”。因此,希尼在他的三本诗集《外出度冬》、《北方》、《田间劳作》中,不断穿越黑暗之门,在爱尔兰充满黑暗的历史追溯,一次次回望过往,审视现实,以期让黑暗发出回声。与此同时,希尼受到丹麦人类学家格罗勃《沼泽人》的启发,开始了对黑暗之门的漫长探索。
沼泽是爱尔兰基本的地貌特征,冬天来临之际,爱尔兰农民会在沼泽中挖取泥炭来取暖过冬,考古学家则常常在沼泽的里掘取文物、化石等许多自然景观,沼泽地留给世人丰厚的文化遗产,正如诗歌《沼泽地》,“我们没有大草原/可以在晚上一片一片切除夕阳……我们无遮拦的国土/是一片沼泽,在太阳落下和升起之间/不断结着硬壳……”。作者把沼泽地作为爱尔兰民族的象征与骄傲,而世世代代的爱尔兰人正如世世代代的爱尔兰垦荒者,他们挖出的爱尔兰麋鹿的骨架、橡木化石,这些更是爱尔兰民族深刻的记忆。诗人在诗集《外出度冬》中,声情并茂地借用消失已久的爱尔兰地名与方言,实际上则深刻地揭露出爱尔兰语言和疆土被英国殖民者肆意的侵犯与掠夺。在这本诗集里,希尼反复强调传统文化传统的侵袭与沦丧,哀叹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流失以及家园和土地的流失,斥责机械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摧残。
诗歌自身的功能和价值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可与共鸣才得以实现。希尔以其睿智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用朴实的语言去描绘爱尔兰以往的美丽画面,去探索埋葬在爱尔兰沼泽地里被人们遗忘了的人文和历史,以期“让黑暗发出声音”,从而唤醒人们的爱尔兰民族情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432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