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煤店,那些难忘的冬季买煤取暖

童年的记忆里,冬天储存的不光是大白菜,还有另一种离不开的大事,那就是买煤。

那时家里几乎天天离不开炉子和大锅灶,柴火和煤也成了那个年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们一年四季饮食起居离不开煤炭,因而煤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进入冬季前,买煤、存煤就成为各家各户一项重要的内容。

六十年代煤炭烧柴购买证

八十年代居民煤柴购买证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居民生活用煤和柴火都是定量供应,凭户口本领取购煤证。因为煤证是按人口定量发放,每年第四季度要携旧证、户口本、粮证办理下年度购煤证,居民购煤时要持证票到指定的煤店排队拉煤。

因为是辖区供应,居民区附近一般都有煤店。我家住在南仲家洼,划片在延安路煤店。煤店就在大转盘附近,隔着一座楼就是供应粮食的”台一粮店“,也是我母亲的单位。现在还会忆起母亲在我幼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等我退休了,就让你去顶替。粮店、煤店、菜店永远也不会关门“。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曾经的那段话已成为了历史,成为了怀念母亲的一个记忆片段。

老照片对面五金店里面就是延安路煤店,每到冬天,里面大车小车、凭证买煤的热闹情景至今难忘。

每到开始供应煤的时候,煤店就跟赶大集似的,每家最少两人来拉煤,有些更是全家出动。买煤前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铁锨、麻袋和小推车等各种工具。买煤是个体力活,从煤店拉回来,没个把力气是不行的。家离着煤店近便还算是幸运的,找个小推车什么的就凑合着拉回去了,要是离着稍远点就累了。

那时不少家里都有钢铃车,现在已经看不到了。钢铃车其实就是用四个轴承做成轮子,固定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前边有一根绳子方便拉车,用这个买煤倒是方便了不少,但拉车的确实挺累,往往拉回家。手上全是紫红的大杠子。

把煤拉回家后,要在院子里先用箩箩出来,小煤块和煤面留着烧炉子,剩下的就烧大锅底了。有时候父亲会弄回一些黄泥,加上煤面和成”煤饼子“,据说掺上黄泥会好烧一些。那时的煤质量都不好,一时半时火苗子都起不来。尤其是生炉子,引了半天火愣是点不着。而且每次箩完煤,还会有不少的石头夹在里面,煤的质量可见一斑。

八十年代青岛锯材二厂木柴票、木粉票

生活用煤临时供应票

青岛火柴厂废料票

为避免风吹雨淋,储存煤也是个大问题,仲家洼大部分住家都有院子,我们就在院子里搭个小厦子,叫”煤池子“,没有院子的人家,会在胡同里简易建一个小屋,叫”煤屋子“,还会做个小门上把锁,锁上倒不是为了防人偷拿,主要是为了预防成为野猫的避风港。童年的时光真的是一个纯真质朴的年代,那时候很难遇到手不老实的人,小偷在那个年代是人人喊打的最下等人。

1986年居民购煤证

1990年居民购煤证

还记得这些伺候炉子用的家伙吗?火筷子、火钩子、火钳子、煤掀子,整个一个“四件套”。 
往事如烟,几十年过去,凭证买煤、靠烧煤取暖已成了难忘的回忆。人们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居住环境更是翻天巨变。坐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回想起以往冬季里买煤的往事,不禁万分感慨以前的艰难,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日子!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