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的湛山,烈士纪念馆外还是一片荒凉。(王挺摄影)
记得小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给革命烈士扫墓。那时候还没有烈士纪念馆,所谓的扫墓就是在一片烈士坟墓前祭奠先烈。
又是一年清明节,借用纪实摄影家王挺老师于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老师的部分旧影,再次忆起儿时扫墓的难忘情景。
清明节那天学校会拉着队伍,以班级为单位抬着花圈,步行前往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头着一天老师就会通知下去,准备什么、穿什么、注意什么等等,那时的我们也是激动兴奋,扫墓也意味着春游,即不忘革命先烈,起码可以到不远处的雷达山或是榉林山玩玩了,再远一点还可能去中山公园。那时的心思大都放在游山玩水了,而对于纪念革命烈士的事迹、为国捐躯的精神,在脑海中还是模糊又神秘遥远的。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是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晚上,母亲就会提前给我用白纸扎好一朵小花,再找一个别针固定好,早上到了学校就可以戴在胸前了,如果顺带着春游,那行军水壶和一个大馒头是少不了的,有时候会带上两个煮鸡蛋,后来生活条件稍好一些了还会加上半根香肠,不过这也是让我们无比开心了。
1990年,芝泉路上,烈士纪念馆扫墓的学生们,看到这里就立刻想到了我们小时候。
扫墓的那天,全校师生按班级排好队,各班级抬着自己做的花圈,步行前往墓园。花圈,那还不是人人都可以去抬,这可是要班级干部轮流换着抬,走在班级队伍前面那就是一份光荣。一路上高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歌曲,雄赳赳,气昂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地行进在当时不是那么宽敞的芝泉路上。
现在的湛山寺荷花湾的西北面,青岛植物园原先就是烈士公墓,当时的烈士陵园很是简易,数排烈士的坟墓还稍显凌乱的立在那里。扫墓是在学校大队辅导员的指挥下进行,我们会根据安排,胸戴小白花,依次向烈士献花圈、默哀、聆听烈士的故事,有时候还会举行新少先队员入队宣誓仪式......
烈士纪念馆与湛山寺院墙外的小路上,清明节缅怀先烈,等待进入参观的人们。
八十年代末,前来扫墓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宣誓。(王挺摄影)
回到学校后,每人都要写一篇有关扫墓内容的作文。
多少年过去了,小时候为烈士扫墓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现如今我的孩子也已经渐渐长大,有一年我和孩子说起为烈士扫墓的事,得知,学校就没组织过,听后甚是惊讶。虽说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愈来愈大,学校之间、乃至老师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加上交通压力及安全风险增大,导致很多学校不再组织春游、扫墓等活动了。但历史不容忘记,清明祭奠先烈的老传统不能丢。依旧感觉儿时为烈士扫墓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活动,也希望现如今学校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尊重、继承传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再引用一组来自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老师收藏的照片,八十年代的烈士纪念馆,那些年学校组织扫墓的旧影,不知道会不会勾起更多老青岛的记忆......
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于湛山南坡,芝泉路20号。始建于1977年,于1981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3.79亩,总建筑面积4050平方米。1987年12月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财政厅批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92年6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省级文明单位和青岛市花园式单位,同时还是国家、省、市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地祭扫烈士墓。但是,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却让我们受益匪浅,其革命者思想和英雄精神与献身的壮举影响了我们很多人的一生,至今难以忘怀。 又是一年清明节,编辑发布本篇图文,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祭奠先人、缅怀先烈!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