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颜色解读之植物色
传统的国画颜色可以分为动物色,植物色和矿物色三种,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并且大部分可以入药,现在主要介绍一下这些植物色的原料。如下:
红蓝花
又叫红花,根像胶蓝,球形花汇。早晨采花,一二日又由汇上生出,直到采完为止。把花捣碎,用布绞绞黄汁,阴干,捏成饼。用时以温水泡开,用布拧汁,兑胶使用。今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用它染红色。在过去,我们喜庆事所用的红纸,都是用它和“茜草”染成的。自鸦片战争之后,外国的洋红面、品红等大量入口,它和蓝淀在颜料市场上就逐渐被舶来品代替了。
茜草
是蔓生的草,叶像枣叶、方梗中空,每节生五叶,开红花,它的根是紫红色,用根挤熬成水,制成红色颜色。现在河北、河南、西北仍有野生的茜草。它的红色比红蓝花更红。
紫铆
(铆音矿)又叫紫梗,又叫紫草茸。产于我国西南边疆上。入药,电气工业上也需用它。它是一种天然的树脂——虫胶。远在唐代张彦远,就说它是“蚁铆”,是制成紫红色颜色的原料。它不溶解于水,研细兑胶就可使用。
胭脂又写作燕支、燕脂、赤支、月燕脂。它是用上面所述的红蓝花、茜草、紫铆作的。据传说:“在公元前1183年商代纣王的时候,人民就用红蓝花汁创造了胭脂.作为妇女的'桃花妆’。一说是汉张骞使西域,从'马耆’国带来了'焉支’(即胭脂)。胭脂饼用在妇女的化装上,是和'锭粉’一样的。晚近也由'洋胭脂’(装盒的化妆品)代替了它。到今天,真正的胭脂饼就很难找到。作者从前找到广东的胭脂饼,它的颜色近于紫,是紫铆制成的。也找到过福建的胭脂饼、杭州的棉花胭脂,这都是用红蓝花茜草制成的。听说,甘肃新疆和西南边疆等地的胭脂格外的红,只不知现在还有没有?民族绘画的绯红色、紫色和在朱砂上再染红色,在古代都是以胭脂为主要的颜色。不过,胭脂画成的画,经过年代久了,也要褪色。现在用西洋红代替它,更加鲜艳。
檀木
又叫苏木,是染木器用的。色深紫,也可熬水收膏使用。
海藤
藤黄的原料是海藤树,落叶乔木,高五六丈。这是热带金丝桃科的植物。由它的树皮凿孔,就流出胶质的黄液,用竹筒承接这液,等它干透,中间略空,就是我们绘画上所用的“笔管藤黄”。藤黄和前节所说的石青石绿铜绿都有毒,不可入口。我们在颜料店里买它时,颜料店总是叫它“月黄”。因为越南产的顶好,其次是缅甸、泰国店家把“越”简化成“月”,一直到今.便叫它“月黄”。这种颜料,在唐代以前即输入我国,称为“真腊画黄”,又称“林邑之黄”。
槐花
用未开的槐花蕊,制成的是嫩绿色。用已开的花制成的是黄绿色。制法都是采下来用沸水一烫,然后捏成饼,用布绞出汁来即可。尤其是使用石绿时,必须用它罩染。
黄叶
北京叫黄木、是四川出产的。颜色深黄,可以防蠹虫。可以煎熬成水,兑胶收膏使用。
生栀子
中国药店可以买到。捣碎去皮煎水,兑胶使用,可以代替蘸黄。
洋红
又称西洋红、曙红。植物类或人工合成,半透明,在花鸟画中,多单独或调和后,用于画花、红叶、蔬果,用途广泛。在山水画众多用于画亭台、屋顶、红叶等,在人物画众多用于面、唇、底饰等。
蓝靛
花青是用蓝淀(又作靛)制成。我国用蓝淀染色,发明最早。古书如“月令”,如“说文解字”,都说蓝是染青色的草。到了光绪末年,各地染布逐渐改号了洋蓝,(煮蓝)民族绘画用的花青,也采用普鲁士蓝(简称普蓝)制成的了。现在只有西南苗族还种植它,还用它染布。它比普蓝颜色更加鲜艳,能抗拒日光,不太变色。
蓝是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茎高二三尺,叶是椭圆形,叶柄基部有包茎的筒状托叶,秋天由叶腋长出长茎,茎尖上开穗样的红色小花,有带红色的花萼。它的叶,就是作蓝淀的原料。它有四五种、都可作蓝淀。
蓝淀的制法是:在秋天采集了“蓼蓝”或是“大蓝”的叶,一层一层的铺在木板上,喷上些水,上面盖上麻袋,使它发热发酵.发酵之后,把麻袋取下,等它干燥,再上下搅合,再喷上水,再使它发酵。这样多次,至不发酵为止,就制成了天然蓝淀。这个比用石灰去沤它,较为是干净。
画家把这样制成的蓝淀,放任乳钵里去擂,大约四两蓝淀,要用八小时去擂它。擂研以后,兑上胶水放置澄清,澄清后,把上面浮出的撇出来,所撇出来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好花青。
墨
这是民族绘画的主色——黑色。墨,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并在世界驰名的。分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三种,主要产于徽州。
百草霜
又叫灶突墨,又叫锅底烟。这是烧柴烧草的黑馏炱,兑胶使用。画须发,画翎毛都用它。
通草灰
又叫灯草灰,是把通草(入药)放在铁筒内,烧成了灰,兑胶使用。它是画蛾画蝶一类专用的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