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城却有国家非遗,穷苦巫女享六百年香火,仪式背后竟有深意
缙云
每逢七月七日,是浙江缙云县张山寨最为隆重,也是最为热闹的一天,正如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习俗,在缙云也有着具有当地历史与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缙云不仅有南方仅有的规模最大的黄帝祭祀,对一个县城来说,能让大量外地人因黄帝祭典而熟知已是十分不容易,但黄帝祭典还远远不能反映出缙云的民俗文化全貌。就在缙云张山寨地区,还有一项集娱乐与祭祀仪式为一体的“七七会”,如今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起源于民间传说
别看缙云县是江南地区一个不起眼的城市,但就是在这样的小城里,却蕴藏着数不清的民俗宝藏。暂且不说广为人知的黄帝祭祀大典,就是在离缙云县城16公里的张山寨,还藏有一个国家级文化遗产活动,这就是打明代洪武年间便出现的“七七会”。张山寨七七会早在洪武年间即已出现,至万历年间则正式发展成一项稳定的民俗活动。
张山寨“献山庙”
正如在福建、广东一带盛行的妈祖文化一样,七七会也是起源于对某个人抑或是对某个神灵的祭祀与怀念。话说在福建与浙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唐代,当地有一位出身贫穷的巫女叫“陈十四”,正巧在她怀孕的时候,当地遭逢前所未有的大旱,她为了祈雨而用尽心力,最终不幸去世。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之上,人们逐渐将陈十四“神化”为观世音菩萨的分身,在人间除恶扬善,但却因触犯天帝而去世,陈十四去世后便化作保护人间幼童的化身。
尽管陈十四娘娘并不是什么法力高强的神仙,但正是因为出身贫困的她尽心尽力为民众办事,所以人们对她十分怀念与感激。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人们便决定在每一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前后举办庙会,两个七加起来正好是十四,这也体现了民众对陈十四的怀念之情。其实关于陈十四与七七会之间的故事,并不仅上边提及的这一种,但无论是哪一种,之所以会出现七七会,都与民众对陈十四的纪念有关。
陈十四娘娘像
二、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
缙云张山寨是“七七会”的主场,也是民俗文化最丰富的地点。在张山寨里修建有张山寨神庙,据说这座庙在朱元璋时代便已经出现,庙里除以陈十四为供奉的主神之外,还摆放有她的结拜姐妹、母亲及丈夫、兄弟等亲属。明嘉靖年间,当地居民广泛募捐,用筹集的资金对张山寨神庙进行了大幅度整修。直至清代,张山寨神庙不断得到政府整修,七七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至21世纪之后,七七会的规模与参与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张山寨七七会
七七会是一项集祭祀与娱乐于一体的民俗活动,但庙会本身带有纪念色彩,因此民俗活动的主体还是围绕着对陈十四的纪念仪式展开。在三天的时间里,组织者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仪式流程与时代相结合,形成了组织案队、上寨迎轿、巡游祈福、献戏、山寨守夜、会案表演与祭拜归位这七个部分。
人们正在进行节目表演
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即组织者会募集起一支名为“案队”的队伍,负责整个仪式流程的操练。第二步,即在庙会开始之前的农历六月便选定吉日,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队伍,前往神庙迎接陈十四的神位,并将其送往娘娘宫中供奉。第三步,则是在庙会开始的当天,各村带着自己的“案队”,以大锣与大号开道,整个队伍在庙会现场游行表演,每个队伍表演完后都要向陈十四跪拜,并且还会有专门的八个人抬着陈十四的“銮座”在庙会现场游行,等表演完毕再将其送回娘娘宫。前边的可以说是庙会的开场戏,后边还有请戏班唱戏、在神庙守夜祈福、“案队”进行表演比赛,以及最后送陈十四回神庙归位,至此整场庙会算正式结束。
人们在庙会上表演
三、庙会背后的民俗文化
乍看上去,七七会与全国各地的民间神灵祭祀活动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事实上七七会民俗展示出当地的一种社会网络与地方认同。且看七七会的几项主要仪式,其主体脉络是以对陈十四的纪念而铺设的,具体到最主要的巡游、迎神、会案与斗戏环节来说,每一部分都展现着当地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其他地方的庙会
就“巡游”环节来说,人们抬着陈十四的塑像进行巡游,巡游的活动范围即表现出神灵陈十四所影响的范围,而“迎神”则展现出负责此事的村落所独自享有的对神灵的祭祀权力,从而展现出当地的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在“会案”表演与“斗戏”环节中,无论是各案队呈现出的带有“古风”的争斗方式,亦或是他们选择表演的剧目,无不展现出当地对历史的一种记忆与“重演”,可以说在激烈的斗戏中,人们将当地文化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七七庙会活动
在今日的缙云,尽管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不会再出现要靠陈十四舍命“帮忙”的纷乱时代,但历史的烙印早已镌刻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再也无法抹除。每一年的七七会,是“人神共舞”的欢乐时刻,也是人们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的维系与认同,在娱乐、祭祀与纪念过程中,人们借助庙会将远去的历史用鲜活的形式“复原”出来,这不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写照吗?
文史君说
七七会看似仅是一项地方性文化活动,但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现出的文化特性与共性,却是每一位国人都应该去了解的。其实所谓的“遗产”,无论是世界级还是国家级,亦或是省、市级,它们真正的价值并不是所展现出的那些表面的东西,而是让这些历史“标本”活起来,把当地的文化特色发展起来,激发人们的乡土情怀以及对地方的文化认同,这才算是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刘秀峰:《传说、庙会与民俗社会的构造——浙江缙云张山寨 “七七”庙会研究》,《文化遗产》2013年第2期。
胡窕一:《陈十四神化过程及其信仰的民俗表现——以缙云献山庙陈十四信仰为例》,《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5年第8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